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个普通的日子,对于Elisabeth来说,可能并不普通。
出轨的丈夫选择和她离婚,Elisabeth带着一双儿女独自在巴黎要开始新生活了。说起来着一点都不轻易,没有丈夫的赡养费,儿女都还在上学,而她婚后就根本没有工作过几天,马上就找一个工作又不太现实。还好有一个叫“巴黎夜旅人”的电台节目能一直陪伴着她,而Elisabeth一家人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巴黎夜旅人》的故事简单到可以能两三句话就能讲清,但是有人却说,这得是多热爱电影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我也觉得创作者的意图并不是想表达什么观点,因为那展现出来的生活片段本身似乎就值得被几年一下,或许只是为了让我们想起某些人和某些事。
1981年,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密特朗在第二轮选举以51.8%的得票率当选法国总统,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位社会党总统,从而结束了右派对爱丽舍宫23年的掌控。40多年前上台的密特朗,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60岁退休制、废除死刑、提高最低工资等。
说到这还有个小冷知识,法国社会党也是西欧社会党中第一个和中共建立关系的政党。曾经来过一次中国的密特朗,在1983年又一次访华,还签订了合建大亚湾核电站合同。
说回电影。
在电影的一开始,就是1981年的一个夜晚,街头的人们好像得到了胜利的消息一样,奔走相告,甚至快活自在。导演的意图也很明确,开篇就是在描述这样一个政治开始明朗化的背景介绍。可能对于导演兼编剧的米夏埃尔·艾斯来说,80年代是最好的时代。
伴随着深夜倾诉心事的电台,人们的紧张和压力都在夜晚被宣泄和释放掉。在电影里,女主角Elisabeth不知道哭过多少回,但是当她第一次走进“巴黎夜旅人”的录制现场,她还是被那种静谧的氛围感染了。
静谧无人的音乐厅,温暖的灯光照向舞台,人的内心总有一种平和。话筒前,端坐着电台节目的女主播Vanda,她虽然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岁,但是却穿着白色衬衣和西服坎肩,干净利落看上去工作完全不会拖泥带水。
甚至她完全信任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Elisabeth,让她直接成为了一个接线助理。
期待中的巴黎夜旅人里,应该有各种稀奇的听众来电,他们带着一个又一个诱人的故事,倾诉内心或者寻求安慰。可惜在这个故事里,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
生活流的故事里,其实导演漏掉了很多细节。可能细节本身并不重要,毕竟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Talulah。
本来Talulah只是被Elisabeth接待上电台节目的一个女孩,但是她因为无家可归,于是Elisabeth收留了她。她虽然一直在这个家里都像个外人,但是却和Elisabeth的儿子(我们叫他小M)关系越走越近。
其实在这里,导演构建了两个类似的人物关系,比如Vanda收留了Elisabeth,而Elisabeth收留了Talulah,还有Elisabeth和她的同事发生了关系,但是却没有建立恋爱关系,同时Talulah和小M也发展了地下罗曼史,却也没能成功。
构建这组平行的关系,大概只是想要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女性在情感经历上的一些相似之处,或者是她们在这个时代下,所接受到的善意和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然而同病相怜的两个女人却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关联。他们成为了彼此生命之中的过客,甚至没有在对方生活当中产生太多的涟漪。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巴黎夜旅人》留下的生活片段,更多只停留在了表面——
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带着孩子,虽然总是掩面哭泣,但是也还能自强自立;终日喜欢作诗的年轻人,只懂得将左右派写进诗里,在一次又一次的投稿失败当中,期待着还能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左派分子的青年人日日笙歌,他们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充满干劲,艺术是天堂,艺术让他们走向生命中的新篇章;而堕落的人儿,终究还是和社会格格不入,只能走进黑暗寂静的夜……
只是在这个故事里,观众尽情地感受了一把人间的温暖,和80年代的美好巴黎。
只是有些可惜,在这个“巴黎夜旅人”的节目当中,没能听到更多的故事,而是让节目当中的讲述空间,让渡给了电影的本身,却又只是生活流的叙述,这不禁还是让人觉得空泛了一些。但是却可能是热爱电影的人,会看到惊喜的电影。
这个周末,你会看吗?
查看原图 16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