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机研发中美动作慢了?未来空战由谁主导,英国能否弯道超车?

“天晴了雨停了,大英觉得自己又行了”,英国六代机计划曾经出尽风头,现实打脸.....
虚拟座舱、一键VR驾驶化身无人战斗机、最高速度5马赫......刚刚露面的英国第六代战斗机“暴风雨”计划可以说在当年的范堡罗航展上出尽了风头,其在宣传还不忘了踩了美国一脚“F-22根本不是暴风雨的对手
几年过去,笼罩在“暴风雨”身上的迷雾已经散去,吹出去的牛肯定是收不回来了,这也成为英国航空工业最近几年最打脸的记忆。
图片
(2018年第一次在航展上亮相的“暴风雨”,然而暴风雨后并没有看见彩虹)
人类的航空工业从20世纪初发端,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英国是这场游戏最早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之一,也曾经在二战制造出喷火、飓风战斗机,兰开斯特四引擎的远程轰炸机,也在战后制造出“鹞”这种出口明星装备。
但是今天的时代早已不同往日,对先进装备制造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参与这场装备升级竞赛的选手来说,过往的辉煌并不能成为今天炫耀的资本
图片
(喷火战斗机是英国航空工业的璀璨明珠,可以誉为二战中最好的活塞战斗机,建立了不朽功绩)
很多人对英国航空工业往往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是因为过往的成绩过于耀眼,使得在他们推出六代机计划时有了一种“中美俄不过如此”,“大英帝国又回来了”的错觉。
二战结束时,飞机刚刚从螺旋桨跨入喷气时代,英国在喷气发动机上还占有领先地位。进入50年代英国接连研制出“火神”、“勇士”、“胜利者”、战略轰炸机。而在民航领域,英国制造出了“彗星”,最高时速740公里,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最让英国航空工业骄傲的则是实现两倍音速的“协和”客机,这是世界上唯二真正投入使用的超音速民航客机。总之,70年代以前的英国航空工业至少是世界第二、第三的位置,仅次于美苏之后。
图片
(协和客机和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的Tu-144是世界上仅有的投入民航使用的超音速客机。飞跃大西洋仅需要3个小时)
英国军用飞机研制在战后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六十年前,不顾自己战后国力日渐衰弱和布局于全世界殖民地崩溃的事实,大量研制和装备了性能类似、数量庞杂的各型号飞机。六十年代后,随着英国国力的继续衰减,大量在研飞机项目下马,最后研制成功,装备部队的战斗机和攻击机仅仅只有掠夺者和鹞式等几种。
最后被迫于1970年采购了美国F-4 “鬼怪”式战斗机,这样1969年服役的鹞式战斗机和同年启动的“狂风”战机欧洲联合研制计划,最终成了英国在独立研制战斗机道路上的绝唱
图片
(最后一架独立研制的鹞式比英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崩盘时间1971年还早了2年)
时间来到1991年 ,4月从ATF计划中胜出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YF-22原形设计方案最终发展成为跨时代的F-22“猛禽”战斗机。标志着人类空军战斗机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美国设定的4个“S”成为5代机的标准,也就是:隐形性、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机动能力、超级信息优势。
随后,还能继续在这个赛道奔跑的中俄两国开始了多年的追赶。最终,2010年俄罗斯空天军的第一型六代战斗机T-50首飞(2017年命名为苏-57)。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黑丝带”歼-20于2011年1月11日首飞成功、2014年定型,2018年2月9日正式列装部队
图片
(各国的战斗机划代标准不一,由于俄标总比美标高一代,受不了嘴上亏的美国人最终还是把战斗机的划代也改成了5代)
到今天为止,世界上仅有的五代机分别为:美国F-22A,俄罗斯SU-57,中国J-20以及只能达到3“S”标准,北约诸国通用之“烂大街”版F-35。可以想见五代机的研制是一项浩大、繁琐、精密而且极其烧钱的国防项目,一旦成功收益颇丰,同样的它的门槛也非常高。
它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体系和科技水平,可投入的资金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属于最高机密的国防装备,外包、联合研制这种分管一片,平担成本的路是行不通的。只能自研-自制-自产,而且先进并且复杂的制造技术,决定了它的成本绝对不会低到哪里去。
图片
(测试飞行器所用的风洞,建造一座风洞需要多项科研领域的共同努力,技术复杂难度极大,很多国家其实连这一步都到不了)
在经过之前已经耗资不菲的研发,最后定型可以量产的五代机,仍然是一个让普通人看了就肝儿颤的价格,美国F-22A单架1.5亿美元,俄罗斯的SU-57大约在5000万~7000万美元,中国的J-20据外国军事媒体推测约为一架1.1亿美元左右。
作为先进军火市场能买到的最先进战斗机F-35,则单价将近2亿美元(而且仅向美国的盟友和它觉得的“友好国家”出售,并且附有大量的附加条款)本以为加入联合研制计划,可以分摊成本降低最终采购成本的欧洲各国到头来还得乖乖给美国人交钱。
图片
(尽管价格高的离谱,但F-35仍然是一机难求)
再回头看英国,从1979年后再为自己独立研制过一架战斗机,在F-35战斗机项目中英国虽然承担着燃油系统、电子战系统、对抗干扰系统、逃生系统,低可探测度天线等子部件的研究和生产,但是对于独立制造五代机的实力还差距甚远。
随着各国五代机的逐步入役,在应用上的成熟,大家又将目光转向了下一代战斗机即第六代战斗机的设想和计划当中,不过至今还没一国能给能出六代机的具体性能指标,大家都在黑暗中不断摸索。
图片
(美国第六代战斗机想象图之一,最终六代机会是什么样依然是个未知数 )
在众多的讨论中,各国对六代机的理念有了具体方向,虽然分为两大派但有一点大家是明确的:六代机不是对之前五代机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质的飞跃。
无人机:空战AI完全成熟并且可以投入实战。无人机相比有人机不会受限于人体的生物机能上限,可以做出远超于人类飞行员的机动动作。
其次,AI的反应速度会比人类更快,对目标信息的捕获会更准确。最后,无人飞行器的启动外观也会因为取消人类飞行员,而不用设计驾驶舱、生命维持系统从而变得更简洁,重量更轻。
2-传统有人机:全向隐身,两倍音速巡航,更远的雷达探测范围。第六代战斗机可能会彻底抛弃机炮武器,变为使用导弹、无人机和小型激光武器的飞行器,主要依赖携带的小型无人机完成对地打击和近距离空对空作战。
图片
(成熟的AI将会彻底改变空战,甚至人类的战争模式)
单从航展上BAE展示的“暴风雨”模型来说,虽然从整体外观上看它与美国的F22/35,俄罗斯、中国的苏-57和歼-20都不一样,但仍然还是传统有人机的气动布局,而且与BAE公司早年的“复制品”战斗机的外形非常相近。
气动外形是传统有人机形态,机体也没大地改进,说明使用的雷达电子系统还是当前的技术水平,并没有更大的提升,甚至就是直接使用F-35的部分技术。唯一称得上亮点就是它采用了当下新型战斗机流行的,也能提高隐身性能的DSI进气道。
图片
(其机头装备雷达等电子系统的位置与现在主流五代机并没什么大的差别)
而且,在航展上对外展示的模型机,显然还处于极其早期的、纯技术概念的状态,模型上看不到操控飞机必须的襟翼,副翼,尾舵等关键结构,在装发动机的喷口上也看不到任何像是装备了矢量发动机的结构。
前起落架的设计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非常的不合理。对于战斗机的战斗方面的内容也没有公开,弹仓也没有展示,所以它到底是使用传统的机炮+导弹的模式还是更先进的无人机辅助作战,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如果说“暴风雨”的机体设计乏善可陈没有人们期待地推陈出新,那么BAE着重“吹捧”的则是其声称能大幅提高战斗力的新型驾驶舱设计,在航展上的模型机驾驶舱可以说是非常详细,而且乍一看吧还挺有新意。
图片
(带上头盔才能看见的显示屏,科幻感拉满)
在“暴风雨”的座舱里,与当代常见的战机一样,在飞行员的面前和两侧都有显示面板,但是一般战斗机座舱面板上会有指针式仪表、多功能显示器等设备。而“暴风雨”只有黑色的一块面板
而真正的机载显示器,要飞行员戴上头盔后才会在头戴式显示器上显示带有数据的AR图像……听上去好像比之前传统的显示器和头盔HUD显示器更繁琐。这的确是增强了大范围的环境感知能力,但是机务地勤检修的时候会不会变得更麻烦呢?
按照BAE公司的观点:虚拟座舱比真实的带显示器的驾驶舱重量更轻,所以能够在设计上节省重量。其次,使用虚拟座舱具备更好地升级潜力,可以随意地改变显示内容,其升级的成本会比传统的显示器大幅度降低。
图片
(以前老式战机上的仪表盘和显示器一大堆,往往被戏称为:钟表店)
虽然说减重一点多少有些强行拔高,因为机载显示器的重量相对于战机本身来说真的是不值一提。但可以随意地改变显示内容和显示结构这一点的确是有进步性的,在战机升级的历史上,确实出现过随着战机的不断升级显示器越加越多的时候
但随着当代机载显示器的大型化和多功能化,新的机载显示系统已经基本成型,各种信息的显示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更改相应程序,在机载显示器上实现。
图片
(今天F-35上的大型屏显已经非常接近BAE所强调的“先进”功能)
让人非常不解的是既然使用头盔显示器和AR技术,那么就应该更加紧密的把各种飞行员需要的视觉信息整合起来才对。结果BAE的确彻底取消了传统显示器,但又在AR显示中虚拟了一个“传统显示器”。这是给我一个什么感觉呢?——我在玩《皇牌空战》
图片
(如果这是类似于BAE声称的最终效果,我的评价是不如不改)
“暴风雨”其他的技术特点,包括所谓的“更先进的雷达、传感器”和”全新的飞控系统”等等,在设计概念上实际和当代的五代机相比不能说天壤之别只能说是一模一样。在战斗机技术领域,往往是依赖新的技术来实现对上一代的超越。
而在现在的情况下,“暴风雨”显然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在如此的前提下,就开始称呼自己是“第六代”战斗机,自吹自擂、恶臭的商业炒作的味道扑面而来。
“我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工业军事委员会,以及9个国防工业部门,还有600多个相关专业和8000多家配套厂家,总之要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
当年马卡洛夫厂长站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对着未完工的里加号航空母舰发出的长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英国航空工业。一个脱实向虚的经济体加上一个残缺的工业体系,是不可能也不配去完成这么一项跨时代伟大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