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式美学,现在坂田和实说了算

露伴曰,古董、古美术是富有者的“自大税”。但“并非富有者自大税”的古董是否可能存在?
答案是“可能”。
“捡垃圾起家的日本古董界王者”坂田和实,就是挑战这个传统的人。坂田和实出生于1945年,那一年日本战败投降。他在战后民主主义的黎明时期接受教育,在经济的高度成长时期(1955—1973)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代。在接受采访等场合,坂田先生一直说自己“过去就是个普通的小孩”,既不擅长绘画手工,也不是调皮捣蛋的那种。他记得高中时去姐姐居住的京都旅行,被带去京都大学旁边一家叫“进进堂”的咖啡店,店里又黑又大看上去也很结实的木桌和木椅吸引了他。那是木艺家黑田辰秋(1904—1982)年轻时的作品,后来他才明白,那就是他与“民艺”的相遇。
图片
▲坂田和实,于“古道具坂田”
当时,那位姐姐这样告诉他:“不光是制作东西的工匠,还必须有人把工匠和使用者联系起来,以后这样的人会越来越重要。”坂田先生反复强调,这句话对他的影响很大。比如多年之后他还说:“现在这个年代,工匠备受推崇,但我觉得真正必需的是鲁山人 [ 北大 路鲁山人(1883—1959)] 这样的策划者。”(《古董鉴赏家之选 日常使用物品》2002 年刊)这或许也是姐姐那句话的影响的余波。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商社工作,但刚进公司不久就不想干了。他明白像公司这种上下级关系较死板的组织不适合自己,于是在工作两年后辞职。那个时候,1970年左右的公司职员,受公司约束要比现在厉害得多。公司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在终身雇佣制度的保护下,也很难产生跳槽的意愿。坂田先生说,离职时,他觉得自己“仿佛放弃了人生”。
离开公司后,他用存下的钱去旅行。他在欧洲各地晃荡了三个月。在英国时,大约一年时间里都靠在食堂洗盘子或者给上流家庭当清洁工为生。而也是那时,他打算回国后开一家古道具店。他原本就喜欢老物件,还做了一张欧洲古董店地图。
他大约在1971、1972年回到日本,在某古美术店从打杂做起,尽被使唤去给主人家打扫卫生、带孩子……什么都干。过了大约一年,他离开了那里,“背叛师门”,开了自己的「古道具坂田」。
古道具坂田位于从东京山手线目白站步行约五分钟距离的一条小路上。店名既不是“古美术坂田”也非“古董坂田”(在日本开古董店,按其中某一种形式取名是惯例),而是专门用了“古道具”这个词,其中也倾注了坂田先生的觉悟和反抗精神。店铺选址也体现了这一点,当时东京的古董店都集中在日本桥和京桥或者青山。目白离其中的哪一处都不近。这是出于他不想跟同行抱团的想法,并且他也希望客人是专门为了这里而来,而不是从别的店出来后顺道进来看看。
图片
▲古道具坂田
开店之初,他挂出用英语写的“回收旧货”的广告,从麻布和六本木一带的欧美人家里回收废旧物品,然后拿去店里售卖。营业伊始的那些商品的确全是便宜货,不过第二年他就去了两三次欧洲和韩国,也拓展了进货渠道。由于接触到一些追求高价物件的收藏家,他也开始经手诸如温莎椅、古代埃及或南美的染织布,日本的则有平安经筒和室町时代的朱漆器之类已经获得高度评价的东西,也就是具有市场价值的、价格高昂的东西。
对于在自己的店里举办的主题展览,坂田先生有着强烈的自我主张,认为那是向世间发出的一种信息。所以他首先考虑的并非售卖,而是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不惜耗费岁月去收集。
图片
▲麻料抹布
“坂田先生走在‘民艺’的前沿,他是真正试图创立战败后美的标准的人”(村上隆。村上先生将坂田先生的古董比作美国说唱乐)。针对享受古美术的阶级(富裕层)的、(大多数)保守价值观,阶级对立者(古道具商)将外在性(“便宜货”的古道具)摆在他们面前,这一行为确实扩充了古董的概念(并非‘自大税’的古董得到了确立)。正如坂田先生自己所写:“而现在,时尚界也好设计界也罢,年轻人不断地走进这个世界,‘古道具’ 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词语,并不输给‘艺术’。”
图片
▲插花 器具:磨刀石盒子
古道具坂田里的东西,就像教典,坂田主义则是说明书。和名为坂田主义的概念共存时,它们就变为有意义的物、有价值的物。若没有概念,外形再优美,质感再华贵,于我而言也没有价值,就如字面意思一样,那只不过是东西而已。……
所谓艺术即概念。坂田的美也是概念。
《孤芳自赏的尺度》
图片
作者: 坂田和实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原作名: ひとりよがりのものさし
译者: 代珂
出版年: 2022-6
- end -
编辑:姑奶奶今天自我感绝很卷
图片:网络、《孤芳自赏的尺度》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众号: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红书:浦睿文化 / 巨鹿村的浦女士
抖音:浦睿文化
加入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