上外学生投放异物事件背后:牛磺酸到底有何作用?哪些成瘾物质需警惕?

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唐唯珂实习生 侯雨汐
编辑/徐 旭
图片/图 虫
图片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男生往女生咖啡中投入异物事件引发关注,目前涉事男生已被开除学籍。据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此前通报称,投放的异物为牛磺酸泡腾片,为网上购买。
公开资料显示,牛磺酸作为哺乳动物组织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为化学原料药,又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中的营养强化剂,目前已被广泛关注并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
而牛磺酸泡腾片,则是把牛磺酸、肌醇、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酰胺等各种功效成分融入泡腾片产品之中,使这些有效成分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实现提神醒脑、补充体力、抗疲劳的功效。
2021年6月17日,牛磺酸巨头永安药业曾回复投资者提问时称,据不完全统计,牛磺酸用量在食品饮料行业约占50%,宠物食品行业约占30%,饲料行业约占10%至20%,药品及其他领域用量相对较小。
永安药业曾在年报中指出,红牛、乐虎、东鹏等各类大众熟知的功能性饮料就含有牛磺酸,得益于这些产品不断推出并持续旺销,一度使得牛磺酸销量在饮料行业的快速增长。
牛磺酸有何作用?
牛磺酸是1827年首次从牛的胆汁中分离出来的,故又俗称牛胆碱或牛胆素。牛磺酸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作用,如能够调节机体的糖代谢和脂代谢,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后,具有抗高血压和抗动脉硬化、抗氧化等作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室主任、心理健康科普专家刘向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牛磺酸物质本身并非药物而是食物,目前确实没有涉及精神领域药物可以改变正常人情欲的情况。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而言,牛磺酸是一种中枢抑制性递质,能调节神经组织兴奋性与体温,维持细胞膜的电位平衡,有解热、镇静、镇痛、抗炎、抗风湿、抗惊厥等作用。
不过,目前唯一的药用牛磺酸包括:①牛磺酸颗粒剂;②牛磺酸片,每片/包含有0.4g的牛磺酸,可以用于儿童(1岁及以上儿童)或成年人缓解感冒初期的发热,仅限用于发热初起、热度不高的患者。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检索数据显示,国内涉及牛磺酸的保健食品共有192种,包括泡腾片、颗粒、口服液等。
图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物质成瘾医学科主任杜江介绍,牛磺酸作为人体的非必要氨基酸,主要通过膳食补充获得。牛磺酸与胆汁酸结合后,具有调节血压、抗氧化、抗炎和抗肥胖等功效,因此被广泛地用于许多功能性食品与饮料。
以常见的“红牛”饮料为例,牛磺酸作为主要成分,与其他功能因子一起“在人体新陈代谢中协同作用,有提神醒脑、补充体力的抗疲劳功效”。它可以与GABA能、甘氨酸能、谷氨酸能受体相互作用,有助于减少焦虑样行为。
但是,以牛磺酸、咖啡因和维生素B群为主要成分的功能性饮料也有潜在风险。功能性饮料是通过调整饮料中的营养成分和含量,达到一定程度调节人体功能的饮料,是用来补充微量元素来维持机体平衡的。
因此,不建议个人日常大量摄入功能性饮料,更不能当成水喝,否则会给躯体带来伤害。长时间饮用功能性饮料,会导致身体形成对饮料的依赖性,同时影响身体正常摄入营养物质的能力,影响胃肠功能,造成身体营养不良,甚至会导致脱水的症状。此外,还有可能会导致维生素中毒、给机体增加负担等,长期饮用还可能导致失眠。
当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时,血压和心跳速度都会大幅上升来保证精神的亢奋。过量饮用功能性饮料会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甚至高血糖,严重的会导致中风,甚至脑溢血。
成瘾物质、精神药品需要警惕
从精神卫生的角度看,功能性饮料虽然没有被管制,但依然可以成为其他成瘾物质的入门剂,需要得到重视以防发展出物质依赖。
成瘾医学科唐瑀蓁医生表示,现在许多新型药品、毒品都极其会伪装,例如被称为“咔哇水”的新型饮料隐匿性极高,声称能够缓解焦虑、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等,而其中含有的“γ-羟基丁酸”是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有深度镇静和催眠的作用,可能会用于一些不法行为中。而网上打着“牛磺酸泡腾片”旗号的饮料,可能成分也没有那么简单。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对精神药品的两重性做出了解释,精神药品一方面有很强的镇静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另一方面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这种特殊的两重性特征决定了国家必须依法依规对其管制。
但是在社交网络上,精神药品“黑市”依然存在。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三唑仑、二类精神药品佐匹克隆、唑吡坦、咪达唑仑、阿普唑仑、氟硝西泮等常以谐音或以“治疗失眠”、“治疗焦虑”等形式被违法兜售,极有可能成为一些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
此外,虽然存在于功能性饮料、茶饮中的咖啡因都在国家对食物添加成分所控制的合理范围内,但是过量食用可能会有成瘾危害。由于咖啡因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大脑和脊髓,且有潜在的依赖性和耐受性,因此咖啡因在我国的被列为二类精神药品管制,提纯的咖啡因制剂要求具有处方权的医生才能开具
图片
实际上,咖啡因给人兴奋提神的感觉也是假象,它并没有消除服用者身体上的疲劳,只是通过进入神经后,阻断了睡意这种感觉的产生,通过欺骗大脑,让大脑接受不到神经发出的“需要休息”的讯息,让人的精力一直保持在活跃状态。
因为咖啡因具有潜在的成瘾性,很多人为了学习和工作上长期服用来提神熬夜,身体和心理上就会对咖啡因产生严重的依赖。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600毫克咖啡因,一周到两周之内就会有生理成瘾,情绪上的变化也会在一天之内产生,有不爽快的郁闷感,会明显影响人的心情,破坏人正常的工作与学习生活。
今年6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正式实施,该公告对固体饮料标签标识、警示信息、虚假宣称等作出了细化规定。其中提到,固体饮料不得明示、暗示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满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