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肆虐千年的长江水患,为何从凶险的荆江河段着手?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图片
万里长江,奔腾了上千年,滋养了沿岸无数百姓。然而江水滔滔,每当洪水肆虐,也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9年5月,武汉刚刚解放,一场特大洪灾就不期而至。抗洪抢险成为了解放军眼下的当务之急。轰轰烈烈的治洪工程也就此拉开帷幕,历史上称为“荆江分洪工程”。
1499年到1949年的450年间,在长江中游,从湖北宜昌市枝城到湖南岳阳市城陵矶的荆江河段溃口达186次。
1788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洪水冲进荆州城,水深有7、8米。
1931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造成超过14万人死亡,洪水足足三个月才完全退去,长江洪水也被称为“20世纪最具毁灭性的水灾”。
图片
图:长江洪水受灾情形
治理长江水患刻不容缓,要从哪里着手呢?
当时担任中南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是林一山。此前的林一山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与水利结缘。1949年,林一山跟随部队前往武汉,恰逢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根据上级指示,林一山成为了一名水利工作者。
图片
没有治水经验的林一山,有些忧心忡忡。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林一山不会后退也不能后退。在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情况进行详细的勘测后,林一山渐渐将目光聚焦在了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图片
在荆州沙市的长江岸边,每逢汛期,长江水位将远远高于地平面。
陈桂亚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
沙市的警戒水位43米,市区地面大概就是34、35米左右,水位要比地面高出3层楼左右。
这也就是为什么长江中游自古以来就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图片
以往解决荆江水患都是采用加高堤坝“堵”的方式,但随着泥沙淤积,河床增高,一旦堤坝垮塌,后果将难以承受。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讨论,一个“变堵为疏”的荆江分洪工程方案诞生了,这就是历史上的“荆江分洪工程”。
图片
图:分洪示意图
方案提出,分洪工程在荆江南岸修建一个920平方公里的分洪区,在太平口修建进洪闸,在湖南、湖北两省交界的黄山头修建节制闸。当荆江水位过高,威胁堤坝安全的时候,把进洪闸打开,把洪水引入分洪区,从而避免堤坝决口,保证江汉平原及武汉的安全,同时也减轻洞庭湖的压力。这一方案的制定为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荆江分洪工程进入了紧张的筹备期,首先,就是要“移民”。当时的武汉刚刚解放,中国共产党在百姓心中威信极高,并且虽迁离故土,也是为了大家能踏踏实实过上更舒心的日子,没过多久,移民安置工作就顺利完成了,这样的结果也让大家十分惊喜。
然而,接下来的工程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国内物资可谓极其短缺。没有物资,谈何建设,工程顿时陷入了停滞,这一关能否度过,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存续。
图片
图:物资援助示意图
中共中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在全国进行协调,各地得知情况纷纷响应,大批的设备和物资,从全国各个城市运往荆江分洪工程一线,在国内物资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帮助荆江渡过难关,这一举动,让所有的建设人员都深受感动。
图片
物资问题解决了,后面就是运输了。布可夫是当时苏联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列式拖带法”,把拖船和驳船编成一长列,充分发挥拖船的牵引效率和驳船的载货量,运输效率比原来提高了数倍。
图片
图:一列式拖带法
至此,新中国第一座水利工程真正地蓄势待发。30万建设军民,集结在荆江分洪工程施工现场,一场规模宏大的治水大战即将开始。
编      审:王海涛 赵   斌
主      编:陈   曦 崔   明
本集导演:李祺隆
编      辑:史佩仑王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