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为何那么多世界遗产?

多年来,西班牙的世界遗产数量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从1984年首次有项目申遗成功以来,截止目前,西班牙已有49项世遗,高居世界第四。本文探讨西班牙世遗数量众多的形成原因,包括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和重视保护的历史传统,地缘与海陆交通位置和早期海外贸易,朝代历史悠久的少、存在与并存时间长等。
加泰罗尼亚银行家、企业家的支持,使得巴塞罗那现代派世界建筑遗产集中。天主教被西哥特王国确立为国教起,由西哥特后裔发展起来的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为主合并而成的西班牙王国,天主教和王室血统一脉相承;王室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皇室联姻引起的争夺欧洲霸主的强烈欲望,王国统一、“日不落帝国”形成和长期垄断包括与拉美在内的海外贸易所积聚的巨大财富,为众多宗教和具有王室背景的世界遗产的产生并存在下来提供了足够保障。
① 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和官方重视保护的历史传统
图片
位于加那利群岛的泰德国家公园是西班牙4项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海拔3718米的泰德峰是西班牙最高峰
二战结束后,西班牙政府保持与拉美和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并积极加入联合国和欧洲地区的国际组织。成为“旅游大国”是西班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1975 年定名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旅游组织(UNWTO)总部设立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这不免会加深相关国际机构对西班牙未来世界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出台,其中心思想是“保护”;但不可否认,世界遗产称号是一块颇具魅力的旅游招牌。以实用主义为国内外决策的指导思想,并具备保护意识和经济能力的西班牙对于申遗态度积极,多年有多项世界遗产入选。
评估标准、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恰当的保护和管理机制,是确定一项遗产是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V)的总体要求。完整性和真实性通过保存状况显示出来,而保存状况取决于保护和管理机制。除划定缓冲区外,西班牙还通过增加已经列入的世界遗产组成成分以增强其完整性。西班牙在机构设置、法规建设、融资方式、先进技术利用、权力分配与配合等方面具备完善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在至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中,量化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地质化学、动植物学、细菌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农药残留分析、空气动力学、金属学、激光清洁,乃至古生物学、植物历史地理和海啸等各种数、理、化、生方法无所不包。
能否入选世界遗产,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在被列入之前的保存、保护状况十分重要。自然方面,1916年,西班牙出台《国家公园法》。西班牙多数自然和复合遗产的自然区域均为国家公园。1985年出台的《历史遗产法》,被认为是西班牙有史以来遗产保护最为规范和完整的法案。世界遗产中心关于大部分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件中,都有对因受《历史遗产法》保护而列入西班牙政府最高级别保护的“西班牙国家文物古迹”(BIC)的记述。
资料显示,西班牙有早在11、16和19世纪对现为世界遗产的遗迹进行重建、萌发保护意识,或按王室法令宣布为国家纪念地、国家历史-艺术纪念地的记载。特别是进入20世纪,受官方保护的遗产大为增加。
② 地缘与海陆交通位置和早期海外贸易
图片
阿尔罕布拉宫建筑充满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西班牙拥有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因此,对西班牙世界遗产起源和形成最显著的直接影响来自北非和欧洲本土。
8世纪初,穆斯林势力以摩洛哥为跳板北上,几乎征服了整个西班牙。其“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与宽仅14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不能形成有效的阻隔不无关系。后倭马亚王朝留下了“科尔多瓦历史中心”、“科尔多瓦哈里发的阿尔扎哈拉古城”、“埃尔切的棕榈林”,摩尔人留下的“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赫内拉利费宫和阿尔拜辛”等以阿拉伯文化为主的世界遗产。“城墙围绕的历史名城昆卡”最初由摩尔人构建,“特拉蒙塔纳山区文化景观”中的阿拉伯式水利设施、以布哈科塔(Torre delBujaco)最为著名的“卡塞雷斯古城”为代表的众多城墙塔楼、包括以宣礼塔为钟楼和由伊斯兰宫殿改建的西班牙王宫在内的“塞维利亚主教座堂、王宫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包括伊斯兰文化在内的“历史名城托莱多”和有摩尔人参建的“阿拉贡的穆德哈尔式建筑”等,或起源于穆斯林统治时期,或受阿拉伯文化后续影响形成。
历史上,陆海相连的欧洲国家对西班牙多项世界遗产地的影响范围更大、时间更长。“塔拉科考古遗址群”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罗马统治结束伊比利亚半岛第一座罗马城镇,起源于公元前25年的梅里达曾为半岛最大城市。托尔梅斯河(River Tormes)上的罗马桥是“萨拉曼卡古城”的源头,罗马输水道是“塞哥维亚古城及其输水道”申遗时起初的名字。拉科鲁尼亚港的“赫拉克勒斯塔”和“卢戈的罗马城墙”分别建于1世纪后期和3世纪末,“拉斯梅德拉斯”是1—2世纪金矿开采后留下的尾矿遗址。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传入西班牙。589年,西哥特王国定天主教为国教。阿拉伯势力侵入半岛后,向北退入边境山区的西哥特人组成的若干独立王国、统一后的西班牙及其哈布斯堡和波旁王朝,一直将天主教奉为国教。因此,西班牙以“教堂”“主教座堂”“修道院”,或以天主教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世界遗产多达十余项。6世纪中叶,圣米良的上修道院初建。791—910年,奥维耶多建设了多所以教堂为主的建筑群。11世纪,阿维拉早期的四座教堂与古城同期诞生。11—12世纪,博伊谷地的一系列罗马式教堂建成。因耶稣信徒圣雅各(St James)之墓发展起来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源于9世纪,因其派生出的“圣雅各之路:法兰西之路和北西班牙之路”在11—18世纪逐步形成。12世纪50年代,西都会(Cis-tercian)天主教奉命建立“波夫莱特修道院”。“瓜达卢佩的圣玛利皇家修道院”源于13世纪末安置圣母玛利亚雕像的小教堂。“布尔戈斯主教座堂”建于1221—1567年期间。15—16世纪,随着天主教强制同化和统一后国力增强,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圣米良的下修道院、阿维拉遗产区的另外六座城外教堂、托莱多的一系列教堂以及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纷纷矗立起来。
这些宗教和世俗建筑受到古罗马、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直接影响。塔拉科的建设工匠来自罗马,建筑细节模仿罗马,重要材料取自罗马。建设“比斯开桥”时,法国工程师埃菲尔(也是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提供了技术支持。
基督教进入西班牙后产生的另一类世界遗产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和埃纳雷斯堡大学分别是“萨拉曼卡古城”和“埃纳雷斯堡大学城及历史区”的主体。1254年由教皇亚历山大四世批准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源于12世纪后期的一所教会学校,埃纳雷斯堡大学在16世纪早期由希梅内斯主教亲自建立。
15—16世纪,“乌韦达和拜萨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群”除城中心的教堂外,以宗教、教育设施为主的拜萨和以贵族、宫殿建筑为主的乌韦达在由摩尔人城堡改建的露天广场附近自由发展起来。
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罗尼亚在14—15世纪发展成伊比利亚半岛最先进的地区,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自然主义、现代主义运动和建筑新潮最集中的前沿,巴塞罗那外表模仿自然屈曲的“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作品”和由蒙塔内尔(Lluis Domenech i Montaner)设计的墙体为玻璃钢窗结构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及圣保罗医院”相继建成。
因空间上接近、相连和性质相同,西班牙与其他国家共有的跨境遗产较多。“比利牛斯-珀杜山”连接西班牙和法国边境,西班牙阿尔马登和斯洛文尼亚伊德里亚的汞矿遗产一起被列入。2010年,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艺术的代表西班牙席尔加·维德的史前岩画遗址,成为葡萄牙科阿史前岩画的扩展。2017年,西班牙的山毛榉林也加入了多个欧洲国家共有的“喀尔巴阡山脉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林”。
西班牙在地中海和非洲大陆西侧的大西洋中有多项岛屿类型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的形成往往与海岛的交通位置有关。由于长达两千年一直作为地中海航运中心,“伊维萨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文化”有包括腓尼基-迦太基人墓地在内的多处文化遗址。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为捍卫与意大利半岛的海上交通,将伊维萨岛作为重要节点,随后聘请意大利专家建起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堡垒式港口。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靠近非洲大陆,占有群岛是日后“加拉霍奈国家公园”、“拉古纳的圣克斯托瓦尔”、“泰德国家公园”和“大加那利岛文化景观:里斯科卡伊多考古遗址和圣山”成为世遗的前提。
同样,半岛本土的世界遗产和拥有世界遗产的城市的起源与其交通区位明显相关。马德里是半岛本土的中心,乌韦达和拜萨城位于以北占据西班牙主体的梅塞塔高原(卡斯蒂利亚高原)向南部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托莱多接近西班牙几何中心,在1561年腓力二世迁都马德里之前,其作为罗马自治市镇、西哥特王国都城、科尔多瓦酋长国堡垒、基督教王国与摩尔人战斗的前哨和临时性的帝国都城超过两千年之久。位于东部地中海沿岸居中,瓦伦西亚从中世纪晚期以来发展为地中海和北海周围主要海洋商业城市之一,15世纪建造的“瓦伦西亚丝绸交易所”见证了这座城市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不含布尔戈斯主教座堂在内,从法国进入西班牙前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康波斯特拉之路上,共有16座主教座堂、修道院和其他建筑成为世界遗产。
③ 历史上延续年代悠久的朝代少,存在时间与并存时间长
图片
2021年列入的“普拉多大道和丽池公园,艺术与科学的景观之地”,是西班牙最新一项世遗
历史上,西班牙主要经历过罗马统治、西哥特王国、阿拉伯势力控制和天主教王国时期。罗马统治时期,西班牙维持了300多年的和平局面。但从公元前218年军事进驻,至公元前19年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罗马帝国用了整整200年。415年,西哥特人侵入伊比利亚半岛。到495年罗马统治结束,西哥特人与罗马势力共存、交战八十年。711年,西哥特王国被穆斯林势力推翻。次年,退入北部边境山区的西哥特人先后建立阿斯图里亚斯、纳瓦拉等王国。从718年这些王国开始抵抗穆斯林并开展“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直至1492年最后一个穆斯林政权灭亡,两股敌对势力在西班牙共存长达近800年。
长期稳定的局势和财富积累有利于大规模世界遗产的形成。梅里达被称为“小罗马”,塔拉科“可与罗马相比”。从公元前25年被用来安置退役士兵,到成为管辖伊比利亚半岛三分之一地区的卢西塔尼亚(Lusitania)省省会,梅里达曾是半岛最大的罗马城市,因包括圆形阶梯剧场、剧院和先进供水系统在内20多处古罗马遗址而被誉为“考古圣地”。塔拉科曾是伊比利亚半岛第一座罗马城镇和早期包括半岛大部分区域在内的近西班牙省(Hispania Citerior)省会以及全西班牙政治、商业和宗教中心,其考古遗址可以证明西班牙“从公元前三世纪到罗马统治结束”长达700多年的历史。
局势不稳和战争状态成为防御性世界遗产的起源。由于自2世纪中期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开始向南渗透,防御“未开化”的哥特人和不服罗马统治的土著部族入侵的“卢戈的罗马城墙”3世纪末建成。
在穆斯林势力或天主教王国各自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期控制的地区,伊斯兰或天主教类型的世界遗产较多。公元756年,后倭马亚王朝定都科尔多瓦。785年,埃米尔(统帅)阿卜杜拉赫曼一世敕令建造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持续两个多世纪建成的清真寺无与伦比,虽然后来其被改为教堂,但因内部“柱如丛林”的显著特征,科尔多瓦历史中心最初甚至以清真寺之名申遗。1232年,纳赛尔王朝建都格拉纳达。从1238年阿尔罕布拉宫建造到1492年纳尔王朝灭亡,这座围绕着2公里多长的厚实宫墙的城堡式宫殿一直不断地重建、扩建、装修。791—910年,奥维耶多作为抵抗阿拉伯军队的策源国阿斯图里亚斯的都城开始,多个时期的多座宗教和非宗教建筑,与晚至1388年建来安葬阿斯图里亚斯历代国王的教堂构成了系列遗产“奥维耶多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国的古迹”。11—12世纪,在未受穆斯林侵扰的安定环境下,博伊谷地一系列乡村教堂建成。虽然受限于全国收复前后的局势和财力,光复带来的稳定无疑是塞维利亚主教座堂从1403年开始用上百年、布尔戈斯主教座堂从1221—1567年得以旷年建造的前提。
一种势力在同一地区稳定统治长时间,这股势力的代表性文化便在此延续、扎根。新势力成长初期,往往允许旧势力、旧文化的存在。世代更迭,便会形成文化多元的世界遗产。阿拉贡12世纪早期被光复,15世纪末期摩尔人被驱逐,但混合哥特式和伊斯兰风格的穆德哈尔式建筑遗风持续至17世纪。后代继承前朝的大型遗产,改造、利用而形成跨朝代的世界遗产。1248年塞维利亚光复后,沿用原穆斯林宫殿为王宫,以12世纪末大清真寺的宣礼塔为教堂钟楼。因改造为教堂时利用了原清真寺的主体架构,科尔多瓦历史中心申遗文本将其大教堂称为清真寺-教堂(Masque-Cathedral)复合体。直到1085年光复后,除一系列教堂之外,托莱多仍然新建犹太教堂和混合风格的穆德哈尔式建筑,形成所谓“三文化”之城。殊途同归,全国统一前夕,天主教王国驱逐犹太人的宗教同化政策使埃纳雷斯堡空城化,为埃纳雷斯堡大学城及历史区建设腾出了空间。
同样,穆斯林势力将西哥特人赶到北方山区一隅后,天主教王国顽强抵抗,两股势力长期你争我夺,为达到有效占领、防守和控制而修筑的城堡、城墙等军事类世界遗产更多。932年,拉赫曼三世(Abd-ar-Rahman Ⅲ)围攻托莱多,两年后将其占领。1085年,阿方索六世(Alfonso Ⅵ)收复托莱多,重修城墙、城堡。同年,阿维拉被收复,建起迄今为止西班牙最完整的城堡。
1492年“收复失地”最终获胜的西班牙王国,在继续捍卫借以战胜穆斯林的宗教传统的同时,积极支持在新、旧大陆的探险和殖民,在大约整个16世纪称霸欧、美和其他分散各地的殖民地,成为世界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统一后的财力和本土相对安定的环境成为西班牙漫长的世界遗产起源历程的尾声和最后一次建设高潮。15世纪晚期,为巩固海外殖民地,兴建拉古纳的圣克斯托瓦尔城。至16世纪,塞哥维亚主教座堂完工,圣米良下修道院经再次敕建从而形成完整的上、下修道院。历经200余年营造,阿兰胡埃斯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文化景观。16—17世纪,普拉多大道和丽池宫建成;18—19世纪,代表“艺术和科学”的一系列建筑和设施完工,“普拉多大道和丽池公园”逐步形成马德里被称为“艺术画廊”的城市历史中心。
④ 资源、环境与环境变迁
图片
阿尔塔米拉洞的史前岩画,许多专家不相信史前人类有能力创作这样精美的画作
西班牙直接由矿产遗址构成或受矿产等自然资源影响形成的世界遗产较多。1—2世纪罗马在拉斯梅德拉斯开采金矿产生的尾矿遗留至今。阿尔马登汞矿满足了自1550年前后开始在中南美洲开采银矿和金矿对水银的大量需求。依靠本地出产的砖、石灰、木料和陶瓷,阿拉贡建设了众多穆德哈尔式建筑。由于铁矿丰富,比斯开地区13—16世纪向法国等国出口铁制品的工厂多达300余家。19世纪,毕尔巴鄂成为西班牙最重要的工矿、商业、金融和航运中心。为避免妨碍河运而建造的高空拉索桥比斯开桥于1893年完工。
新石器—青铜器时代的“安特克拉支石墓遗址”、卢戈用花岗岩砌成的罗马城墙、塔拉科大理石质地的考古遗址、阿尔扎哈拉古城的石灰石建筑等历史久远的各类建筑能够遗存至今并因保存完好而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西班牙易于获取建材石料。
除存在曾在欧洲非常普遍的高山田园外,海拔3352米的比利牛斯山石灰岩主峰珀杜山在靠近西班牙一侧形成两个欧洲最大最深的峡谷。罗马近西班牙行省的省会塔拉科坐落于一座小山上,省政府占据山顶和下邻的两层人造阶地。与周围因干旱而荒凉的景象相反,陆地交通要道阿兰胡埃斯因两河交汇形成“漂浮在数百条河流和沟渠之上的绿洲”,成为西班牙王室建造园林的基地。
拉科鲁尼亚连接比斯开湾和大西洋,港口的赫丘利斯灯塔建于一块57米高的巨石上。特内里费岛慢慢形成的泰德层状火山海拔3718米,在海平面衬托下显得格外高大。位于科尔多瓦哈里发统治区中心,昆卡因占据两河夹峙的石灰岩山脊而成为伊比利亚半岛“最优越的防地”。因此,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Alfonso Ⅷ)将其用来建作“夏宫”。同理,接近半岛几何中心的山地南坡的托莱多,因塔霍河在东西南三面环绕,长达两千年均能位居都城或其他关键地位;但空间受限作为主要原因之一,腓力二世1561年迁都马德里,“永远奇迹般地空置了这座博物馆式的城市”。
自然环境封闭有利于保存人类文化遗存。“阿尔塔米拉洞及西班牙北部旧石器时代洞窟岩画”因洞深与外界气候隔绝而保存完好,多处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的岩画因人类难以进入而免遭破坏。摩尔人对东北偏远的比利牛斯山区鞭长莫及,博伊谷地乡村教堂得以不断建起并未被捣毁。“大加那利岛文化景观:里斯科卡伊多考古和圣山”地处火山口地带,在15世纪西班牙人到来之前与世隔绝,谷仓、蓄水池、神庙及大量穴居遗址保存至今。
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曾在欧洲最重要的温带阔叶林山毛榉林向西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与伊比利亚半岛之间的缺口地带。与在地中海其他大部分地区受到威胁不同,伊维萨岛的大洋神海草生长茂盛。第三纪曾在南欧和北非普遍生长的月桂树已基本灭绝,但位于拉戈梅拉岛中心地区迎风坡的加拉霍奈国家公园因依旧温湿,70%的区域仍被月桂树覆盖。作为非洲古北区候鸟的一个主要中转站,瓜达尔基维尔平原型河口地带的“多南那国家公园”为50万只水禽提供越冬场所。
在干旱环境下,西班牙依托水利工程形成的农村田园类世界遗产较多。8世纪阿拉伯人侵入,在干旱的埃尔切地区开挖沟渠,引用咸的河水灌溉种植的大面积棕榈林生长至今。马略卡岛西北部的特拉蒙塔纳为石灰岩单面山,少地缺水,经过穆斯林几百年的开发,形成包括干石建筑、梯田和农场,以及由水车等水利设施组成的灌溉渠网沟通的座座果园、菜园和橄榄林在内完整的山地文化景观。
表现古人类文化的岩画或岩画载体的形成与环境变迁有关。“阿塔普埃尔卡考古遗址”所在的石灰岩洞在出露于近水阶地之前曾被洪水侵蚀500万年。从加泰罗尼亚至安达卢西亚长达1000公里的伊比利亚半岛海岸向内地延伸分布的“地中海盆地”岩画群,说明半岛曾经历过由海到陆的变迁。
⑤ 不同类型遗产的数量、人口密度和建筑理念
图片
塞维利亚圣母主教座堂是全球第3大教堂
西班牙的文化遗产占比很高。截至2021年,全球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分别有898、218项,而西班牙这两类遗产各有43和4项。与土地开发深度和广度较高的欧、亚旧大陆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相同,西班牙文化与自然遗产之比(约10︰1)远高于全球平均比例(约4︰1),这是西班牙世界遗产数量大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历史悠久、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具有一定面积的国家人口密度的高低无疑是影响文化遗产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西班牙国土面积近51万平方公里,在全球排第52位。按陆地面积计算,全球人口密度为52.4人/平方公里,而西班牙高达93人/平方公里,西班牙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由此可见一斑。而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基本决定了西班牙世界遗产的数量在各国位居前列。
带有某种程度的空间意象性,安特克拉支石墓遗址中的Menga、Viera和El Romeral三座均以埃纳莫拉多斯(LaPenaa de los Enamorados,以形似仰卧的巨人头像而闻名)山和伊尔托卡尔(El Torcal)山为视觉标志和方位背景。
建立科尔多瓦王朝的拉赫曼曾是倭马亚王子,被阿拔斯皇朝从叙利亚赶出。定都科尔多瓦后,拉赫曼决心建立一座“比大马士革更出色”的清真寺,这就是科尔多瓦大清真寺。929年,拉赫曼三世自称哈里发,在科尔多瓦西郊另建达1.12平方公里的阿尔扎哈拉。可惜的是,50年后阿尔扎哈拉毁于兵燹。
出于同样心理,16世纪建立世界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的腓力二世“移天缩地”,从世界各地引进物种,在阿兰胡埃斯营建宫殿和园林,以此象征其庞大世界帝国的中心。疆域达到极限,天主教的极限性建设随之出现。塞维利亚主教座堂1420年定下“不可逾越”的基调。
在天主教王国漫长的收复失地和向外扩张过程中,随着能够稳定控制的疆域扩大和都城迁移,旧都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得以保留、兴建,成为今天的世界遗产。另建新都,新城与古城、旧城分区是西班牙城市型世界遗产较多的原因之一。腓力二世迁都马德里,托莱多被空置出来。组成格拉纳达世界遗产的阿尔罕布拉宫和阿尔拜辛住宅区耸立在现代低城区之上,而赫内拉利费宫和园林依然独立存在。乌韦达和拜萨城光复后,但摩尔人建造的老城并未改作他用,15—16 世纪新建的文艺复兴建筑群分别在各自旧城之外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延伸。14世纪,西班牙街道呈“棋盘形”的“理想城市”概念发展成熟,15世纪扩张的殖民地为这种理念提供了实践机会。拉古纳的圣克斯托瓦尔和历史名城昆卡均为山地立体型城市,年代由远及近,上旧、下新城区泾渭分明;上城(内城)中教堂等建筑杂乱、密集,富裕、宽敞的下城开放、有序。
西班牙世界遗产分类
:为尽量简明,对大学城、供水和水利工程、宗教和政治、城市发展和对内对外殖民等显著特征一致和因果关系清晰的世界遗产归为同类。对不只在一个方面具有OUV的遗产,根据其最突出特征或主导性功能将其归为同类。如科尔多瓦历史中心以大清真寺为主、圣雅各之路服务于宗教朝圣、乌韦达和拜萨城突出“文艺复兴”、阿尔扎哈拉古城造园特色鲜明、大加那利岛文化景观表现史前人类文化,城内外有多座教堂的阿维拉和托莱多归入城市。“西印度群岛档案馆”起因于对外殖民,但支持对外移民和“塞维利亚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建设的是政治和宗教。
对难以分辨以哪一项最显著或主导性特征和功能归类的不只在一个方面具有OUV的遗产则归入不同类型。如“伊维萨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文化”归入交通和生物、“塞哥维亚古城及其输水道”归入宗教和供水、“格拉纳达阿兰布拉宫、赫内拉利费花园和阿尔拜辛住宅区”归入伊斯兰建筑与造园艺术。
本文整理自《科教文汇》2021年第34期《量与价值:西班牙为什么有那么多世界遗产?》,作者尹国蔚。原文较长,本文有较大幅度删减,另有少量译名有修改。更多信息请参考原文。
封面图(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及文中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