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第三站保德(3)丨刘培军:住在黄河岸边,就要守住黄河根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保德县故城村,历史文化名村。隔着一条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两两相望,“一村揽秦晋,长河贯古今”。
故城村里有位“铁支书”,农村的工作不好做,他一干就是10年,将一个破败的小村子搞成著名的乡村旅游村。“我离卸任还有5年,还有5年可以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推动乡村旅游的事。”刘培军说。
图片
“铁支书”刘培军向采访团记者讲述的故城村就在黄河岸边。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 摄
村子来历非凡 皇家赐姓、将相留名
6月21日5点多,天光刚溜进屋,和往常一样,55岁的刘培军醒了。没急着起身,他先静静地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当天要忙的事儿。
几分钟后,哼唱着《众人划桨开大船》,刘培军跑步出门了。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每天雷打不动。
那年他才18岁,高中一毕业就参了军,因为文笔好,成了北京军区《战友报》的特约通讯员。后来复员回地方,在陕西府谷县一家电厂打工,并在那里成家、生子。2011年,家里老人说,别在外面漂了,回咱故城村搞建设吧!
图片
俯瞰故城村全貌。
故城村位居黄河崖畔,历史悠久——宋朝淳化年间就在此地建有土城,据此得名“古城”(后地名普查时,被误写作“故城”,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建有堡寨,遗迹尚存;来历不凡——村里有刘、陈两大姓,相传刘家人是汉文帝登基后,接他的母亲薄太后回长安时,感念故城人对薄太后的照顾,特赐姓“刘”,由此繁衍至今。而陈姓人是明末五省总督陈奇瑜的后裔。故城村旁的钓鱼台,黄河上唯一以“钓鱼台”为名的景点,就是陈奇瑜所建的可遁世隐居可战备防御数十石洞。
故城村的历史遗迹还有很多,比如清乾隆二十七年迁建的关帝庙、观音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年间建的魁星阁,是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虽非文保单位,但也非常珍贵的老四合院。
然而,久远的历史能让故城村人为之自豪,却无法代替现世的生活。繁华落尽,像黄河边许许多多的小村子一样,故城村在时代的变革下破败而凋敝。“之前出去旅游,看到有些地方没啥文化底蕴,但生造、杜撰,最后还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我们故城有这么多历史遗迹、文化传说,为啥不能搞出点名堂来?”2017年,刘培军就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以黄河文化为着眼点,凸显故城村的历史风貌,开始了故城村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图片
刘培军向采访团记者讲述村子的过去和未来的规划。
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如今,“黄河古城印象·故城”规模已成。村庄内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关帝庙、魁星阁、四合院等老建筑整葺一新,民俗客栈、饭店食肆、游乐场所都已齐全,符合村庄历史特色的文化点缀也渗透到各个角落……“下一步,许多工作还要细化,比如采摘园。”刘培军一边跑步一边计划,上午要和村干部商量下,村集体采摘园里的果树和西瓜,派哪几个人去除草、打药、施肥、浇水,天这么旱,可别生了什么虫害病害。还有村里各处需要修修补补的,也要赶紧安排下去。
此时,故城村尚未苏醒。刘培军的“巡视”还在继续——检查村里的环境卫生,自来水供应得好不好,卡口防疫工作有没有疏漏……哪一处做得不好,都会影响游客的体验。
村子的历史,写满黄河的故事
早饭随便扒拉了几口,8点钟,刘培军准时出现在村委会大院。
一排大窑洞,正当中那间的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匾: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旁边那孔窑洞里还有更多,”刘培军说,“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平安山西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故城村近年来获得的荣誉挂满了墙。“干点事不容易”,刘培军感慨。过去,故城村村民要走口外谋生,内蒙古那边有一个村叫六大股,就是故城村的后裔所建。近几年,村民除了出外打工,就是种点瓜果。一到农闲,家家打麻将。2017年,全村586人,麻将桌就有58张——可是不让打麻将,让人家干啥?
图片
走进故城村,就走进黄河的一段历史。
当年12月,雪盖大地。刘培军挥舞着大笤帚,把村委会大院里厚厚的雪扫到一边,挪出一大片空地。然后,挨家挨户去敲门叫人,不管老的少的,上至60多岁的大爷大妈,下到20多岁的年轻人,还有放寒假回村里准备过年的大学生,统统都召集到院里。“干啥?”“演戏!”“甚?不干!”“不行,都得参加!”哄着骗着,吵着骂着,让他往东偏要往西,抵触,对着干,闹情绪……“三国演义情景剧”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开始排练。“从一开始70多个村民义务表演,到2019年人数最多的时候,有90个人自愿参加。”刘培军说。
2018年正月廿五,保德县黄河文化艺术节(当地民俗文化“保德古会”演变而来),刘培军带着故城村70人站上县城同舟广场,“三国演义情景剧”演了一遍,惊了!又让演了一遍,火了!
为什么要排“三国演义”,由头就是村里面的关帝庙,背景是保德的传统民俗活动“保德古会”。通过这一件事,文化活了,故城村也看见希望了。
刘培军将他的想法一点一点规划、实施。一边紧扣故城历史文化,推进清代关帝庙等景点的保护、修缮,让文化遗产传承绵亘不绝;一边以黄河农耕文化为方向,发挥古村特色,打造浮雕文化墙、钓鱼休闲农业产业、采摘园、农家乐、美食园、游乐园等项目。同时,以服务好各地游客为首要前提,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如果游客来了,沿着故城大道一路上行,会看到左侧护坡约300米的铜板浮雕文化墙。“这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我们以一个个文化元素,浓缩了黄河文明和保德传统生产生活、故城村风村俗,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游客,还未进村,就先了解黄河文化、农耕文明、风情民俗。”刘培军说,保德地处黄河腹地,留有远古黄河文明的基因。“比如这幅‘炎黄二帝’,他们二人开了农耕文明的先河,再比如这幅农耕情景的浮雕,突出的是黄河边的农耕文化。”
另外,“掘窑而居”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捏花馍”“做枣牌”等传统民俗的展示,彰显的则是黄河文明生生不息的文脉延续。
图片
村里的关帝庙。
故城村平整的石板路中间,隔几步远就嵌着一块石磨盘,与马路齐平,不影响行走,却很“吸睛”。这是来故城村必须了解的知识点:161个石磨盘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走西口”有关。据保德县志办有关人士统计,清嘉庆年间到民国时期,保德县每年走西口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若遇灾年,人数过万。“听老人们讲,他们那时候可苦了,粮食不够吃,半夜起来用石磨磨面,白天还得干活儿。我就想,能不能把石磨嵌在村里的地上,让每个走过的人都能想想过去的故事,也是对那段历史的一种回忆,是一种纪念吧!”刘培军说。
村子的未来,农民要富裕,文化得延续
12点半回家吃饭、午休,下午3点,刘培军又准时出现在村委会。先和驻村工作队员们聊半小时,听听他们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建议,再和他们一起去另外两个合并回来的村去处理工作,听听那里村民的想法。
自从2011年12月当上了村干部,经过多年的学习、沉淀,刘培军已非常成熟。但是,依旧身累心累,还有许多遗憾和无奈。
2020年,刘培军向县里申请,把村里闲置的800亩水浇地改成采摘园,帮助村民增收。县里同意了,还给予资金扶持。但是,给村民做了半个月工作,却总有一部分人不同意。最后,项目只落实了50亩。这事刘培军每每想起都心疼,“如果那时候大家能理解,现在村里的经济收入不知翻了几番,乡村旅游也不知增收了多少!”
图片
整葺一新的老四合院。
2018年到2019年,故城村打造乡村旅游期间,每天天刚亮,可能就有麻烦事等着刘培军。“一大早,施工单位就开始劳动,他们一动,就有村民闹不愉快。”那段时间,他忙得脚不沾地,一天一顿饭是常事。半年下来,瘦得脸都变了形。有一次晚上回家摔了一跤,腿和腰都受了伤。躺了一星期,伤还没好,又上工地了。村里人都被他感动了,“铁支书”就是那时候喊出来的。“都过去了。”习惯了严肃的刘培军难得地笑了一下。夏日天长,都晚上8点了,还没完全黑天。刘培军准备下班回家,路上顺便检查当天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
因为疫情影响,采访团来故城村这几日,游客没有多少。不过,刘培军有具体的数字:2019年至今,故城村共接待国内外、省内外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万元。
今年是刘培军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5个年头。他现在是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法人“一肩挑”。事多且杂,很累,但他说,“‘身在公门好修行’,我认为修的是一个村干部的党性,行的是多为老百姓办事的公道心。”
图片
村子里的各个细节、各个角落,都有着历史的味道。
下一步,他还想大力发展花果产业,让故城村尽快成为他理想中“春天花开游人观,夏天纳凉避暑地,秋季瓜果能采摘,冬天冰雪吸引人”的四季景区,全力打造“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游客可玩可体验的项目多了,就愿意来,村民们也能通过不同方式挣钱,不是非要出去打工。而有人了,村子也就活了,文化也就延续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子不愁兴旺发达。
畅想着故城村的未来,刘培军回到了家。这时的他,就是一位普通的爷爷。“先和在县城住的孙子们视频一会儿,问问他们作业写完了没有,10点开始习惯性地在手机上看一会儿学习强国和三晋先锋,写一段学习笔记。最后洗洗准备休息,睡前还要再刷刷抖音。”
夏夜已深,鸣蝉不歇。“抖音”里有关农村产业发展讲解和乡村振兴的解读视频还在继续,累了一天的刘培军不知何时已经入睡,而身边的黄河无声南流。
总监制:张晓绵
监制:谢燕
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永江
杜金栋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续光
撰稿|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娟
配音: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慧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婷 黄晓宇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