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招牌被换成拼音版|城市管理不能任性而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日新报》官方运营渠道号
6月24日,四川成都有网友爆料,包括她家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招牌被换成了拼音版,对生意产生一定影响。26日,锦江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已有专人在现场处理此事,并已跟商家协商,将用临时中文标牌进行更换,商户如果要设计其他的标识标牌,相关部门也会积极配合审批程序。目前,正在制作临时的中文标牌。该工作人员还称,当时是为了统一美化那一段,才更换的标识标牌。
网传视频显示,在一栋楼一层的临街商铺,紧挨着的几家商户门头招牌上是大字的汉语拼音店名,只在右下角写着小字的中文店名。视频发布者表示,此前门店的特色看不到了,自己的门店还被人误会是蛋糕店、服装店,根本不知道这里是面馆。店家困惑影响了生意,路人迷惑搞不懂门店。难道换成大字拼音招牌是为了方便外国友人,凸显国际特色?且不说这样也是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大字拼音也没有全洋招牌更有“国际范”啊。如此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的操作,真是令人贻笑大方。
因为统一店面招牌闹出的笑话已数不清了。前些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东路街头出现了一批“土洋结合”的店铺名翻译。例如,“爱尚剪中剪”译成了“Love Cut Cut”,“小徐理发”译成了“Small Xu Li hair”,“上都牛羊肉”则翻译为“All of them are beef and mutton”。如此“神翻译”令人错愕喷饭。而发生在云南昆明、陕西西安等地的“黑底白字”招牌仿佛丧事牌匾,让人瘆得发慌。湖北十堰市苏州路,整条街的门店招牌设置成了黑底鎏金大字,墙壁被刷成了灰白色,招牌上还全安了一排灰色的砖瓦。整条街被称“公墓风”。而这些统一底色、统一尺寸、统一字体、统一字号的店铺招牌设计的缘由,也千篇一律都是管理者出于“统一美化”而出炉的,结果既无美感,又暴露出管理者的粗暴没文化。审丑没文化之外,有的还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
这些统一招牌事件被曝光后,无一例外都在舆论压力下进行了更换。然而,由此造成的浪费和瞎折腾,也引发了坊间的联想。很多人怀疑其中有寻租利益,纷纷要求严查追责。尽管事后,都有回应称,政府有关部门统一更换牌匾,店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然而,额外的财政负担难道能随意浪费?招牌是店铺的门面,展现的是独特的个性特色,也呈现着参差之美的街道亮色。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招牌设计的奇丑无比令人败兴,即便是中规中矩也失去了个性特色之美。城市的管理者哪怕是基于规划的考量,最起码之前应征求市民特别是商户的意见,而不应该试图包揽一切,任性而为。
监制:祁娜
新报评论员:宋学敏
新媒体编辑:郭昱玮
校对:王永波
图片
客官!在看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