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 90% 以上为良性?良性结节中炎症占多数?看完这些数据我惊讶了

因家里老人体检胸部 CT 检出 4 mm 结节,近日翻阅了国内外几项筛查试验,发现了一些让人惊讶的数据。比如:
即使是 > 30 mm 的肺部肿物,依然有过半(59%)为良性病变。
我国良性肺结节中,炎症引起的结节占据半壁江山。
具体分享如下。
健康人群中肺结节检出概率
只要一提起肺癌筛查,就绕不开这个领域里的标杆项目 NLST 研究。这项研究发表在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1,研究针对 55 ~ 74 岁无症状、有吸烟史(每年吸烟超过 30 包)的人群,共纳入 53,454 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低剂量 CT(LDCT)和胸片进行每年 1 次的筛查。
在第一年筛查时,使用两种检测方法的肺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7.3%9.2%
图 1 NLST 研究检出率 (数据来源: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3)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筛查数据。
2018 年上海胸科医院发表的一项筛查试验2对社区居民进行筛查 ,入组条件为年龄 45 ~ 70 岁,且至少满足以下一项危险因素:吸烟 > 20 包/年,癌症家族史或既往史,粉尘、石棉或辐射等职业暴露,长期被动吸烟史,长期烟雾暴露史。研究中有 3512 名居民接受 LDCT 筛查,共 804 名受试者检出 ≥ 4 mm 的非钙化结节,检出率为22.9%
表 1 国内外大型筛查试验使用 LDCT 的结节检出率
图片
90% 以上的肺结节为良性病变
可以看到在无症状的健康人群中,肺结节的检出率着实不低。但继续看下去,会发现在多数筛查试验中,90% 以上的结节均为良性病变。
以 NLST 研究为例,在接受 LDCT 检出结节的 7191 名患者中,仅 270 名患者在后续随访中确诊肺癌(3.7%)。在接受胸片检出结节的 2387 名患者中,仅 136 名患者确诊肺癌(5.7%)。——可以看到 CT 检测灵敏度高,胸片检测特异度更高。
在上海胸科医院的筛查试验中,对基线检出结节的患者进行 2 年随访,确诊肺癌的患者为 51 例(1.5%)。
JAMA 上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对多个筛查试验做了荟萃分析,不同的筛查试验数据略有差异,但多数试验中 > 90% 的结节都是良性的3。
> 30mm 的肺部肿物中,59% 仍为良性病变
一般而言,结节越大,恶性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可能是句众所周知的废话。
但当把所有结节的情况都量化成数据后,很多医生会震惊——即使是在 > 30 mm 的肺部肿物中,依然有超过一半(59%)是良性的病变!
按 NLST 研究的数据,在基线时使用低剂量 CT 测量直径如下的结节中,确认为肺癌者比例分别为:
图片
图 2 NLST 研究结节确诊情况(数据来源: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2013;注:来自国外人群的数据,仅供参考)
可以看到 4 mm 的结节,整体而言良性概率可达 99% 以上。当然,对于具体结节的判断,还需要考虑年龄、影像学征象(毛刺征、边缘是否光滑)、吸烟史等,可以进一步通过恶性概率预测模型计算特定结节的恶性概率。
良性结节的常见原因
从数据上看到,良性结节占了所有检出结节的九成及以上。但良性病变具体由哪些原因引起呢?国内指南中只提及一句简单的「良性病变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引起。
在 2019 年 Ann Thorac Med 的一篇综述里,列了详尽的鉴别诊断列表4:
图片
(数据来源:Loverdos K· 2019)
但这毕竟是老外罗列的鉴别诊断,还是想看看我国人群的数据。在已发表数据库里检索我国的良性结节的病理类型,发现一篇 2021 年发表的文章,报告了 318 例来自我国样本人群的可疑肺结节病理数据,其中良性结节分类占比和具体频数如下: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XQ Duan · 2021)
可以看到在我国患者中,肺结节主要是结核以及各种炎症引起的结节。不过这些数据来自医院中进行病理检测的样本,并非实际诊疗中遇到的所有结节的病理类型分布。比如医生通过影像阅片,可以明确为良性病变、不需要后续检查辅助决策的结节,通常就不会再进行病理穿刺。
但需要注意的是,肺结节,尤其是肺小结节的诊断一直都是临床上的一大难点。在 0.4% 的肺癌病例中,可以看到看上去完全正常的胸部 X 光特征6。反之亦然。北京大学学报报告了一例患者,影像片子中看上去像陈旧性结核灶(左肺尖段、伴有钙化的实性结节),却经病理诊断,确认为恶性肿瘤7。所以面对肺结节,即使有 99% 的良性概率,还是不能完全掉以轻心。
致谢:本文经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罗玲 专业审核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Church TR, Black WC, et al. Results of initial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3;368(21):1980-1991. doi:10.1056/NEJMoa1209120
2. Yang W, Qian F, Teng J, et al. Community-based lung cancer screening with low-dose CT in China: Results of the baseline screening. Lung Cancer. 2018;117:20-26. doi:10.1016/j.lungcan.2018.01.003
3. Bach PB, Mirkin JN, Oliver TK, et al. Benefits and harms of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2;307(22):2418-2429. doi:10.1001/jama.2012.5521
4. Loverdos K, Fotiadis A, Kontogianni C, Iliopoulou M, Gaga M. Lung nodul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urrent approach and management. Ann Thorac Med. 2019;14(4):226-238.
5. Duan XQ, Wang XL, Zhang LF,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probability of malignancy in solid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in northwest China. J Surg Oncol. 2021;123(4):1134-1143. doi:10.1002/jso.26356
6. Bhatt M, Kant S, Bhaskar 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South Asian J Cancer. 2012;1(1):36-42. doi:10.4103/2278-330X.96507
7. 欧阳雨晴, 倪莲芳, 刘新民. 肺结节多学科联合诊治价值. Beiji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21;53(3):628-631. doi: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