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古人夏至为什么要祭地

每年夏至这天,云南普洱市墨江县城就热闹起来了。学童们成群结队来到“北回归线标志园”,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专家的指导下,观察由于太阳和地球位置关系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奇观。
关于夏至
夏至是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夏至的发现,缘于古老的天文观测。最晚到殷商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能够通过“圭表测日”的方法确定夏至和冬至了。《尚书·尧典》就记载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几个重要节气,只不过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
云南天文台科普专家鲍梦贤说:“为什么夏至这天中午,大家在这里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因为太阳是直射北回归线的。从这个时刻起,太阳回头向南边移动了”。
图片
夏至祭地与古人的宇宙观
夏至节气正值农忙时节,所以民俗活动相对要简单一些,节日食品也比较粗放——在北方地区,一碗面就够了。吃得简单,祭祀活动却十分隆重。清朝以前,夏至是法定节日,不但全国放假,而且还要举行最高规格的祭地仪式。
图片
夏至祭地,有久远的历史,《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其中引用的《周官》这本书,相传为周公旦所作,记载的是周朝的官制礼仪,经过后世学者的注释改编,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周礼》)。
夏至白天最长,却要祭地,冬至白天最短,却要祭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独特认识和充分尊重。
夏至之前,北半球每一天都格外多得到一点太阳的眷顾——无论是日照的时间还是日照的角度。动植物也成长壮大起来。同一时间,南半球的情形恰好相反。到了夏至,变化就到了拐点。从这一天起,太阳把它的偏爱转移到南半球。
我们的祖先认为,夏至之前,阴气不断下降,阳气不断上升,到夏至达到顶点。夏至之后,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回落,这叫“夏至一阴生”。所以夏至这天要祭祀代表阴气的地。到了另一个拐点——冬至,阴气达到鼎盛,阳气开始回升,这叫“冬至一阳生”。这个时候就要祭祀代表阳气的天了。每一个祭祀,都在迎接一个新的生命循环周期。
中国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时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循环往复发生的。如何循环?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成其对立面。
中国人的智慧,就是把握这种动态平衡,在变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顺境时不忘危险。所以孔子说:“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语出《易经·乾·文言》)
参考文献: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
记者:江涛
编辑:张希熙
责任编辑:管昕 屠虹怡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