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里神仙姐姐手不离扇,可不是为了凹造型!

最近《梦华录》很火。
这部剧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生活被搬上荧幕。开封位于东113°52′~115°02′,北纬34°12′~35°01′之间, 地处豫东平原,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
所以,《梦华录》里的小娘子手不离扇、手不离伞,绝对不是为了凹造型。
图片
图源:《梦华录》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天气实在太热,毕竟开封极端最高温度可是到过42.9°C的。
也怪不得赵盼儿着急上火,“半遮面”茶坊,因为冰块供应不足,客流量大为减少的时候。
宋朝民间的冰块交易,大多被具有权贵后台的商人垄断。《梦华录》中的池衙内,就是东京城的官二代,被家族按了个贸易公司的总经理职位,垄断着东京城内十二行的货物交易,包括冰块的买卖。池衙内一声令下,东京城就没有商人敢卖冰块给“半遮面”茶坊了。
图片
图源:《梦华录》
大暑天,在开封经营吃食,哪样都离不得冰块。
《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夜市......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不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直至三更。”
到了六月中下旬的杂市上,“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云、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通夕而罢。”
图片
图源:《梦华录》
品类繁多的宋代冷饮,承包了宋朝古人的炎炎夏日:凉茶、雪泡梅花酒、酸梅汤、木瓜汁、冰镇荔枝。
宋代的冷饮,统称“凉水”,细分下去,冷饮家族又分为四大分支:果汁、凉茶、酒、汤饮。
《荔枝歌·粤犬吠雪非差事》节选
宋 杨万里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古代消暑的法子可不仅经是做些冰饮冷食那么简单。从“凉屋”到“自雨亭”到“含凉殿”,人们努力通过营造居住环境来对抗气温变化带来的不适。
“凉屋”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通常建在活水边上,用水车把活水抽到屋顶,顺着屋檐流下来,周而往复,流水就会带走整个屋子的热量,这个水车叫做“扇车”,在抽动活水的同时,还能驱动屋里的风扇轮子转动,送出凉风,这种机械装置巧夺天工,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空调。
“凉屋”则起到空调房的作用。如果它刚好被修建在山脚下、流水边,直接利用山泉、瀑布、河流的重力势能,那么连卖苦力的仆人都省了,直接使用水流做功,既能降温,又能送风,还能成为一道水帘瀑布般的风景。
图片
凉屋,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自雨亭”的规模比“凉屋”小些,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虽然这个自雨亭,没有利用河流、山泉、瀑布,而是用的自家的冷水储备,还得在屋顶装个水箱,才能制造出类似的效果,但能够制造使用这样的机械力,有效降温。
图片
自雨亭,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唐玄宗时期发明了大规模的“中央空调”房,就是著名的“含凉殿”。
大明宫“含凉殿”一项大规模避暑建筑体系,在结构设计上,尽可能地阻隔了阳光直射入室,从而保持了室内的阴凉。
机械化装置是“含凉殿”媲美中央空调的关键,与现在电力广泛的运用不同,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含凉殿”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而且还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洒下来,其清凉自不必言。它的原理和凉屋、自雨亭类似,但规模更大,效果更好。
《唐语林·豪爽》记载 “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宋代就更发达了,他们的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图片
含凉殿,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帝王家有“含凉殿”,百姓家有“空调井”。这种“空调井”在徽州的西递古镇至今仍可见到。
在室内的地下,挖出一个深坑,然后盖上一块有孔的石头板。人往这块中间有通气孔的方石板上一站,你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沁凉的空气冒出来。
其实在石板之下,是个一两米见方的空间,有效利用常年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房间保持凉爽。
图片
空调井,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除了在住所下功夫,古人也有很多降暑神器:
· 服装
“竹衣”是用细竹管,穿结而成,能够起到透气和清凉作用,还能够隔绝汗水透出,防止穿在最外层的珍贵丝织绸缎袍服,因浸汗而褪色和变形。它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和考究,制作成本很高。
图片
竹衣,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最早在唐朝,出现了用竹子作原料织成的布。
元代出现了最早的竹衣,元散曲作家乔吉有一部作品叫《竹衫儿》,里面就形象地描述了竹汗衫的制作过程。“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衬荷花落魄壮怀宽。挹风香双袖细,披野色一襟团,满身儿窥豹管。”
· 日用品
“竹夫人”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物品。
谜底就是“竹夫人” 。竹夫人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取凉用品,用竹子制成,长度在一米左右,中间镂空,四周有竹编网眼。在炎热的夏夜,抱着竹夫人睡,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图片
竹夫人,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有一段关于竹夫人的趣闻。某日,苏东坡问一个和尚:“你有妻子吗?”和尚笑着说:“有啊,有两个。”苏东坡大吃一惊:“你一个和尚,怎么能够有妻子呢,还一下有两个?”和尚笑眯眯地解释道:“我夏天拥抱'竹夫人’,冬日怀揣'汤婆子’。”苏东坡听后恍然大悟,然后两人开怀大笑。
“七轮扇”
在古代酷热的夏天,一把蒲扇一盏青灯就能度过一个漫长的夜晚。为了纳凉,古人甚至发明了一种“七轮扇”。这种扇子巨大无比,以机轮运转。
图片
七轮扇,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西京杂记》记载:“ 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长安城内一个叫丁缓的人,发明了七轮扇,每个轮片一丈长,一个人运作,满屋里都是凉风,甚至冷得让人直打寒颤,比现在的空调还管用。不过,毕竟只是人力的,苦了一个人,清凉了一屋子人。
“冰床”
古人很早就在夏季用冰,通过冰来降温消暑。由于古代制冰不易,一般来说是皇家专用。民间比较简单粗暴的就是冬季藏冰,夏天享受,挖个藏冰室,把冰块儿都储藏起来,留着夏天用。
《庄子》有:"叶公子高问孔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左传》载:"申叔豫夏日以冰为床,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吴越春秋》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
图片
冰床,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冰鉴”
先秦时,各诸侯国君开始储冰,同时出现盛放冰块的器物冰鉴。《诗经·七月》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就是此事。
图片
冰鉴,图源:《一只早飞千年的鸟》
冰鉴,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还能当成空调使用:夹层放冰块,内层让它空着,然后把盖儿打开,丝丝冷气从冰鉴里冒出来。把冰鉴放在卧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间四个角各放一个体量较小的冰鉴,室温会很快降下来,堪称最原始的冰箱和冷气机。
暑天追剧,追出“北宋防暑降温小手册”,顾大人还是快些帮赵小娘子解决冰块供应吧,毕竟这天才刚刚热呢。
图片
谁不想去“半遮面“去躲个懒,消个暑,一份果子,一杯茶饮,外加一曲琵琶妙音……
作者:小卫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图书《一只早飞千年的鸟:中国古代气象观测与测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