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观丨寻味白兰瓜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果让一位老兰州人品尝丢失多年,记忆犹存的白兰瓜老味道,他(她)不只是感到口齿香甜,更能唤回诸多儿时记忆……
兰州人的白兰瓜情结,始于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应他的美国同学、时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请求,赠送了美国甜瓜“蜜露”的种子。
1945年,“醉瓜”“金塔寺瓜”等兰州本地甜瓜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者——“华莱士瓜”。这种白皮绿瓤、肉厚汁丰、甜美清香的瓜,吃一口如露如密,沁人心脾。上世纪50年代,该瓜更名为白兰瓜。在以后的几十年,白兰瓜当仁不让地成为兰州“瓜果之城”最靓的名片。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白兰瓜的品质逐渐退化,难寻昔日“香如桂花,甜似蜂蜜”的口感。虽然各方面努力提纯复壮,以恢复其优良种质,但各种不同皮色、网纹、瓤色的甜瓜纷纷打着白兰瓜的名号,充斥市场,而正宗的兰州白兰瓜却正名乏力,日渐式微……
图片
丢失白兰瓜的名片,兰州也丢失了一种城市荣耀,而构成我们可以缅怀和咀嚼的乡愁,也丢失了一些淡淡的味道。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致力于打造甘味农产品,2011年集合科研力量,以“品种、品质、品牌”为目标——白兰瓜迎来了复兴的重要时刻。蔬菜所程鸿博士扛起了寻找白兰瓜最初摄人心魄的那份香甜的责任。肤色黧黑,神情坚毅的程鸿是甘肃会宁人,让兰州人吃上真正的白兰瓜成为他的初心使命。研究农业育种的程鸿认为,兰州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深厚黄土质地沙壤,高含多种矿质营养元素,黄河流经域内,造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兰州发展农业 ,一定要凭借自然禀赋,走自己的路,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出路。
也许是上苍对程鸿团队锲而不舍精神的垂青,也许是兰州人本该就有唤回香甜记忆的福气。2014年,一次前往美国的学术交流,让程鸿意外找回了弥足珍贵的“蜜露”原种——这可是兰州白兰瓜的母胎啊!
图片
生物育种是一个坚持与艰辛的过程,若非身临其间,难以体会个中甘苦。溽暑蒸人的育种瓜棚里,荟萃世界上近700种甜瓜,10米长的垄地上30余种甜瓜各自吐露芬芳。每年惊蛰下种,夏日收获,其间小心呵护,全心"侍奉"……如是七八载。程鸿认为,有了“蜜露”的母种,对找到白兰瓜的原味原品有了指引与依据,但真正培育出高品质的白兰瓜,仍需要择优杂交。程鸿坦言,白兰瓜育种并非难以叩开的科技大门,更多的是需要耐心坚持下来,近700种甜瓜都要逐一品尝比较,择优汰劣——好品种是一口一口尝出来的。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有时候需要的是“拙与诚”——执着地坚持。程鸿团队孕种白兰瓜的过程,让笔者想到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只有执着事业、目标明确,负重前行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编号甘甜c61的白兰瓜就是程鸿团队在培育的73种白兰瓜里,找出的最具原味品质,且更优的白兰瓜!这是坚持的收获,创新的成果,科技的力量……
兰州“瓜果之城”又有了领衔的“大将”,目光所及,旌旗猎猎……甘肃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侯栋认为,程鸿团队的科研成果使“白兰瓜重建”项目走出了关键性一步,找回了兰州人“记忆中的味道”,意味着我们从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兰瓜种子!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白兰瓜的品质,达到果实均匀,抗病性强、适宜各种土质设施且四季皆可种植的目标,让白兰瓜再次成为兰州一张特色名片。
精致兰州又增加了一张名片——兰州白兰瓜,乡村振兴再添一件“重器”。明年开始,白兰瓜即可扩大种植,3年左右有望扩种到2至3万亩。这些都需要各级、各方面给予大力的协调与支持。
图片
白兰瓜之于兰州,蕴含着历史传承、文化交融、城市记忆、特色名片等内容,是产业也是文化,是继承更是发展。唯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才能珍惜、呵护、发展。
笔者作为“吃瓜群众”,欣喜地“围观”了兰州白兰瓜的失而复得,更要为兰州这张特色名片的发展鼓与呼。
图片
金城观丨记忆中的味道是这样找回的......
6月17日天一亮,程鸿博士便带着他的团体匆匆赶往皋兰县甜瓜示范基地。对他而言,这一天太重要了,数年精心培育的种子终于长成,到了可以采摘、验证的时刻。能否向人们呈现白皮瓤绿的正宗白兰瓜,找到遗失已久的味道,就看这一天……
白兰瓜丢了
兰州被喻为瓜果之城,其中,白兰瓜占据着重要位置,20世纪60—80年代,兰州白兰瓜畅销国内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南亚市场,出口至欧洲,身价百倍,供不应求,成为我市当时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可以这么说,提起白兰瓜,就会想到兰州;来兰做客,定要尝尝白兰瓜。
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白兰瓜开始走下坡路,市场上很难再找到香甜扑鼻的正宗白兰瓜。
图片
究其原因,是因为最早推广的白兰瓜属常规品种,经过多年的连续种植后,重要关键基因丢失,品质开始下降,当时人们也缺乏育种、保种观念,以及考虑到当时的运输条件,人们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白兰瓜的储运和甜度,而忽略了白兰瓜的口感和独有的香味,时间一久,便形成了现在白兰瓜品种混杂、品质退化的局面。
“现在兰州市场上白肉的叫白兰瓜,橘红肉、白绿相间的也叫白兰瓜,总之,只要是兰州种出的瓜,都叫白兰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程鸿博士对记者说,从本质上讲,只有绿肉、灰白皮、短椭圆的才算是正宗的白兰瓜,具备这一特征的白兰瓜已在市场上绝迹。目前的现状,是因为当时销量太好,各种类型的品种都开始叫白兰瓜,也就是说,只要是兰州出来的都叫白兰瓜,这样,白兰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开始错位,直到现在,人们还认为白瓤的应该叫白兰瓜。瓜农们自己保存种子,当年用的去年的种子,这种常规种子一年一年复种,其外观、颜色以及肉瓤等品质开始下降,时间一久,白兰瓜的种子发生突变,原有的味道没有了,想吃到正宗的白兰瓜已没有可能。
省农科院挑起寻瓜重任
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位于安宁区西侧,经多方打听,记者来到程鸿所在的办公室。办公室不大,却感觉空荡荡的,屋里只有一张办公桌和电脑,靠墙一侧的书柜上摆满了业务书籍,屋角放着二三个甜瓜。
程鸿是会宁人,毕业于甘农大。50岁的他、大个子,和人们想象中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博士不同,他面色黝黑,不善主动与人言谈,只有聊到白兰瓜的时候,才感觉他有说不完的话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陇椒”,便是他和同事王兰兰共同培育成功的。
其实,省农科院蔬菜所早早布局开始甜瓜的育种和培植工作,单就白兰瓜而言,因没有早期的种子,进展缓慢。2001年开始,农科院下决心重树白兰瓜品牌,为白兰瓜正名,精心调配单位内人力、财力进行白兰瓜的专项研究,并将该项目称为“白兰瓜重建工程”。
“作为我省唯一一家农业科研机构,我们有责任找回丢失的白兰瓜。在调我负责这项工程时,领导这样叮嘱我。”程鸿回忆道,当时他还向所领导发邮件,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工作,把白兰瓜找回来,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图片
当年成立的甜瓜分子育种课题组,就是想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这一难题。程鸿说,采用常规技术已经落伍,他们想通过生物技术,在田间找到接近白兰瓜的品种,“把未授粉子房采回来,借助胚珠在实验室开展大孢子培养,从而获得基因纯正的稳定育种单系材料。然而,几年过去,虽有所进展,但还是不如预期。
找寻之路,再次陷入困境。
心中焦虑,彻夜难眠。有一天,程鸿无意中在手机中看到一名游客发的贴子:“到兰州,谁能告诉我,哪儿能买到正宗的白兰瓜?”后面的回贴说,“正宗的白兰瓜种子已经没有了,现在能找到的都不是正宗的……” 程鸿看到这里,心中感觉非常内疚,他自语道:“决不能放弃,要坚持,一定会有办法。”
每个甜瓜都是宝贝
每年从“惊蛰”开始,程鸿团队便进入了户外工作模式。住老乡家,与大棚为伴。
连续20天,在40度的大棚里至少工作两小时,开展杂交组合选配工作,这就是程鸿团队每年躲不掉的历练。
6月中旬,兰州的天气异常炎热。记者跟随程鸿来到位于皋兰的甜瓜育种基地。基地位于乡道一侧,为了通风,大棚顶部已被打开,管护人员在现场守候。“夏天大棚里的温度能上升至40度,不通风,这一棚的甜瓜就全完了。”管护人员说。
大棚内,一垄垄甜瓜长势正旺、几近成熟,在藤条、绿叶之间若隐若现。细细看来,这些甜瓜有绿皮、白皮的,还有外表结网的…… 其外观有的像番瓜,长长的;还有的长得圆鼓鼓的,有大、有小,十分惹人,只是甜瓜表面上的编号显示他们是有“身份”的,不得随意采摘。
图片
程鸿一进入棚中便撇下我们,在垄间细细观察甜瓜的外观、瓜蒂……时而站起、时而蹲下,嘴里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这些甜瓜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是数年的心血,现在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不容出半点差错。
“为了确保质量,一个藤上只让结一个瓜。这个大棚共种植了近380种甜瓜,如果加上周边大棚栽培的,我们每年种植的甜瓜种类达700多种,几乎全球各地、各种类型的甜瓜都可以在我们的育种基地见到”。程鸿简要地对记者说。
程鸿比划着手势,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解育种的过程和对未来的憧憬,记者听着,脑海里浮现出瓜农幸福的笑脸和乡村的美景。
事业是甜蜜的,其路程必伴随着心血和汗水。
“这些甜瓜的味道怎么样?”在棚外,记者笑着询问管护人员。“我们可吃不到,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算是发现了,我们吃瓜是解馋,是为了享受。他们吃瓜还要带仪器、要记录,是技术活儿。”管护人员笑着说:“不过,也不要紧,等他们实验成功了,我们吃最好的,吃现成的。”
程鸿设置的大棚有好几座,每座互不相连,只是简单的转转,也要一上午的时间。
坚持、执著赢得的机遇
在开展基础实验研究的同时,寻找原始白兰瓜种质的工作也在进行。程鸿团队来到最早种植白兰瓜的雁滩和青白石,然而这里已被纳入城市建设,别说瓜田,就连瓜农都找不到。寻访中,许多老人对他们说,如果再早上10年,或许还有希望。
随后,他们又去了皋兰县水源乡、水阜镇老鹳村、什川镇、忠和镇等地寻找,但还是一无所获。“找五六十年代的种子,根本没有希望,就算是找到了,发芽成苗的概率也是寥寥无几。”程鸿对记者说,市场上2000年左右的种子,基因已经发生变化,不符合要求,兰州产区的正宗白兰瓜没有了。
如今,市场上绝大部分是2000年前后商贩带来的“台农二号”种子,因其瓜型和正宗白兰瓜有几分相像,被人们误称为白兰瓜。“我们也想种以前正宗的白兰瓜,但没有种子,只得高价购买‘台农二号’的种子。”程鸿在寻找过程中,老乡这样反馈。
程鸿团队面临的困境,院、所领导都看在眼里,因此,只要有全国或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会议,都想办法让程鸿参加,希望程鸿能跳出圈外,另辟蹊径。
图片
机遇终于来了,并成为寻瓜的转折点。2014年的国际葫芦科会议在美国密西根州召开,因为白兰瓜原种来自美国,叫做“蜜露”。在美参会过程中,程鸿有幸结识了一位外国友人,对方被程鸿的经历和精神所打动,表示愿意帮助寻找。
经甘肃省种子管理单位同意,农业农村部批准,程鸿获得了甜瓜种子进口许可证。梦寐以求的种子终于到了程鸿的手中,如果试种成功,就意味着找到了曾经丢失的白兰瓜。程鸿团队立刻将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培育、编号……众多工作迅速展开。一粒粒种子开始在深山之中扎根、生长。
最“苦”的活是尝甜瓜
瓜成熟后,就要全部拉回单位进行品种检测。在程鸿办公室对面,还有一间略大的房子。记者采访时看到,平铺的甜瓜密密麻麻,每个瓜上都有编号。虽然是周日,队员们会聚在此,分工协作,有的拍相片,有的测量外观尺寸、测糖分,这里面,最苦的活儿就是尝甜瓜。
程鸿说,他们在这里种着700多份材料(他们将种子称为材料),每份材料都有编号,要记载。后期,他们还会对每种甜瓜进行品尝,记录口感、香味,还要测量糖分、外形尺寸等等。为了有真实的感受,不管瓜是硬是软、是甜是苦,都要亲口尝,700多种全部要如实记录。
程鸿的团队严格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一步步进行。程鸿说,白兰瓜的特性是又甜又香,现在培育的种子可以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经过数十次的筛选,其品质和性能均有所超越。
图片
自交、提纯,选配组合,一般一年要配60多份组合,然后次年在实验地里进行组合品比,从中挑选10至15份最好的,第三年再进行品种比较,然后再与市场上主流的品种进行比较,再从中挑选出一至两份进行生产示范,最后我们通过举手表决再加以确定。如今,我们确定的是甘甜C61(C组的第61号组合),今年已在不同的地块上试种了10多亩地,从前期的情况来看,和我们预想的非常接近,品质也不错,和记忆中的味道非常接近。皋兰县七八十岁的村民品尝后普遍认为,和以前的味道非常接近。
让白兰瓜恢复往日的风采
通往基地的道路崎岖、蜿蜒。“博士来了,昨天有商贩过来要高价收购,我们听你的话,一个都没有卖。”记者随程鸿到大棚前时,瓜农迎上来说。
这里的三五个大棚中,集中种植着学名为甘甜C61的白兰瓜,大棚四周,弥漫着白兰瓜特有的香味。程鸿今天过来,就是要检验在这种环境下成熟的白兰瓜的品质有没有变化。
这些示范的种子都是免费向村民发放,如果按当时的收购价粗算,村民的收入能增长一倍。
程鸿对记者说,他们现在处于试种阶段,主要是在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土壤类型进行示范、验证,要确保种子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后,村民在选择种子时,可根据自己的土壤环境进行挑选。
白兰瓜摘了下来,椭圆球形,个头均匀,皮色灰白、白中泛黄,外形十分美观。切开后记者看到,瓤口碧绿、肉厚汁丰,吃到嘴里脆而细嫩,甜美清凉,直透心脾。
“真是好瓜,好瓜。这才是真正的白兰瓜。”瓜农边吃边笑着说,黝黑的面庞露着惊喜。在旁围观的村民也尝了一口说:“这么好的品种,明年一定要给我一些种子,我也要种。”
程鸿尝了尝对记者说,从理论上来讲,这瓜甚至要比以前的更好。他说:“我们这个是杂交种,从品性上来讲会更优越,今后我们还要从香味、糖梯度等方面进行改进,现在可以这么说,记忆中的味道找到了,‘白兰瓜重建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图片
没有种质,一切都无从谈起。一粒小小的种子,倾注了程鸿博士和团队成员11年的心血。
白兰瓜作为兰州的特色农产品,带给兰州的城市荣誉,和她曾经对促进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令人欣慰的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杂交选育的方法,成功培育出了“甘甜”系列“白兰瓜”,最终确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甜C61不仅继承了第1代白兰瓜的优质特性,还有所超越,刷新着人们对白兰瓜的认识。
种出正宗白兰瓜、自己的白兰瓜,重振白兰瓜产业,让白兰瓜恢复往日的风采是兰州人民急切的心愿,是市场的呼唤,也是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的迫切需要。
记者相信,正宗的白兰瓜定将重立兰州瓜市潮头。
图片
金城观丨专家学者眼中的白兰瓜
白兰瓜完全可以成为兰州的一张特色名片——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侯栋
图片
白兰瓜对兰州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一座瓜果城,白兰瓜家喻户晓,并占据重要的位置。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侯栋说,每逢夏季,有客人来兰总会问及哪儿能吃到正宗的白兰瓜。作为家住兰州的业内人,心里感觉非常惭愧。白兰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盛行,家喻户晓,许多外地人来兰都要吃一口白兰瓜。但现状是,兰州已没有自己的白兰瓜种子,市场上所谓的白兰瓜其实是“台农”二号,它是来自台湾省的种子。作为兰州本地的品种——具备白皮绿瓤特征的白兰瓜已无处找寻,更何况“台农”二号历经多年栽植,其品质已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我省目前正在打造“甘味”农产品,所谓“甘味”农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特质和品质。针对白兰瓜而言,不能说引进一粒种子在兰州种出来,就简单地称之为白兰瓜。以前的白兰瓜有着白皮、绿瓤有香味的特质。为了找回白兰瓜原有的味道,我们组织精兵强将,把白兰瓜育种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攻关。可喜的是,在程博士的带领下,他们团队历经数年,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功培育出原有口味的白兰瓜。 人们在品尝后纷纷表示,能吃到“记忆中的味道”,这意味着我们已拥有自己的白兰瓜种子,靠引进种植的困局有望改变。
该项目我们称之为“白兰瓜重建”。目前,白兰瓜品种的纯化工作已基本完成,成熟后的白兰瓜已经拥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品质和特点。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白兰瓜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一是果型要更均匀,不能太大,要偏中型。综合抗病性还要提高,这样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就不需考虑用药的问题,瓜果也更安全、更优质;二是要培育出适应不同栽培模式的品种,不能一个品种包打天下。如要适应露天砂田栽培,要适应秋冬季节温室栽培以及早春的大棚栽培等等,做到四季有瓜;三是果肉的糖梯度要小,要均匀,增加白兰瓜的可食度。可以这么简单理解,我们现在只是找到以前白兰瓜的特质,在白兰瓜的育种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务还很重。就我们的目标而言,只是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一个品种、一粒种子,如同自己的孩子。侯栋说,我们期盼他快速长大,并寄予很大希望。希望他们能早日走进田间地头,尽早来到市民的餐桌,期望得到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好吃、好种、好卖,这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侯栋说,兰州是白兰瓜的发源地。作为一个代表性品种,明年将在兰州开始试种。白兰瓜作为一种软肉型瓜果,口感会更好,加之现在老年人增多,其发展潜力广阔。
对兰州而言,白兰瓜不能只是一个名字,留在记忆里。他完全可以成为重点打造的品牌,成为兰州又一张特色名片。
心无旁骛的“农民科学家”——同事马学军眼里的程鸿博士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学军是程鸿博士的大学同学、同事,曾经也从事过西甜瓜育种工作。在马学军看来,程鸿之所以能够成功选育白兰瓜,是因为他持之以恒、心无旁骛的科研精神。程鸿博士成功找回正宗白兰瓜的种子,并克服困难将其从美国引入国内,并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他长年累月从各种渠道收集种质的回报。
图片
近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甜瓜分子育种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合作,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解析了甜瓜成熟过程中的糖酸代谢物和基因调控网络,为培育优质甜瓜品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该论文影响因子达到5.753,也取得了我省甜瓜分子育种的重大突破。
作为曾经从事过甜瓜育种研究的同行,马学军谈到程鸿的科研成果赞不绝口。“我省以前也有从事甜瓜育种的科研团队,最后只有程鸿坚持了下来,并做出了成果。”马学军说。
程鸿200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博士,跟着导师做甜瓜抗白粉病研究。2009年回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程鸿博士选定研究方向,开始了长达13年的甜瓜分子育种研究。
“我们做农业科学研究的人被戏称为‘农民科学家’,要像农民一样俯下身子,起早贪黑在大田里劳作,还得耐得住基地温室里的高温。”马学军说,甜瓜的花朵在葫芦科的瓜里面是最小的,授粉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每年授粉时节,程鸿博士都要五六点下大田,拿着小镊子一株一株给白兰瓜的花朵去雄,保证成功授粉。
“选育一个品种对一个农业科学家来说,是一件艰苦、长期的工作,要选定对的方向,一门心思做,一直做下去,方能取得科研成果。”马学军说,育种不同于其他的科学研究,要调研农民的生产情况,了解市场的需求,才能培育出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场销量的种子。
“甜瓜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要做个‘有心人’,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常年收集种质资源。其次,选出好的甜瓜品种后,还要进行评比实验和生产示范(区域试验),整个选育周期长达近十年。”马学军说,程鸿博士是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农业科学家,他深深热爱土地,与农民打成一片,农民增产增收、农村产业兴旺是程鸿博士进行白兰瓜育种研究的不竭动力。
马学军告诉记者,程鸿博士每年3-8月都扑在地里,数十年如一日像农民一样辛勤劳作,对家人亏欠良多。也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程鸿才能心无旁骛做甜瓜分子育种研究,为擦亮兰州白兰瓜名片贡献自己的力量。
白兰瓜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访浙江大学教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宋凤鸣
“作为兰州瓜果的一个特色品种,我以前总会托人带几个品尝,对白兰瓜也有一些了解。品尝程博士培育出的新品种后,感觉很意外,也很惊喜,不论口感还是甜味、香味都有20年前的感觉,甚至更好。”记者采访时,浙江大学教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宋凤鸣高兴地说。
图片
宋凤鸣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作物抗病性分子机制及病害防控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973计划子课题、863计划课题和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30多项,在作物抗病性分子调控机制、免疫调控、真菌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大量研究结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在Cell Research、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
宋凤鸣说, 皋兰气候独特,为白兰瓜的生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主产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光照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长;气候干旱,年降雨总量少;气温昼暖夜凉,年均昼夜温差大,大气无污染物,空气质量优。部分区域采用土壤覆砂砾的栽培方式,群众俗称“三膜一砂”,保水保墒改善微生态环境。土壤肥力指标高,富含有机质,水质洁净卫生。
他说,由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白兰瓜新品种,适宜类似兰州皋兰等干旱地区种植。这里雨量少,日照强,昼夜温度大,对于白兰瓜的生长和糖份积累十分有利。成熟的白兰瓜呈椭圆球形,个头均匀,皮色灰白、白中泛黄,外形十分美观。切开后瓤口碧绿、肉厚汁丰,脆而细嫩,吃时瓜糖盈口,甜美清凉,满颊清香,直透心脾,如露如蜜。最重要的是,这是咱们自主研发的优质白兰瓜种子,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相信,优良的品种加上良好的生态种植条件,白兰瓜在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打造兰州瓜果品牌以及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白兰瓜科研成果 要加快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访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李泉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种专家团队凭借深切的家乡情怀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历经十年第三次引进原种并成功培育出有着儿时味道的正宗‘甘甜’系列白兰瓜,对于我省充分利用砂田自然禀赋优势加快发展丝路寒旱现代农业,重塑兰州白兰瓜高品质形象和赋能‘四强’战略行动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李泉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当前和未来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推动兰州白兰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李泉博士认为,首先,要通过科研条件建设及成果转化市级科技计划专项,支持省农科院等机构持续加强白兰瓜品种基础前沿研究,在加快选种育种、良种推广、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的同时,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增强白兰瓜籽种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兰白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专项支持构建以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为主的白兰瓜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白兰瓜技术推广联盟,加快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其次,要强化白兰瓜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拓展乡镇露地旱砂白兰瓜种植,完善白兰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建设皋兰、安宁、红古、榆中等地规模化设施白兰瓜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政策、投入支持,引培龙头企业,以“企业+农户+基地”带动白兰瓜产业规模提升,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兰州特色白兰瓜产业集群。
第三,要强化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大力发展保鲜、储运与加工、市场营销,提升白兰瓜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白兰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同时,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区域的产销对接和项目合作,组织开展境外白兰瓜展示宣传和合作洽谈活动,积极推动兰州白兰瓜走出国门。承办好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全国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加强与电商平台对接合作,积极拓展面向东南亚、港澳、珠三角、京津冀市场的营销渠道,带动白兰瓜电商产业发展。
第四,要突出兰州地域特色,通过“三品一标”创建活动、参加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认定等,积极培育打造“兰州绿瓤白兰瓜”特色优质品牌,提升绿色生态品牌知名度,形成新的“白兰瓜之都”城市名片。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展销会和产品对接会,不断提升兰州白兰瓜特色农业品牌知名度,稳步扩大区域性瓜果市场份额。
最后,要加强白兰瓜种植节水设施、砂田整治、田间路、流通设施、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集体组织小农户开展白兰瓜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发展白兰瓜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与此同时,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白兰瓜区域生产、田间管理、智慧经营、市场流通等深度融合。鼓励保险机构推出白兰瓜产业自然灾害险、价格指数险,提高白兰瓜种植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助力兰州白兰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金城观丨政府搭台 网红唱戏 白兰瓜“出圈”
近年来,皋兰县在抓示范扩规模、抓技术提品质、抓订单拓销路上下功夫,积极引进白兰瓜优良品种,大力改进栽培技术,持续推进标准化种植,不断扩大白兰瓜高产出、高效益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稳步提升白兰瓜品质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多举措推动白兰瓜产业提档升级。推进优质传统白兰瓜品种迅速实现产业化,正成为皋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强县域行动的一项有力抓手。
推广“双杆四膜”技术 白兰瓜抢先上市
白兰瓜是兰州的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皋兰县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把发展白兰瓜作为主导产业,以生产优质、高档、中小型精品瓜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广实施“双杆四膜”多茬种植技术,抢抓市场,使白兰瓜上市时间由原来的七八月份,提早到五六月份,巧打时间差促使效益提升。
在皋兰县老鹳村的白兰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了一种不同普通大棚的“双杆四膜”新型大棚。在地里干活的老乡告诉记者,所谓“双杆四膜”,就是两个钢架大棚相叠加搭建(两层钢架覆两层棚膜),再在行间搭上小拱棚,地上铺上地膜。初春时节,棚内温度和土壤温度比一般的高架大棚高出许多,适宜农作物提前种植和生长。
图片
皋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刘新芳介绍,“双杆四膜”钢架大棚新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个创新,明显具有农作物提前上市、延后采收时段,并且改造简单,管理方法成熟,增产增效明显,推广前景广阔。“双杆四膜”新型钢架大棚能保证初春棚内温度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可以提前15至20天完成种苗培育。还可以进行白兰瓜套种茄子,等瓜收获上市后,套种的茄子也开始采摘上市,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合作社带动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如果说“双杆四膜”是解决“种”的问题,那么推广合作社就是在疏通农产品的产业化链条。近年来,皋兰县持续实施龙头企业提升行动,围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合作社采取兜底收购、订单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使白兰瓜生产经营走上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要引凤凰来,需栽梧桐树。从减税降费、低息贷款等政策优惠到发放农业产业奖补,从开班培训到外出考察,皋兰县用全方位的扶持政策,助推各类合作社发展壮大,帮助致富带头人实现价值。
2022年,皋兰县对按要求规模化种植白兰瓜的农户、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亩给予 300元的奖补,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亩给予200元的奖补;对按要求新建日光温室的农户、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座给予 65000元的奖补,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子50000元的奖补;对按要求改造提升日光温室的农户、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座给子30000元的奖补,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子21000元的奖补;对按要求新建钢架塑料大棚的农户、觉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座给予6000元的奖补,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5000元的奖补。
图片
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德兴说:“我们要求申请产业奖补资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建立稳定的联农带农机制,积极主动带动农户进入产业、带动农户就业、带动农户增收。”
提升品牌化效益是农产品产业化的重要内容,为此,皋兰县制定了《“三品一标”认证奖补方案》,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对通过认证的新型农业主体进行30000元至100000元奖补。并对白兰瓜等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注册了一些白兰瓜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兰州白兰瓜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和甘味品牌,有力地提升了兰州白兰瓜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开办“田间学校” 培育高素质农民
农业提质增效,需要先进农业科技作为支撑。要培育出高品质农产品,离不开高素质农民队伍。近年来,皋兰县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三年提质增效行动,建立了白兰瓜中心区站,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包点,开展零距离服务,从种到销提供一系列技术指导。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省市农业专家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协会会员和瓜农到外地参观学习。着力培育一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皋兰县先后举办了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讲授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营销、种植生产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新农村新家风新素养等理论知识,并组织学员赴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观摩学习。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追踪服务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使他们真正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为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服务,这些人性化的科技服务,为白兰瓜的丰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片
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积极引进推广白兰瓜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推进标准化种植对提升农民科学种植素质有直接效果。“过去白兰瓜生产缺乏优质新品种,农民种植普遍使用坐果灵、化肥,面临农药施用过量、产品远销量小、效率低等技术瓶颈。现在筛选出了优质白兰瓜新品种,在种植期间,农技人员会向农民开展培训,强调种植白兰瓜时不能使用化肥,否则会造成死秧,在栽秧前、掐秧时,农技人员会下田查看是否有病虫害,对农民积极指导,目前已形成优质白兰瓜产业化生产技术模式。” 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德兴的介绍让记者对科学种植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品牌体系
近年来,皋兰县持续放大特色产业品牌效益,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品牌体系,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线上经济发展,积极引导鼓励本地商务业态积极向数字化转型。
皋兰县结合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筹措资金在该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网红孵化中心,购置了电容麦克风、专业声卡、补光灯等专业直播设备。针对电商“短板”,定期开展网商直播培训和带货活动,并组织县域电商企业、个体网商31人赴天津开展电商直播观摩学习。同时,组织在抖音上有一定热度影响力的皋兰网红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组织开展皋兰县特色农产品线上推介会、皋兰县首届“6.18”促销节等活动,线上线下销售白兰瓜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图片
“下一步,我局将择优选取形象较好、能量正面、具有一定粉丝量、带货能力强的县域网红代表,赴外地开展观摩学习。同时,积极引导县内有志从事直播带货的人员,通过抖音、快手、淘宝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业务,大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与直播带货紧密融合,拓宽我县特色农产品销路,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更好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皋兰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规划》出台正当其时
记者从兰州市科技局了解到,《兰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种业创新做出部署。
《规划》提出,强化种业创新,鼓励种业企业与高校院所整合育种资源,培育高水平育种创新团队。通过整合省会城市的农业科技力量,支持开展现代育种技术、重大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研究。不断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为粮食安全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程鸿博士团队引进、选育了正宗白兰瓜种子,并进行了生产示范,完全契合《规划》提出的部署和要求。对兰州市推进白兰瓜产业化发展来说,《规划》出台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马乐梅:引领农户种上“致富瓜”
来到皋兰丰苗白兰瓜专业合作社,只见地上堆满了圆滚滚的、表皮泛着淡黄的白兰瓜,空气中也弥漫着馥郁的瓜香。工作人员们正在对白兰瓜上称、打包、搬运、装车,现场一派忙碌景象。“白兰瓜现在是供不应求的香饽饽。”谈起白兰瓜销售情况,合作社理事长马乐梅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马乐梅带领下,记者来到合作社种植区域,一座座气派的钢架大棚映入眼帘,与低矮、破旧的竹架大棚相比,这些大棚是全钢架结构,两侧留有通风口,端面配有简易推拉门,中间无立柱,看上去更加宽敞明亮。“这些新型钢架大棚都是政府动员建设的,对新建的每座大棚补贴6000元。目前已建成40座,还有20座大棚正在建设中。原来的棚低,在里面劳作弯腰费力,这个棚高3.3米、宽8米,运菜、肥料车、耕种设备都能方便进入,比以前更加省时省力了。”马乐梅说。
图片
近年来,合作社同皋兰县经作站合作,实施推广“双杆四膜”多茬种植技术,使白兰瓜提前上市,实现了价格提升和延长生长期的双重优势。合作社还设立了专家大院,请农业专家及时为农民解决种植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请专家根据设施白兰瓜生长发育理论,集成优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水肥药一体化等技术,形成优质白兰瓜产业化生产技术模式,通过示范验证,建立标准化制种基地10亩和中试生产线500亩,让白兰瓜的品质得到充分保证。
马乐梅向记者介绍,以前种植的白兰瓜存在品质退化、瓤色多杂、抗病性差,种植效益显著下降等突出问题。新培育出的白兰瓜甘甜C61抗病性较好,耐储存,颜色翠绿,个头均匀,清香扑鼻,肉厚汁丰,甜味盈口。而且种植效益高,一斤可以卖到6块钱。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白兰瓜品牌知名度,合作社在拼多多注册了网店,开通了抖音号和丰苗农业微信小程序,并与皋兰县邮政局签订了白兰瓜电商平台销售协议,借助网络直播的东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以“电商+直播”的形式,在线下单、“云端”销售,缩短了白兰瓜从田间到舌尖的距离,让新鲜的白兰瓜第一时间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新品种白兰瓜已经成熟,绿瓤肉厚、香甜软糯,正宗老白兰瓜的风味,欢迎大家购买品尝!”在名为“白兰瓜姐姐”的抖音号上,马乐梅热情地向全国各地的网友推介白兰瓜。
打开合作社的网上店铺查看评价,记者发现很多消费者对瓜的品质赞不绝口,“这个白兰瓜真好吃,唤起了我小时候的味蕾记忆,是正宗的白兰瓜味道,我准备再回购一些。” “白兰瓜刚一送到单位,我就迫不及待地切了吃,味道甜又香,口感像冰淇淋一样,同事们也说好吃……”
据了解,丰苗白兰瓜专业合作社是以白兰瓜育苗、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吸纳会员324户,带动返乡就业人员70余人,贫困户脱贫23户,白兰瓜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总产量达1500万斤,总产值4500万元。
马乐梅坦言:“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年政府的大力扶持。省农科院重新引进了白兰瓜原种,成功培育出了甘甜系列白兰瓜,大大提升了白兰瓜品质;县农业农村局发放的农业产业奖补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县商务局开办电商培训班、组织外出考察,让我熟练掌握了网店运营方式。”
“下一步,合作社还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员科技素质,帮助农户了解市场信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社员,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以质量占市场,以提升求发展。”马乐梅说。
来到皋兰县水阜镇老鹳村,只见一排排白色的大棚整齐有序排列,走近就会闻到沁人的香气迎面扑来,村民魏万绪正和乡亲们围坐在一座座小山似的白兰瓜堆前,精心包装着一颗颗甜蜜果实。
2020年,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程鸿博士从美国引进了白兰瓜原种,他找到魏万绪,请魏万绪拿出一个大棚试种白兰瓜原种。魏万绪是老鹳村远近有名的种瓜能手,出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魏万绪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尽管试种经费不多,但程博士培育白兰瓜是为了我们农民,也是为了发展白兰瓜产业,我怎能不支持?我一定把瓜种好。”
整个试种过程持续了2年。在试种过程中,魏万绪不上化肥,全部施用农家肥,像照顾小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着这些瓜苗。第一年,魏万绪在试验大棚里试种了70多个组合,这一年种出来的白兰瓜很多出现坐瓜不整齐、没有瓜胎等问题。程鸿博士和魏万绪没有灰心,他们淘汰了这些组合,筛选出长势好、抗病强、坐瓜整齐、不裂瓜的10个组合进行第二年试种,最终优中选优,挑出“表现优异”的组合进行小规模试种。
今年6月,白兰瓜试种成功,大棚内翠绿色的瓜叶下面挂着一个个饱满的白兰瓜,长势良好。这些通过杂交选育的甘甜品牌的白兰瓜,完全继承了初代白兰瓜的特征特性,味道甘甜、芳醇清爽,口感 “惊艳”。“家里的老人吃过后说这就是正宗的白兰瓜,是已经绝迹很久的‘老味道’,这个风味终于被我们找回来了!”魏万绪自豪地说。
“以前中丰田4号,不耐储存,一斤只能卖1.5元,现在的甘甜C61瓜熟蒂落后还能储存两三天,一斤还能卖到3到4块钱。明年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希望在三到五年内,这个品种能够铺开推广,打响兰州白兰瓜品牌回归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本地瓜果的影响力。”魏万绪说。
魏万绪:种出儿时“老味道”
程鸿博士引进、选育了正宗白兰瓜种子,并进行了生产示范,让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兰州甚至全省、全国风行一时的白皮绿瓤白兰瓜再次回归消费市场,也让兰州人找回了记忆中白兰瓜的味道。
住在基业豪庭的田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他是85年生人,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兰州瓜果市场上销售的白兰瓜大多是白皮绿瓤的,香如桂花,甜似蜂蜜,流到手指缝里的瓜汁甚至会粘手,让他回味至今。在田先生的记忆里,童年是无白兰瓜不叫夏天。“现在回味起童年吃过的白兰瓜,馥郁香甜的味道,就是无忧无虑童年的回味。”田先生说。
“小时候家里买白兰瓜都拿麻袋装,一袋至少五六个,买回家以后放在床底下,吃的时候滚出来一个,小时候吃瓜都是对半切,抱着半个瓜拿勺子挖着吃,别提多痛快了,尤其是冰镇过的白兰瓜,甜蜜蜜,冰冰凉,那滋味我一直都忘不了。”田先生说,后来正宗的白兰瓜渐渐吃不到了,他也就不怎么吃甜瓜了,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年又尝到了记忆中的味道,令他惊喜不已。
图片
青白石是白兰瓜最早的种植区,虽然现在已不再种植白兰瓜,但是属于白兰瓜的“辉煌”一直印刻在青白石居民的脑海中。家住青白石街道白道坪村的王女士今年已经60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儿子网购了程鸿博士选育的白兰瓜,她尝了一口就惊喜地对儿子说:“这瓜正宗,有瓜味,是我们过去吃过的白兰瓜,并且更加香甜。”
王女士催促儿子又多买了几箱,均匀切成好看小块,让一大家子人都来尝尝,还不等她细细数完对于白兰瓜的记忆,上桌的一个瓜就被儿孙们吃完了。王女士的小孙子平时不爱吃甜瓜,觉得太甜,吃完有点蛰口,如今这重新上市的白兰瓜甜度适中,口感绵软,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小孙子一吃就停不下来。
山东人杨先生在兰工作已经有数年了,山东也产甜瓜,他来兰州以后也听说过白兰瓜的盛名,在市面上买过“白兰瓜”品尝,但觉得口感一般。在吃到了程鸿博士选育的正宗白兰瓜后,杨先生赞不绝口:“这白兰瓜从外观看就跟市面上卖的不一样,个个浑圆饱满,瓜瓤翠绿沁人心脾,尝上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比我们山东的甜瓜更好吃。”
重新引种培育的白兰瓜让消费者欣喜不已,也让培育者程鸿博士感到很欣慰:“最新选育的白兰瓜属于杂交种,优化了原来引进的常规种,糖酸比、香味也都更加稳定。”程鸿博士表示,未来还将根据白兰瓜上市后的消费者反馈,进一步调整白兰瓜的口感和香气成分。从个头上选育出适合小家庭的小瓜,并且均衡瓜肉甜度梯度,力求让中心糖和边糖更加接近,进一步提升白兰瓜品质。
策划丨肖兴吉 汪文学
执行策划丨肖洁 徐小兵
摄影统筹丨张建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马艳玲
李丹 薛晓霞 郑丽君
编辑丨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