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西山深处的红色故乡——杜里坪

太原西山深处,有一个小山村。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风光秀美,一层层梯田陇陇,一排排石窑错落有致,一座座院落整洁干净。
虽然有些默默无闻,然而,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期间,它声震并州,名扬吕梁、晋中,甚至远在陕北的延安都知道它。为何一个小山村名声如此显赫?因为它是清(源)太(原)徐(沟)三县抗日联合政府的所在地,是我党团结领导三县广大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积极抗战、打击日寇的指挥中枢,是敌人恨之入骨又闻风丧胆的地方。
这便是位于天龙山风景区西南方向黄楼沟内的杜里坪村。
首个县级红色政权
沿枣杜线驱车而上,新修的柏油马路平平展展,约摸十多公里,便来到清太徐抗日政府旧址所在地——晋源区姚村镇杜里坪村。
图片
绿树掩映下的杜里坪村,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革命老区。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国上下燃起了抗日烽火,为了开展抗日斗争,中共清太徐抗日政府在杜里坪村正式成立。
清太徐抗日县政府,是抗日战斗时期为打击清源、太原、徐沟三地日伪军,而成立的太原市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当时晋绥边区的前哨,也是太行解放区通向延安的红色交通线。
沿石板小路拾级而上,石墙、石屋随处可见。一棵全身遍布弹孔的槐树前,有座老屋,正是清太徐抗日政府旧址,如今,作为抗日纪念馆供游人免费参观。馆内陈列的军号、马刀、发报机等老物件,似在诉说着往事。
图片
图片
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经历了大小战役50余次,歼灭了大量敌人,还为部队输送了一个团的兵员,在我省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当年部队住过的房子、挖下的地道、用过的物品,甚至与日寇战斗过程中留下的弹痕都有留存。
传承红色文化
杜里坪村,这个位于一个深山里的自然村,由于大部分村民迁居山下,曾经是一个人烟稀少的空心村。
图片
聂二牛是杏坪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村里的青山绿水、还有山里的桃、杏、核桃、松子这些特产,都是值得开发的宝贝。特别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是抗战时期太原第一个红色抗日政权的所在地。本着一个基层党员的责任心,聂二牛带领乡亲们努力实干,把该村的红色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山里的土特产也有了销路,很快便实现村里的脱贫致富。
图片
如今,清太徐抗日县政府旧址, 已成为全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红色旅游景点。从2015年开馆 ,杜里坪村平均一年游客量达到了两万到三万人 ,并且逐年增加。
图片
在晋源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杜里坪村的红色资源得到深度挖掘,围绕“一馆一讲堂一体验路一演练中心一接待中心”,修缮加固清太徐抗日政府旧址,设立纪念馆。同时,以杜里坪小学原校址为基础,建设“红色讲堂”;修缮抗战时期输送人员、物资、情报的“红色小路”;在清太徐抗日政府旧址附近的空地,建设多用途演练中心。此外,改造杜里坪村现有接待场所,建成高标准接待中心。
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两年,来村里的游客逐年增多,聂二牛和村民们商量,琢磨着要把红色资源和生态农业相结合,成立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发展红杏产业,带领大家增收致富。
“我们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长的沙金红杏个大形圆,色泽鲜红,皮薄肉厚,沙甜适口,农业部门检测说是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吃后可助消化,增加钙质,软化血管。”村党支部副书记郭通文说,7月初,红杏成熟,正赶上游客多的时候,产品供不应求,“有些人家靠卖杏儿就收入近万元嘞。”
这个曾经“只见日头不见人”的穷乡僻壤正在积聚更多的“人气”与“财气”。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 “画说山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