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丁丁:全球气候治理与低碳转型国际合作

导读· 2022.6.23
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唐丁丁在2022年5月27日百川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各国的绿色复苏需要建立全球层面更为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实现低碳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的技术、经济与产业合作。中国应积极主动加强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一是要积极承担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国责任,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合作机制;二是要构建中美欧三方私营部门的合作格局,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产业的国际交流(中美欧官方层面的合作机制已经有了,但总体进展比较缓慢,为此,我们需要二轨的民间私营部门合作机制的助力,来推动和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三是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合作,尤其要加强与丝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与低碳转型合作。
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的划分和利益诉求差异明显,美国和欧盟分别是发达国家“两股势力”的代表,而中国则是发展中国家集团的领导核心,中国、美国、欧盟相互之间的博弈关系将对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疫情促使各国深入思考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凸显全球合作应对共同挑战的重要意义,改革和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内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所有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
有鉴于此,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12月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强调,“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得到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内外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在最近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气候峰会上,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在发言中高度认同气候治理需要全球合作的重要共识。
图片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率团
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图源:NCSC)
绿色复苏与低碳转型国际合作的现实需求
国际合作是绿色复苏与低碳转型的现实需求。如何逐步进行经济复苏是各国在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和压力时所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绿色和低碳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国和欧盟都在自己相关的规划、承诺和计划中做出了安排,并强调在这些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关注和支持与发展中国家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贸易、绿色政策等方面开展合作,应该说呈现出很多的现实需求。
同时,全球也处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能源革命的浪潮当中。能源变革带来的是一种革命,可能会革一些利益团体的命,产业链也面临着绿色重构,以能效、储能、氢能、负排放技术为代表的关键低碳技术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唯此才能够加强低碳技术设备、装备、产品、标准的对接和互认体系,从而使各方携手金融和资本的力量,共同推行低碳科技产业的创新与实践。
去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也体现出了多边和全球性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一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21世纪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宣言》,并且在会前宣布创立了中美气候工作组,由解振华和克里分别出任中美两国气候特使。二是130个国家的领导人承诺要在2030年停止和扭转森林砍伐以及土地退化的趋势,中国在该倡议中是持支持态度的,并做出了重要的承诺和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三是105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全球甲烷承诺,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30%。相信该倡议将会触及到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利益。四是100多个国家政府和企业签署了关于零排放汽车的格拉斯哥宣言,承诺到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204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内燃机车的销售。此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的国际承诺,这是格拉斯哥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合作方面体现出来的重要成果(见表1)。
表1 格拉斯哥COP26主要成果
图片
图片
格拉斯哥气候大会
(图源:中新网)
有关全球气候治理与
低碳转型国际合作的建议
第一,要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合作机制。
在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中,中国应该担负起大国责任,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同时也是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内外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党和政府重要文件所体现的核心精神。
全球气候治理是最为复杂且难以达成共识的国际公共问题之一。尽管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中就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但从目前来看这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30年过去了,相关的进展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因此我国要更为积极地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促使发达国家兑现承诺并向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这些方面,中国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近年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由于面临着疫情以及俄乌冲突所带来的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全球的碳排放状态已经出现了反弹。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字①,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煤炭的使用量同比不是削减,而是上升了6%到9%,而且可以预计在2022年这一增长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可持续能源的需求增长是非常强劲的,中国在这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根据能源部门的数据,我国要在今年新增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别是50GW和90GW。国家能源部门也对外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在去年就已经突破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在去年实现了将清洁能源的占比从2017年的20.5%提高到了去年的25.5%,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短短的5年时间中,清洁能源占比增加了这么大的比例,确实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宣传的重要成果。
图片
图源:网络
其次,从国际的统计数字上看,全球60%太阳能的增长在近5年都是来自中国,全球生产的电动汽车也是有50%以上来自中国。同时中国也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其中对氢能也有很好的战略性发展和支持。解振华局长在不久前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峰会中也正式发布新的承诺,承诺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植树700亿棵,并将认真地践行我国参与130个国家发出的共同倡议,不但不砍树还要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此外,我国在去年还启动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第二,要构建中美欧三方私营部门的合作格局,加强绿色低碳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
在中美欧三方博弈中求同存异并赢得对中国有利的合作格局,需要加强中美欧三方私营部门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创造绿色低碳技术上的合作机会,推动智库、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多层面的交流,平衡好中美欧气候竞合关系下的三方力量,创造更有利于中国的中美欧气候合作局面。中欧、中美官方渠道已经全面启动了一轨的对话和交流,但就目前的进展来看,并不是很有效,还在一个艰难推进的过程中,因为双方的目标诉求不完全一样,所以确实需要一种新的力量,作为二轨或一轨半,加入到这样一个利益的博弈以及对话合作当中来,以此来推动一轨也能向前发展。目前,中国已逐渐从绿色低碳技术的输入国转变为技术输入和输出并行的国家。
在新形势下,中国应积极把握机遇,做好战略性布局,开展双边及多边气候合作,构建气候科研合作和成果的共享机制,推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私营部门的低碳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并引领新方向。如前面所提到,有60%的太阳能新能源增长是来自中国,有50%的电动汽车也是来自中国。在这方面我国不但有很好的基础,也有很好的技术,所以需要不断地通过国际合作进行很好的成果分享和共享,从而推动与欧美发达国家私营部门在更有效的低碳技术方面的联合研发和示范,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起到引领作用。
图片
图源:网络
此外,“二轨新机制”是中美欧三方私营部门合作的重点。2021年12月4日,美国高盛集团与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金融论坛(IFF)共同宣布创立中美绿色金融工作组(作为中美二轨气候对话机制)。目前,该工作组已经扩展为中美欧三方绿色金融(气候变化)工作组,作为非官方国际化、市场化、企业化合作平台,召集全球领先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研究人员,以寻求解决方案为导向,就如何运用绿色金融和资本市场来推动低碳转型开展对话与合作。
业界专家预测,为成功实现全球气候低碳转型,需要超过100万亿美元的投入,中国要想实现零碳目标的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就要涉及到大概16万亿美元,而整体的零碳目标就更超过这个数目。业内就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资金需求有多种说法,一说是139万亿人民币,还有最高的是487万亿人民币等,但无论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均无力独自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成功的气候低碳转型需要公私领域协调配合与通力合作,并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高盛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到 206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有望为各行业创造总计约4000万就业岗位,对中国来说大概40年每年新增100万个就业岗位。除了为低碳转型的就业公平做出重要的努力和贡献,中国在实现气候治理和低碳转型方面也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对全球气候治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推进区域合作,加强丝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合作。
丝路沿线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以及中国国企在这方面的投资已经有很好的表现,其未来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前景。
一是充分发挥中国在区域合作与区域治理领域的经验,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强化南南合作框架下绿色低碳技术走出去战略,为受援国家技术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高新技术转移服务,做好最佳案例的总结与推广。
二是重点加强丝路沿线(东南亚、中亚等区域)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氢能和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建构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加强绿色标准对接,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中北亚地区在新能源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市场需求。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ited Nation ESCAP)理事会的专家们也通过评估发掘出五个方面的政策考量:一是要利用可持续和清洁能源与其他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转型战略的影响;二是要在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优先考虑提高能源效率的投资和融资;三是要通过探索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资源,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四是要通过培训和技能建设,提高地方机构和人力资源能力;五是要加强以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能源贸易和跨界能源基础设施区域合作。
图片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大楼
(图源:网络)
简言之,在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和低碳转型中,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手段,因此,中国要大力倡导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开展和推动国际合作。
脚注:
① 《第一财经》在文章《达沃斯声音|为何去年全球碳排放量反弹?克里:减排技术缺乏规模效应》引述的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794622715389786&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7%BE%8E%E5%9B%BD%E6%B0%94%E5%80%99%E7%89%B9%E4%BD%BF%E5%85%8B%E9%87%8C%E5%9C%A8%E4%B8%96%E7%95%8C%E7%BB%8F%E6%B5%8E%E8%AE%BA%E5%9D%9B
② 数据来自于国际能源署(IEA)总干事法提赫·比罗尔今年5月2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发言。
https://mp.weixin.qq.com/s/YlhTZx4gw5iJYCd9__Qn1A
作者唐丁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原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编辑:GBA Review 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