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保护乡村地名,留住平凉的乡愁文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保护乡村地名,留住平凉的乡愁文脉
图片
图片
图片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玉龙
图片
图片
你是哪个村的?我是阳屲的。
你是哪个村的?我是阴坡的。
原来我们两个是隔着一条沟的老乡啊!
作为一个平凉人,无论你如今距离故乡多么遥远,身处异国还是他乡,从事何种职业,身份显赫或是平凡,当你在填写个人履历表时,那个必填的曾经生你养你的乡镇和村庄的名字,不但承载着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更是每个平凉人精神上的原乡。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为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自2022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修订后的条例对地名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其中对地名文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进行普查,做好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制定保护名录。
因为,往上追溯三四代,我们都是乡村人。
图片
消失的乡村地名知多少?
据2014年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自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消失。
平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亢生龙告诉记者,目前录入全国地名信息数据库的平凉城乡地名共2.06万条。因区划调整变化、城镇化建设推进等原因,造成的乡村地名变更消失较多。
以平凉市为例,第一次地名普查以来,全市乡镇行政区划经过5次大的调整。1984年,经甘肃省民政厅批准,改建11个乡为回族乡;2003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了崆峒区的青龙、杨庄、麻川,泾川县的合道、黄家铺、黑河、梁河,灵台县的吊街、北沟、新集,崇信县的高庄、赤城,华亭县的南川、麻庵,庄浪县的通边、水洛、颉崖、刘庙、白堡,静宁县的七里、祁川、田堡、石咀、后梁、阳坡26个乡;2006年,撤销了崇信县九功、铜城乡,并入锦屏镇;2015至2018年又撤乡建镇38个。
同时,乡村地名诸如村民委员会、民民点也因区划的调整、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正在快速发生变化。据统计,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平凉全市乡镇为130个,村居委会1701个,村居民小组10379个。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全市乡镇数为102个,村居委会1526个,村居民小组9088个。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全市共减少乡镇28个、被弃村居委会175个、村居民小组1291个,分别减少22%、10%和13%。很多乡村地名在不断的调整、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弄丢了”。
他认为,当一些乡镇和村庄不复存在,那些与之相关的地名文化不应消失,丢掉的不是简单的几个名字,而是我们的历史文化。
在亢生龙看来,乡村地名伴随乡村发展衍变而来,一个居落、一个村镇都有各自的历史,其名称往往附着着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它记录着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是人们对故乡情感记忆的载体,是人与环境交融的纽带。乡村地名本应得到传承与保护,但长期以来,因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地方对乡村地名文化的保护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村地名消失。现有地名管理使用不规范,依然存在着混乱、查询使用不便等问题,发掘和保护乡村地名文化资源,是当前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图片
“有人认为老地名很‘土气’、不时尚,与时代发展不适应,不利于经济发展,于是就对老地名动起了心思,借以博取人们眼球。”在亢生龙撰写的《加强乡村地名保护,赋能”乡村振兴》一文中,他举了一个例子。静宁县细巷乡韩店村有个自然村叫“一掀土”,曾有人嫌名字太俗太土,不够洋气,写信反映要求更名。经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多方了解查证该地名来历后,才得以保留。原来这个地名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从前该地方一遇大暴雨,洪水便会淹没良田,甚至村民房舍,有位神仙突发慈悲,从远方端来一掀土准备去堵坝口,结果在途中遇见一位妇人问路,就在他们聊天的时候,掀把突然断掉了,满满的一掀土全部堆在了眼前,成了一座小山丘,故而得名“一掀土”。
他感慨道,地名包含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如果一味地去追求时尚,随意更名,就会失去我们乡村地名独有的文化特色。
图片
保护老地名维系乡土文脉
亢生龙在其调查文章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的推进,平凉和全国各地一样,许多乡村老地名消失,与之相关的地名文化也一并消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文化没有得到应有保护。
说起平凉乡村地名保护意识欠缺问题,他归纳为三个因素:一是标新立异、随意更改;二是简单排列、数字代替;三是随意少字、名称简化。如有些乡村地名,特别是自然村、居民点名称,在使用过程中数字化排列代替现象较为普遍。一个自然村原本都有其标准名称,但为统计填报、工作汇报等方便,长期以来均以xxx村一社、二社或朱一社、付二社等代替,且在当地户口薄地址上出现最多。据统计,全市发现有1605个村居民点或自然村以数字代替标准名称,使得原有名称被抛弃,久而久之被人们遗忘。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为标准地名数据录入带来难题,也为同一区域自然村名的查寻使用造成了混乱。
在这里,记者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行政村和自然村的区别。行政村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自然村,也可能一个大的自然村分为若干个行政村。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虽然现在许多地方普遍使用行政村的名称,如村民登记户口或办理身份证,都使用的是行政村的名称,自然村则是行政村管辖下的一社、二社、三社、四社,但自然村的名称一直在百姓口头上继续沿用。
图片
亢生龙在乡野调查时发现,随意的少字、口语化的简写等都造成了标准地名的歧义甚至消亡。其中最明显的一类就是对标准地名中“家”字的略写,全市很多乡村地名都是以姓氏命名,例如马家庄、马家沟、唐家庄等,这些标准名称在后来的书写、使用中为了简单方便,有的刻意丢掉了“家”,如“马家庄”“马家沟”去掉“家”变成“马庄”“马沟”等,标准名称被人为改变,地名含义跟着变了。“马家庄”是指姓马之人居住的村庄,而“马庄”则变成了“养马的村庄”。
图片
据统计,全市有192个村或居民点名称被人为掉字简化,其中泾川两个,如城关镇“吴家水泉村”简化为“水泉村”,党原镇“城耳刘家”简化为“城刘”。灵台36个,如蒲窝镇的周家官庄村、苟家窨子村被简化为关庄村、宁子村;龙门乡的仇家崾岘村被简化为崾岘村;星火乡的蔡家塬村郭家崾岘组被简化为崾岘,郭家塬边组被简化为塬边组。崇信6个,如马家沟现称马沟,闫家湾现称闫湾。华亭12个,如砚峡乡韩家河村委会简化为韩河村委会,河西镇杨大庄村委会简化为杨庄村委会;马峡镇罗马寺村居民点鱼儿梁、包家滩简化为鱼梁、包滩。庄浪63个,如通化镇的毛沟李家中庄村委会被简化为中庄村委会,南坪镇的靳家大庄村委会被简化为大庄村委会,阳川镇的岳家坪村委会被简化为岳坪村委会、张家大湾村委会被简化为大湾村委会等。静宁73个,如北岔集去掉“岔”成“北集”,张家井沟去掉“张家”成“井沟”,“魏家窑坡”去掉“家窑”成“魏坡”……
亢生龙表示,保护乡村老地名人人有责,人为简化乡村地名,暴露了基层干部地名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图省事的结果,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消失,绵延千年的乡土文脉没有得到很好的维系。
图片
乡村地名不规范三个原因
亢生龙在调查文章中阐明,长期以来,由于对乡村地名疏于监管或管而不严,造成的现有地名不规范问题较多。而现有乡村地名使用不规范,给诸如开车导航或故人寻根造成了很大难度,也给当代人社会交流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样,他梳理归纳出了三个原因。
一地多名。第一次地名普查以来,因移民搬迁或其它原因,出现了一个村委会或居民点搬迁至另一个村委会或居民点位置,但仍沿用其原有名称。据统计全市有12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位置重叠、一地多名现象比较普遍。崇信6个,如祁家寨村委会与柏家沟村委会位置重叠,后庄村委会与新窑村委会位置重叠,黄庄村委会与赤城村委会位置重叠。华亭6个,如砚峡乡韩河村委会因采矿塌陷搬迁至策底镇策底村境内;马峡镇大岭村水磨居民点,户籍地址称为安家庄。庄浪2个,如韩店镇花崖河村委会及花崖河居民点,因移民搬迁至王崖村委会管辖范围内。静宁10个,如威戎镇“新胜村”也叫“新店子”,界石铺镇继红村“界石铺”居民点又称“高界”。
图片
一名多用。居民点位置发生变化,但新地址沿用老名称,而老地址也用原名称,出现了一名多用、名不副实的现象。如带自然实体字样的“河”“沟”“庙”“塬”等村或居民点名称,迁移至地势平坦地带,既无河也无沟,继续沿用原名称就名不副实了。一名多用归纳起来,泾川3个,如朱家涧村、西王村、刘李河村整村搬迁后,新地方老地方用同一名称。华亭2个,如河西镇新西村聂家沟居民点,2016年因易地扶贫搬迁,整体迁至聂家沟沟口。庄浪1个,如韩店镇花崖河村委会及花崖河居民点因移民搬迁至王崖村委会管辖范围,但原有的花崖河居民点还有少量未迁人员,名称仍沿用。静宁1个,如甘沟镇牡丹村杨桥居民点,原为威戎镇杨桥村搬迁而来,为纪念故土,沿用“杨桥”作为居名点名称。
同音取代。一个地名有多种文字书写形式,其形成的原因,或因用简化字代替原名,或因方言音而误听错记,或因无规范书写形式而乱造字等。普查中发现的崆峒区河流中的“大芦河”“小芦河”被“大路河”“小路河”取代。通过查阅第一次地名普查资料发现,清《嘉庆一统志》记载为“大芦河”“小芦河”或“芦水”,在使用过程中人为变成了“路”。平凉文史学者景颢考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地图资料中,“大路河”“小路河”标注为“大芦河”“小芦河”或“大卢河”“小卢河”。这两条河看似其貌不扬,在历史上却大名鼎鼎。早在商周时期,平凉十大方国之一都卢国就在今天的大路河和小路河流域,方国的建立者,就是氏族公社时期的大卢族和小卢族。北朝时期,在大路河、小路河之间泾河北岸的台地上,出现了一座阴槃古城,这是阴槃县城所在地,到唐代又成为潘原县城。从北魏到大唐,这里是泾河中游泾阳至泾州之间最为繁华的所在,为平凉历史文化的底色添加了无尽的色彩。
图片
乡村地名同音取代归纳起来,泾川5个,如飞云镇阎崖头村被简写成闫崖头;荔堡镇下南李居民点,被改为下蓝李;窑店镇南沟老居民点,被南沟脑取代;玉都镇端贤居民点,原名应为断岘;荔堡镇杜瓮城被杜问城取代。灵台76个,如蒲窝镇的周家官庄村、苟家窨子村,简化后同音取代为关庄村、宁子村;龙门乡的鹦鹉村被取代为英武村,戴家庄村被取代为代家庄村,星火乡张家塬村后沟屲社被取代为后沟洼社,独店镇的瓦峪村、白峪村被取代为瓦玉村、白玉村等。华亭5个,如神峪回族乡叩家河村委会被同音取代为寇家河,策底镇红旗村阎家庄称为闫家庄。庄浪14个,如水洛镇窎沟村委会被写成吊沟村委会,韩店镇的上屲村委会被写成上洼村委会,盘安镇王公村委会被写成王宫村委会、南坪镇阴屲村委会被写成阴洼村委会等。静宁89个,如周家峡口”被“周家硖口”取代;“白曲”惯用成“白局”;“荒湾”惯用成“黄湾”等。
亢生龙呼吁:保护乡村老地名,规范新地名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各级地名管理部门要抓紧提上议事日程。对区域范围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乡村地名应全面摸排,符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件的,尽快建立保护名录,真正使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成为保护、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资源。
后记:
乡村地名承载着地域历史和文化,向人们讲述着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文历史演进等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性。千百年来,村名代代相传,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古老最活跃的部分。这些村名形成的“村落文化”追寻着历史沧桑,浸润着民心、民风、村风。
村名是地名文化的一种,不仅有标志记忆的功能,还有文化教育传承的功能,尤其是还有发展经济的动能。作为历史长河中的时空符号,村名集聚了人们丰富的智慧,蕴藏了多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独特的识别、容器、载体。
乡愁与乡村地名文化记忆紧紧相系。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特色人文,是发生过的现在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它可以是一棵古树,一处老房子,一段故事,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也可以是一个村子、一个县、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正如亢生龙在他的调查文章中所述:乡村地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华文脉、凝聚精神力量方面,在促进地方营商环境、农业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平凉崆峒山”“泾川王母宫”等都是无形的资产,它带动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
在乡村地名中也不乏有待发掘的无形资产。如泾川县荔堡镇有个“张茂才”,相传此居民点古时曾出过一位叫张茂才的秀才,故沿用其名至今;静宁县新店乡有个“官地坪”,传说有一读书人路过此地,因病在此地暂住数月,此人勤学苦读,金榜题名,当地人为了使子孙后代效仿此人,将此地命名为官地坪;仁大镇“店下屲”村,传说鲁班曾在扯弓塬上射箭,此箭正好不偏不倚穿过该村落,故取名“箭下屲”,演变为店下屲。灵台县蒲窝镇有个“通气庄”,相传汉朝时刘秀被王莽带兵追赶,逃到此地无处藏身,见一老农正在地里耕地,随口含一麦杆藏身于犁沟内,用于通气,因此而得名……
他建议,全市各地应重视发掘整理这些埋藏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乡村地名,让其无形的资源价值得以凸显,并将其充实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化当中,不仅能极大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也增加了乡村品牌的厚度,真正让乡村地名在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往期精选
图片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市委书记王旭主持
图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平凉在行动丨让古树名木“病有所医”“老有所依”
图片
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召开
图片
平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红黑榜”(第三十五期)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快把快乐分享给您的伙伴们吧!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号:plrb933
微博号:plrbtxwb12
编辑:孙 瑞
审核:刘英娜
监制:李玉成
技术:崔烘奖
法律顾问:张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