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今秀|玩转非遗:让传承活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魅力羊城,底蕴丰厚
在几千年的光阴流转中
广州的繁华景象长盛不衰
越秀作为广州历代政治文化商贸的中心
既见证了城市发展,也孕育了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瑰宝,讲述中国故事”
活态传承了历史文化的广州非遗
在新的时代,绽放了新的光芒
本期【古越今秀】
带你探秘越秀非遗文化传承故事
牙雕、手工饼印、榄雕、广府传统婚俗
丰富的文化底蕴浸染在越秀各个角落
在这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图片
广州牙雕素有“仙工”之誉
亦称南派牙雕,是“岭南九遗”之一
玲珑剔透、纷繁绮丽的牙雕
从古代以来一直是海外客商心仪之物
承载着万邦来朝的大国气度与辉煌
而拥有千年之美的广州牙雕
正发源于越秀区一条老街——象牙街
这条位于越秀区大德路以北、街坊中马路西边的街
孕育了广州最早的象牙文化
图片
据《广州越秀古街巷》记载
明朝时期,象牙街一带靠近江边
当时广州是著名的通商口岸
不少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江边停泊
渐渐形成商品交易市场
其中商品以优质非洲象牙最有名
广州的艺人便购买象牙加工成艺术品出售
吸引了许多外国客商高价购买
这里也逐渐成了专门进行象牙原料及
牙雕工艺品交易的市场
不少牙雕艺人便在此居住、生活
图片
时光流转,如今的象牙街
寻常烟火依旧,牙雕却已远去
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自然资源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缺乏象牙这一重要原料的牙雕日渐式微
但这项技艺并未就此消失
传承人张民辉苦心钻研,以牛骨代象牙
融会贯通现代美学与传统工艺
在这样的创新设计中
牙雕一度焕发了新的生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毫厘之间皆是风景
方寸之间领略千年文化
牙雕是先人们辛勤创造的智慧结晶
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及艺术审美
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发展
图片
提起广州最具代表性的特产
很多人都会想到“饼”
广州的“饼”形形色色,品类繁多
有的造型简单,有的却十分讲究
比如广式月饼,既有花草纹样,又有刻字图案
古人赞月饼是“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塑造出这份美的,除了存在唇齿间的余香
还有一样最弥足珍贵的存在
——手工饼印
余同号饼印的传承人
正是用一双巧手,细心雕琢“饼之美”
图片
图片
一支细细的圆刀
一个有着月饼状凹槽的木头模具
余先生的饼印打磨,始终是低着头钻研
店外人流涌动、车来车往
他却岿然不动、自成一派
十七道工序始成一饼印,这是一场修炼
毅力与耐心是最基本的要求
图片
过去,木制的饼印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
余同号曾为不少餐饮老字号制作饼印
但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
手工木制饼印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作为广州唯一的手工饼印作坊
余同号始终坚守着初衷
在潮流的漩涡中屹立不倒
图片
图片
非遗传承继承的不仅是技艺
还包括浓厚的情感与高尚的精神
如今,金属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
但手工饼印却拥有机械饼印无法企及的灵气
余同号仍有许多来自海外的订单
这些侨胞们定制饼印,只为一解思乡之愁
图片
图片
余同号饼印不仅延续着传统制作工艺
亦开始了与时代接轨的创新之举
饼印不单单是饼印,还成为了民间艺术品
能够成为相框,也能当作摆设
为生活增添一丝复古情趣
更符合年轻人的使用需求
也兼顾了实用与情怀
图片
图片
余先生始终习惯坐在店里,与工具相伴
专注于用双手一点一点凿出生动的图案
他透过饼印的纹理描绘时光的沉淀
也将饼印所承载的人情味与文化之美
一一记录,一一雕刻
图片
而手工饼印这项非遗
也始终等待着年轻人去发现它的美好
图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
其中所提及的核舟
与广派榄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精湛著称的广派榄雕,是岭南传统工艺
注重镂空深雕,自成一格,意趣盎然
万事万物都融入那小小的一个榄核之中
小中见大,微观万象
图片
作为广州至今仍在从业的榄雕艺人
曾先生不仅继承了“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
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给予了榄雕这项传统非遗新的生命力
他让榄雕走出工作室
走进越秀区的中小学校园
让更多人认识榄雕、接触榄雕
培养对榄雕的兴趣
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图片
图片
非遗要走向市场,融入生活
才能真正活起来
作为非遗新生代
曾先生还另辟蹊径,在“榄文化”上下功夫
开发了许多与时俱进、跨界融合的文创产品
与江门恩平裹粽传承人合作研发榄角粽子
把榄叶通过蒸馏技术做成手工香皂
妙用独特的榄香制作精致的榄香香囊
使榄雕文化更加吸引当代人的视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如榄雕业内的那首小诗所言
“刀尖有力稳,雕出精良品”
活化非遗,传承是根基,创新是锦上添花
图片
在变与不变之间
每一件栩栩如生的榄雕
都是传承者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若想要探求榄雕的奥秘
就必须有足够的恒心与耐心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
径寸之木是如何雕出万千春秋
图片
“饮杯新抱茶,富贵又荣华”
在越秀,一家广府传统婚俗文化馆落地生根
将饱含浓浓广味的婚俗非遗带进社区
广府婚俗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六礼”
注重的是“好意头”及亲朋好友间爱的传递
婚俗文化馆的存在
让广府婚俗更加广为人知
让现代人在充满仪式感的过程中
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图片
图片
绿叶繁茂,红木相映
婚俗文化馆的门口竖着竹篱
写满人们的美好愿景
木门上的门神守护着传统婚俗文化
屋内的喜字历经岁月依然熠熠生辉
踏入婚俗文化馆的第一步
便已见到了金玉满堂的好兆头
图片
图片
图片
走进馆内
老照片、旧物件赫然映入眼帘——
贴着“囍”字的老椰子,掉了漆的小木盒
还有栩栩如生的娃娃摆件......
每一样都寓意深重,祝福满满
让人们见证了广府婚俗的特色
也体味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图片
图片
图片
婚姻嫁娶,人生大事
广州传统婚俗不仅是过去的印记
也是当代广州人的坚守
广府婚俗之工序,礼多寓意重
每一个步骤都满载着亲友对新人的祝福
首先是择吉日
风和日丽,婚礼也能多添喜气;
第二个环节是过大礼
礼来礼往之间,情意丛生;
接着就是落栊
新娘出嫁带的木箱要利利是是;
然后是安床
由“好命婆”把新床安放在最佳位置
图片
图片
安床之后的工序是“开脸”与“上头”
新人梳妆打扮,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而向来含蓄的父母则借此机会与子女交流
谆谆教诲,拳拳心意,难得流露
70年代时
送贺礼都要送枕套、被子等床上用品
于是也衍生了挂喜帐的礼节
喜帐按送礼者辈分或身份由上至下排列
充斥着所有人对新人的真诚祝愿
图片
图片
到了结婚当日
接亲与敬茶都是重要环节
敬茶又叫孝亲茶
和和美美皆在杯盏之中
最后则是回门礼
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家探亲
这些精细美好的礼节
在婚俗馆中皆有展现
汇成了一幅生动的广府婚俗历程图
图片
图片
时过境迁,广府婚俗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比如的士花车、新娘穿婚纱等
都已经成为广州人结婚的潮流元素
但无论如何变化
礼仪之邦的基因仍于血脉中流淌
发展至今,即便有些年轻人选择办西式婚礼
但依然会保留诸如择吉日、过大礼的元素
这正是广府传统婚俗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这恰到好处的仪式感
正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浪漫
图片
广州的非遗文化百花齐放
当代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加固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非遗文化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目光
紧跟时代变迁,在不断创新中再生
成为了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底气
玩转非遗,让传承活起来
热闹的广府生活气息由此散发
千年古城的新活力,亦不断延续
------------- 推荐阅读✔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越秀融媒精品创意工作室
摄影:黄剑、黎彬瑗
撰文:孟昕禹
编辑:吴乐思
校对:贺惠
责编:翟晓雪、姚瑶
编审:刘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