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打字机发明123年之后

图片
1986年4月,美国丹佛。中国的发明家们无比努力地想要改造汉字,让其适应打字机和电报,就是想解决在为别的书面语言而设的系统中,汉字作为后来者所面临的困难 。/图·视觉中国
1916年(部分记录称是1912年)的夏夜,27岁的周厚坤走上讲台,向家乡人展示了一台中文打字机。彼时,这位年轻人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归国,打字机的灵感脱胎于他在美国看到的莫诺铸排机。
他所展示的中文打字机比26个字母的标准键盘复杂很多,有着星盘一样的布局,要通过漫长的检索才能打出汉字。胡适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记载了自己对这台打字机的感受:“……其法以最常用之字(约五千)铸于圆筒上,依部首及画数排好……其法甚新,惟觅字颇费时……”
让识字的人从笔墨纸砚的雅致中出走,在巨大的工业机器前如纺织工一样操作,观念的改变是一件比学习技术更难的事情。为此,周厚坤在西装外披上自己在美国工厂实习时穿的工服,以此向人们展示现代化的力量。打字机操作烦琐,讲台上的周厚坤没有讲述使用方法。相反,他对冒着高温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强调:“今天我有一句话要告诉大家,不要害怕弄脏双手。”
图片
1980年12月10日,澳大利亚悉尼。一名女子在福利中心使用中文打字机。/图·视觉中国
在西方,“中文打字机”一直是落后、荒诞、过分复杂的代名词。早期出现过许多讽刺漫画,一个有名的例子是歌手MC Hammer在U Can't Touch This的MV中展现的“中文打字机之舞”。该舞以夸张、快节奏的舞步,模仿一个人在超大、超复杂的打字机上工作。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则是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中,丽莎操作中文打字机的场景。这些偏见来自东方主义的延续,哲学家黑格尔就曾写道:“这门书面语言的性质决定了它是科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中国的发明家们无比努力地想要改造汉字,让其适应打字机和电报,就是想解决在为别的书面语言而设的系统中,汉字作为后来者所面临的困难。这些语言学家、活动人士、图书管理员、学者和普通公民如何使汉字书写适应现代世界的故事,也就是中国自身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故事。
在周厚坤之前,清光绪年间的进士王照意识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对这场变革的失败颇有微词。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王照冒着生命危险潜逃回天津,并开始伪装成僧人在乡野传播一种类似日语“五十音”的汉语拼音,他相信变革力量需要来自民间,而汉字正是关键的载体。
图片
中国的发明家们无比努力地想要改造汉字,让其适应打字机和电报。/图源网络
周厚坤之后,商务印书馆延续了对中文打字机的研究。1919年,舒震东在周厚坤的打字机的基础上,开发了“舒式华文打字机”,后来又改良为“改良舒式华文打字机”,以期望量产。为此商务印书馆特地聘请万籁鸣为打字机制作了一份卡通广告,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动画作品。
图片
在1922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成功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图源网络
随后的20年间,日本打字机公司(佳能公司前身)以及IBM都曾先后推出中文打字机;林语堂也推出了自己发明的“明快”打字机,走过创业、拉投资、开发布会的历程,只不过最后几近破产。
打字机以“笔画”“字形”为主的组织逻辑影响了计算机对中文的识别。1978年,支秉彝发明了“见字识码”,但它很快被五笔取代。而如今人们熟知的拼音于1958年获批使用,这也宣告了中文打字机在文字普及上的退场。最后一批电子中文打字机在1991年左右生产,同年,由长城集团与北京大学合作推出的智能ABC汉字输入法出现,并被Windows系统内置成默认的中文输入法。
图片
1941年,中国作家林语堂发明的“明快”中文打字机。/图·视觉中国
中文打字机发明的年代,是一个让人担忧汉字消亡的年代,内忧外患的故土与精神世界的岌岌可危,让许多人为此写下了急就章。如今距离中文打字机的出现已过去123年之久——1899年,《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了一台由通州潞河书院院长、美国传教士谢卫楼(Devello Z. Sheffield)所发明的中文打字机,被认为是中文打字机最早的记录——而结局是没有悬念的:汉字没有消亡,相反,它一直在蓬勃发展。
图片
一台1970年代的中文打字机。 /图·视觉中国
一切正如耶鲁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教授石静远在《汉字王国》中所写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将其语言标准化,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现代技术……而每一种曾与汉字抵触,或曾挑战汉字地位的科技,都不得不在它面前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