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在深圳|医生杜启峻:在医疗方面做些贡献,觉得不枉此生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助理院长、小儿骨科主任,杜启峻顾问医生从香港来到深圳工作,正好十年。
一开始,杜启峻每两周来一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出诊,到了2014年开始,一周最少有三到四天在深圳。2017年,杜启峻作为助理院长,参与医院三甲评审,多了行政工作的他,在医院的时间又更长了。
“早上是深圳人,晚上是香港人。”这曾经是很多港籍医生的工作生活状态。由于疫情原因,这几年,杜启峻为了工作,每年只回家两三次。这次,距离他上次回家与家人团聚,已经过去五个月。前段时间,杜启峻的爸爸生病,他面临回香港照顾爸爸,还是留在深圳工作的问题,但是爸爸对他说,“你要做好你的工作。”
家人的支持,是杜启峻能够安心在深圳工作的重要力量。作为全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样本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办医、管医、行医、就医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而以杜启峻为代表的港籍医生,在过去十年,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探索。
2021年8月5日,37位港籍知名医生获得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正高级职称证书,成为首批获得“正高”职称的港籍医生,杜启峻是其中之一。杜启峻说,深港医疗合作的各种政策在慢慢落实,拿到“正高”职称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港澳药械通”的落地,让香港、澳门长时间使用的器械、药物来到大湾区使用,也非常有意义。
图片
作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第一批港籍医生,杜启峻刚开始来深圳工作时,只是为了做一名好员工,希望把香港的医疗模式带来内地。“我过去在香港有十几年的经验,但来到深圳后,我觉得也有很多学习的空间。”杜启峻说,作为一名骨科医生,对于一些罕见骨科疾病,在香港可能一年才看到一两个,来到深圳后,过去十年,光是成骨不全患者,他就治疗了近1000个,他在深圳打造了华南首个成骨不全多学科治疗中心。
成骨不全是所有罕见病病种中目前认知较全面、较普及、发病率较高的一个病种,每1万-1.5万初生婴儿就有1名患者。这些患者轻微碰撞都可能导致严重骨折,因此又被称为“瓷娃娃”。杜启峻这十年来,通过联合医院多个学科,不断提升技术、改进治疗方案,治疗过近千名“瓷娃娃”等各类罕见骨病患者,很多患者在他帮助下已经恢复行走。
除了日常出诊、手术,杜启峻把很多时间放在公益活动上。在慈善机构、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杜启峻用自己所长为孩子手术。“很多患者走了很多弯路,才找到合适的医院治疗。”杜启峻说,他通过患者群,病人组织去帮助患者,从2015年开始,每年他都会去一两次偏远地区义诊。就在前几天,杜启峻教授团队和医院丁以群教授团队,以及顺丰公益基金会一行前往西藏,在察隅县开展儿童先心病及发育性髋关节疾病筛查公益活动。
“这些年,通过举办一些会议论坛,跟内地同行做一些交流。”杜启峻说,在香港的医学生,也会来到深圳医院学习,因为这里各类患者很多,有些患者的疾病,在香港可能看不到,对医学,教育来说,是非常很好的平台。
作为一名医生,科研很重要一环。杜启峻说,看了这么多患者,研发出一些新的技术,在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是作为医生,大学的员工,非常宝贵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杜启峻也常常跟香港同行分享自己在深圳的工作生活。“我的感觉是,我把以前学到的东西,带来了深圳,就像一颗种子一样,这颗种子来到内地,成果是不一样的,它更漂亮,更发挥作用。”杜启峻说,“这十年,如果留在香港,会有比较好的生活,也不需要跟自己的家人分开,但是我觉得,这十年是值得的,作为国家的一份子,能够在医疗方面做些贡献,我觉得不枉此生。”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杜启峻希望,“更多香港澳门从事医疗行业的同胞,能够多来内地,更加认识我们的国家,把学到的东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采写 南都记者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