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食|“禺”见港式茶餐厅,专属于大湾区的烟火气

图片
“B套餐啊唔该,加杯冻鸳鸯走糖”
“唔该要一份火腿通粉配奶茶,冻柠茶记得走冰”
……
作为地道番禺人
伴随我们长大的
除了常去“叹”早茶的茶楼
还有TVB剧集和港式茶餐厅
许多人喜欢茶餐厅
就是喜欢它的“市井气”和“人情味”
戴眼镜读报纸的阿伯
拉着姐妹聊天的阿婆
打扮入时的少男少女
西装革履的白领精英
坐在餐厅里
各自边吃边饮边聊
所谓生活百态、人间冷暖
就这样浓缩在一间小小的茶餐厅内
图片
#
这里有最浓的人情味
要说番禺关于香港饮食文化的缩影,西丽南路的大哥茶餐厅可谓是其中代表,港风十足的两层小楼,历经了十八年春秋,见证着港式茶餐厅在这片土地上从落地生根到遍地开花。
90年代起,香港影视文化在内地的风靡,加上香港回归中国的时代背景,为香港文化输入内地创造了绝佳的窗口期。天时地利人和,大哥茶餐厅的创始人容太便成为抓住机遇进军内地开港式茶餐厅的“第一代”。
香港回归后,容太的先生便果断回到祖国创业,容太说,先生现在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回到祖国的怀抱后,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站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感觉自己就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能够用踏实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加上国家对香港居民提供了非常好的扶持政策,他们在番禺迅速成长、安家立业。之后受到容太夫妻的影响,他们身边的很多香港朋友都回到内地置业,现在也都生活得非常开心。
容太随先生刚到番禺市桥生活的时候,周围还没有茶餐厅,而自己和先生又非常喜欢吃茶餐厅,索性就决定自己开一家。保留传统香港茶餐厅的味道,营造传统香港茶餐厅的氛围,是大哥茶餐厅一直坚守的原则。
随着人口变迁和香港文化的传播,在广东饮食文化和传统香港饮食文化的融合下,“大哥”作为最早走入番禺的港式茶餐厅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大哥”所使用的每一样食材都是容太精心挑选,全部来自有机农场,店内的所有菜品绿色健康,不含一粒味精和添加剂,“把最好的食材、最干净的食物呈现在顾客面前,是给顾客最大的尊严,也是作为一个茶餐厅老板最大的尊严”,容太不觉得大哥茶餐厅只是做生意,而是把香港的“人情味”呈现在顾客面前,这或许也是大哥茶餐厅能被大家喜爱18年的原因之一。
图片
而让容太最感动的是她在大哥茶餐厅看着小情侣们从校园拍拖再到结婚生子,好像大哥茶餐厅已经成为顾客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在番禺的容太时常会邀请香港的老友来店里小聚,现在茶餐厅必点甜品“漏奶华”正是出手于容太不经意间准备的小“惊喜”。有一次,容太香港的发型师好友阿华应邀到番禺小聚,为给阿华带来新口味,容太自创了一道新式甜品,当阿华切开面包后看到浓郁的炼奶像瀑布一样漏出来,阿华惊叹:“竟然会漏奶”,所以容太便用老友阿华的名字命名了这道经典的甜品——“漏奶华”。
“我喜欢也习惯在内地生活,我的孩子也在这里读书、成长,香港回归后,不管在哪里,都让我能找到归属感,这是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容太说,2004年从香港到番禺大概要4个小时路程,而现在从番禺家门口到香港家门口仅需要2个小时。近些年,港珠澳大桥通车、广深港高铁和3条高速公路省际通道直达香港,进一步拉近了香港和内陆的距离,也推动了包括港式茶餐厅在内的大湾区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
#
这里有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
茶餐厅是个小社会,这里的菜品有中有西,顾客有老有少,腔调有南有北,身份有高有低。他们中,有的行色匆匆,只是将茶餐厅当做便捷食堂;有的不急不忙,进来只为喝一杯下午茶;有的呼哧呼哧,来到只为“叹一叹冷气”。用新记老板郭先生的话讲就是“咩都有!”,他说的“咩都有”既是说茶餐厅菜式出品包罗万象,也是说店里顾客的五行八作。
如今“咩都有”的郭先生,二十多年前还“咩都无”,那时的他在朋友的启发下回内地创业,来到番禺开下第一家新记,跟如今不少街坊熟知、人流如织的老店不同,那时的新记是名副其实的“新”店,不但是店面新,茶餐厅在当时也算新鲜事物。
郭先生回忆起开店之初,“当时番禺的茶餐厅很少,对茶餐厅的接受度不算很高,一开始生意并不太好。”但交流与融合总能带来变化,不久后新记的生意就慢慢好起来,这其中缘由,一方面是内地高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民众对于新鲜事物都能快速接受;另一方面则是茶餐厅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的产物、中西结合的餐饮,各种喜好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无论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都能在此解决,很适合当时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
图片
郭先生谈到这种变化时说:“现在番禺到处都是茶餐厅,过去不少人单纯将茶餐厅当成快餐店,而如今来茶餐厅吃饭的人都会首先点一杯冷饮,逐渐接受了茶餐厅的饮茶文化,时代在变,顾客也在变。”
变化不止于此,茶餐厅文化从香港一隅的独有文化,传播到整个粤语地区,再到全国各地,郭先生感慨地说:“如今每个省几乎都有茶餐厅,茶餐厅已经开遍了祖国的各个角落,这其中有不少是我带出的徒弟,是从新记走出去的。”
展望未来,郭先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出香港,抓住祖国的发展机遇,融入大湾区的发展之中。
#
这里有专属于大湾区的生活故事
“生活”两个字一直贯穿何伯何嫂的故事,用夫妻俩自己的话说,他们就是过日子的普通人。“这间粉面店既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是光顾他店里每一位顾客的生活。我们讲不出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但我们这里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何嫂环顾一圈说道。
这家环境逼仄的小店在番禺有着很高的人气,店主何伯祖籍番禺沙湾,青年时期前往香港求学,毕业后在香港工作生活,再后来在香港开起了自己的粉面店,不少香港明星都品尝过何伯的手艺,“不觉得他们是大明星,感觉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来店里吃饭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何伯说。
图片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执念,漂泊半生的何伯何嫂,选择在退休年纪回到番禺,将自己的粉面店也搬了回来。从“好好运牛腩粉面”几个繁体大字,到香港明星的合影,再到店里的港式陈设,无一不有着深深的香港烙印,众多的香港元素放在二百公里外的番禺也浑然不觉得突兀,也许这正是粤港两地融合的见证。
“香港饮食文化的根在广东,香港很多美食既是香港味道,也是老广的味道。”何伯说。“店里做云吞面用的竹升面,就是在广东常见的食材。这也是为什么香港的粉面在番禺也能得到认可,虽然经过发展工艺有了细微不同,但是口味还是差不多,从根源上来说还是粤菜,大家是同根同源。”何伯拿云吞面举例。
如今年过七旬的何伯,还坚持亲自掌厨,不少品尝过何伯手艺的顾客,都会惊叹于这粉面的口味。何伯说这样做为的就是保证每一碗粉面的品质,过去他们在香港开店怎么做,如今在番禺也继续这样做,为的就是保证百分百原汁原味。
聊起这些年内地的变化时,何嫂说道:“现在比起以前真的是太方便了。我们上了年纪的人,看病住院就是最关心的事。现在我们在内地也能享受到全民医保,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何嫂继续补充说:“现在孩子上学也方便,港澳孩子在内地上学有学位,周边不少在内地工作的朋友,他们的孩子都选择在内地上学。这些措施都让港澳同胞能更好地融入大湾区。”
时代还在进步,生活还在继续
“港式”与“广式”的混搭
也将会催生出更多的融合饮食文化
不同的人对茶餐厅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但似乎又万变不离其宗
它是市井味道和市井文化的代名词
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中
继续讲述着身边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来源:番禺融媒
编辑:许馨之
校对:孙轶英
审核:赵一清
复核:胡心童
签发:李文峰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