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长江·看见泸州|小市:古诗是谜面,民间是谜底

长江一路奔流,在泸州接纳了沱江。长江沱江二江交汇处,北岸是连绵的群山,从山脚到江边,距离不足300米。沿着山脚,犹如走廊一般的江岸地带,是小市。
这个900多年前就以小市为名的地方,是长江流域泸州段历代重要的水码头。士绅商旅,在此系缆垂帆;八方货物,经此进入长江高速水路;墨客俊才,为之赋诗吟咏。古诗,是小市的谜面;民间,是小市的谜底。历代的遗痕、古人的诗句,揭示着它的身世。
图片
▲小市旧貌。牟科 摄
藏在古诗中的密码
“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宋代诗人唐庚(子西)的这首《题泸川县城楼壁》六言绝句,道出了彼时余甘渡扁舟荡漾、江岸的荔枝林掩映着人家等景象,被一代代人吟咏至今。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谪云南,晚年流寓泸州十余年,也有《余甘晚渡》诗云:“过雨人家正夕熏,江沱燕尾两支分。三回转折成巴字,万垒萦纡类毂纹。滚滚江槎分玉浪,层层云树接霞棼。子西山谷留佳句,唱作渔歌远近闻。”因为两位大咖的名诗,余甘渡已是古时小市的一大景观象征。
根据泸州知名文史专家赵永康的《我家江水初发源》一书载,从泸州大北门渡过小市中码头,就是余甘渡。余甘学名橄榄,泸州人称其为“青果”。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说,这里的余甘树“依岸成林”,因此得名为“余甘渡”。
图片
▲1955年冬天泸州沱江过河到小市。聂国权 摄
13世纪中叶的蒙宋战争中,作为四川山城战略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曾经在余甘渡陈列战舰、训练水军,与神臂山下江心的大中坝和合江县的石盘角,并为当时泸州境内的3个水军基地。
杨慎先后作了七首诗为小市题咏,可见对小市情有独钟。
据赵永康讲述,《永乐大典》转引《江阳谱》说,位于沱江北岸的小市与州城一水相隔,舟楫可通。冬日水落,江上造为浮桥,“设于孟冬之旦,撤于孟夏之初。皆架舟为之,用木板篾绳,取办于(泸川)县。入夏两江合涨,尽没沙碛,江面汹涌,不可复渠,则以舟济。”《江阳谱》是南宋人曹叔远帅泸时所撰,这说明沱江渡口至少是在800年前就每年架浮桥。
关于两岸架浮桥,杨慎就有绝句《喜浮桥成》云:“腊尾江头绽早梅,浮梁银汉亘昭回。不须桂楫迎桃叶,步步金莲夜夜来。”道出每年腊月、早春之时,沱江上由于架设了浮桥,仕女往来于小市和州城之间的实况。
对于杨慎,小市是一种美好的存在。除了景观,小市的民俗,也在杨慎的诗中可以得见。
杨慎喜欢观赏小市的灯市。他在《元宵前一夕江市观试灯•和章后斋》中写的“喜看小市小升平,旗亭曲坊人如蚁”,就讲述了小市灯市的盛况。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末,泸州城市全程皆为低矮的瓦房和“盒子楼”。周永叙 摄
厌倦了宦海生涯的杨慎,还在其《小市》诗中写道:“颜阖欲移家,东陵学种瓜。东津风剪渡,南浦月笼沙。地净怜春草,江清爱晚霞。维摩虽示疾,犹解散天花。”以小市余甘渡晚霞之景,寄失意隐居之情。
古代大咖诗作的潦草描述之下的小市,既是山河胜景,也是民间风情。
长江流域的繁盛之地
6月底,记者行走于小市的宝莲街,看到旧时的官道模样,但绝大部分居民已迁出。根据《泸州市小市宝莲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这条街将被打造为以休闲、娱乐、度假及酒坊、传统民居观光旅游及配套服务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
从一条条街道,识读小市的身世,可知这里曾是长江流域的繁盛之地。
图片
▲宝莲街。牟科 摄
泸州文史研究员陈鑫明对小市的历史人文有过深入的研究:
宝莲街是古代泸州的北向陆路通道,来往荣昌、隆昌、重庆、成都,此为必经之道。到泸州上任的官员,须先到宝莲街的接官亭打卡,然后才进城上任。
据《宋史》和《永乐大典》载,泸州是西南边最早设草市的地区,时有草市67个。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批准泸州茶马互市,到南宋年间小市因位于长沱两江交汇处和东大道之始,成为草市之一,称为小市。此名沿用至今。
由于独处长江、沱江交汇之地,地域优势、水陆运输便捷,小市成为得天独厚的交通要道,迅速发展为重要的水码头。其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各种货物在这里集散。
小市是川盐转运的集散口岸。小市的王爷庙码头,是自流井盐在泸州的中转区。自流井盐从富顺运到这里,经长江,转运到重庆、万县、永宁、云贵等地。盐商和运盐帮富甲一方。
小市的街巷多达40条,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譬如:上码头、中码头、王爷庙的米市、煤炭市场;绫子街的杂货市场、渔市;上大街的盐市;杜家街的木货、竹货;小街子的茶市、糖市……
图片
▲中码头农贸市场。杨理 摄
小市临江的杜家街、合道街,到上中下大街、什字头、新街子的1.5公里内,就有洪济桥、余公桥、乐善桥、通定桥、苏家桥、观音桥、宝莲街桥等。这些桥架在排风山、五峰山、马鞍山、三华山之间形成的溪沟,将小市横向连成一条通达无障碍的大街。
从苏家巷到王爷庙,从过江楼、葆贞观到王爷庙,从横街子到王爷庙,从上盐巷、中盐巷、下盐巷经绫子街到王爷庙;从山巷子到中码头,从通定桥到中码头,从小街子到上码头、从合道街到上码头……小市的各大水码头昼夜繁忙。
图片
▲小市街道。牟科 摄
繁荣的小市,亦出英杰名家。
清朝末年,小市上码头的佘英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受孙中山器重,委为西南大都督,与熊克武、谢奉琦一道回川,共图革命大业。佘英等人在绫子街邓西林家设同盟会川南支部,并东奔西走,发动长江上游会党弟兄,后在江安、永宁(今叙永)、泸州、广安、嘉定(今乐山)等处多次发动武装起义,被清廷列为头等要犯。1910年嘉定之役,佘英身负重伤被捕,后被杀害。
图片
▲小市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牟科 摄
生于小市的蒋兆和,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西方造型手法于一体,将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流民图》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流民图》真实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有力地控诉战争、呼唤和平,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跃入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岁月淘换尚留的余韵
古老的余甘渡,如今已消失在一条种满行道树、没有渡口的沿江路上。但是,它的朝阳、夕阳依旧。
图片
▲兆和路。龙马潭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小市,不仅诗意地存在于古人的文字中;而且及至现代,它仍沿袭着一些古老的传统,留下可溯的痕迹。
记者在转角店的拆迁区看到,一间老店铺紧闭大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一家老茶馆,每晚说书,讲《薛仁贵征西》《三国演义》《七侠五义》《隋唐演义》《说岳传》等,座无虚席。很多小学生也挤进去,或挨着茶客坐着听、或站着听,之后把从这里听到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讲到故事中某个人物的动作迅猛时,还模仿说书人的表情、语气:“哎呀呀,连飙带窜……”
如今,每周一下午2点,小市农贸市场的一家面积约30平方米的茶馆里,川剧座唱会准时开始,并持续两小时。十余位老人操作堂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钹等乐器,唱《尉迟碰宫》《斩子》《出征》等传统川剧片断。门外坐满了茶客。川剧爱好者在这里花几元钱泡杯盖碗茶,便可过足“川剧瘾”。
图片
▲市民骑车穿行于小市。牟科 摄
五峰山与马鞍山之间,有一条小溪通往沱江。这条小溪的双井沟到江边一段,仅约150米,就横跨着通定桥、余公桥、乐善桥三座古桥。如今,小溪已被道路所覆盖,路下的这三座古桥,虽已难露面,却佐证着小市古老交通网络的发达。
小市因长沱二江而繁荣,酿酒业也殊为兴盛。
记者在新街子“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酿酒作坊看到,工人们正在酿酒。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酒香。两名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在门口歇息了几分钟,随即走进作坊,关闭大门。这是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酿酒作坊。在位于过江楼的“鸿盛祥”“富生荣”酿酒作坊,两名工人用小车推出一个银色的金属罐,罐里装着刚酿出的原浆酒。
由明清传承至今的16个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中,小市就有8个,且持续使用至今。
岁月淘换,风物变迁。长江边的小市,尚有从未消失的余韵,在娓娓道出此地风流。历史叙事,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
图片
News
更多看点
泸州日报记者 李家平
编辑丨李倩 责编丨谢蕤 樊鸣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