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再起争端,抢夺高分考生,无所不用其极?

清华北大又掐架了?歪曲对方招生政策、抢夺各省高分学生,热闹的背后是心酸。两校的恩怨情仇让我想起了无所不用其极、万变不离其宗、耳闻不如目见、百思不得其解这24个字。
图片
6月底,一位清华大学清雅学院的学生,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招生分流的政策解答。对“何时确定培养方案”、“如何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参照哪些标准”、“分流对学生有何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解答。还在文末附上了元培学院的教务电话。
图片
一、无所不用其极
这一则“答疑”,迅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也引发了不少清北学生的注意。有自称在元培学院读书两年的学生认为“解答的没有什么错”,也有北大的学生特地撰文对自己眼中这篇文章的疏漏进行了订正。
图片
逐字逐句读完清华同学的“答疑”和北大同学的“订正”,我的看法是:清华同学的“答疑”中,并没有故意丑化北大元培学院的意思,虽然文末加了元培学院的教务电话,但文章中并未自称是“北大学长”。他的“答疑”中的确有解释不到位的情况,北大同学的“订正”相比之下更加细致和完整。
图片
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可能!有清华大学的其他同学发文澄清,称发文者并没有曲解北大元培学院的招生政策,“答疑”的内容是源自发问者自己了解的情况,与考生交流的过程中,也一直自称是“清华学生”而非“北大学生”。
图片
与此同时,朋友圈中的“北大人”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指名道姓把清华发文的同学“揪”了出来,认定他的行为是“歪曲政策、误导考生”。发展到现在,此事似乎有点愈演愈烈的意思了。这让我想起了清华、北大在招生时的“无所不用其极”。
二、万变不离其宗
为了抢到高分考生,也就是所谓的“优质生源”,清华北大在各地的招生老师纷纷祭出自己的法宝,有的直接许诺高昂奖学金,有的承诺可读双学位,有的提出专业随便选,有的把学生和家长带到北京旅游、参观,不让对手接触,有的甚至不惜对对方进行诋毁。
图片
清华同学所写的“答疑”,比起两校招生老师的招数,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提鞋都不配。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是学校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激情?是学校下发给老师的招生KPI?还是面子工程使然?此处我想到八个字:万变不离其宗:利益。
如果只是成年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诡计多端还则罢了,我所担心的是年轻人的“耳闻不如目见”。
图片
三、耳闻不如目见
刚刚从高中毕业的孩子们,大多数纯净的如同一张张白纸。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非常有限,他们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而他们迎面碰上的,是中国最顶尖高校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一株幼苗长势喜人,用纯净水浇灌绝非最佳选择,因为它可能丧失对疾病的抵抗力。若用污水去浇灌,恐怕更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后果不堪设想。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曾经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口诛笔伐,他没有提这样的“精致利己”从何而来。依我看,清北的“抢人大战”倒真是有点“精致利己”的意思。
图片
四、百思不得其解
有些问题我始终想不通:清华北大一定要抢人吗?不抢人就招不到学生吗?我们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吗?清华和北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招生老师愿意“无所不用其极”吗?是谁让招生老师“不择手段”的呢?元培学院的招生分流竟然需要一个清华学生来解读,为什么自己的官网上没有相关信息呢?
以上问题,你能回答哪个?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图片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