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宁,有美丽的黄河仙子

关于黄河的神仙,似乎知道的人甚少。黄河仙子曹媪系黄河流域唯一女神,建有黄河仙子祠。作为传说故事的发源地——大宁,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图片
黄河仙子祠
坐落在徐家垛乡马头关半山的黄砂石崖上的黄河仙子祠,结构精巧轻盈,气势巍峨壮观。东临巍巍群山,西毗滔滔黄河和雄伟的黄河大桥。黄河仙子祠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清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2006年又进行了修缮,至今保存完好。黄河仙子祠体现了黄河岸边山区筑庙的风格,以石窑和无梁殿为主,山门、戏台、正殿、配殿一应俱全。
大宁县文化界近年来兴起研究和挖掘“黄河仙子文化”的热潮,许多文章都对黄河仙子的故事大加发挥和颂扬。
关于黄河仙子最原始的传说,在祠中存有元大德元年《曹仙媪成道志》碑一通,上有记载。黄河仙子祠亦称曹仙媪祠,碑阳额题“曹仙媪成道志”6字,碑文无首题,楷书。碑阴额题“同结善缘”4字,书建祠助缘人姓名。这段碑文被完整地记录在光绪年间的《大宁县志》中。
图片
以下是碑文正文:
“丁酉夏,余衔王命奉使西秦,路经大宁之马头关,关吏孙贵以山雨潦涨,渡不可易,有难色,仆亦惴焉,遂驻宿于关之司舍。孙贵告予以曹仙婆之事”。此处记述作者出差途中路过大宁县马斗关,因黄河暴涨滞留马斗关舍,听闻关于曹仙婆的传说。
昔有老媪,携幼女,引一犬,息于大柳之下,左挈铁鞋跟皆穿,右握铁杖滑如玉,见水工舣舟,谓曰:“可渡我。”水工曰:“媪携幼引犬,又无繻信之符。以为居人耶,土人咸不识;□为远旅耶,携幼将犬,抑何所由来也?”媪答曰:“我从天根头来。”水工曰:“尔自渡河,我不欲渡也。”媪笑曰:“诺。”遂携幼女引犬,径进凌波,平步翩翩若御风,已达岸矣。岸西之人,皆稽颡呼呶,以为仙人也。媪遂登东峰石龛。岸东居民,旧昔连薨接栋百余家,皆目见其所以,群犬吠而随之。既登龛,一无所闻,随视之,老媪幼女已示寂矣,犬已化矣。一境大骇。
图片
这就是曹仙媪的传说全部内容。这段话的大意是:某天,一位姓曹的老婆婆带着一名幼女和一条狗,从延长县的天根头来。要从马头关过河,可是船工见她没有官方发的文书,又不是本地人,拒载,曹媪在两岸许多人的瞩目之下,平步凌波渡过,且步伐翩翩,竟到达彼岸。岸西之人,皆叩头喧哗“真是活神仙”。东岸的人,登上东峰石龛,见到的是曹媪、幼女坐化后的遗体。
曹媪的故事从宋代就开始流传,直到1297年,关吏孙贵在曹媪坐化处建庙立碑。这段故事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首先,黄河仙子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其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马头关的繁荣情况,这一偏僻的黄河渡口竟然日常有数百人之多,还有常规的公交式渡船作为运输工具。还有就是,它见证了一个神话传说的流传过程。
图片
黄河仙子的传说
传说曹媪和幼女坐化的日期是正月廿二,当地的老百姓,为做纪念,遂被订为马斗关庙会之时。曹媪也因时间推移被民间传成仙婆,称为“曹仙媪”,把此庙宇叫做“曹仙媪祠”。因曹仙媪降生和坐化于黄河岸边,护佑着黄河儿女,所以又被后人传颂为“黄河仙子”。历经沧桑,庙宇虽已失去往日景象,求子祈药者亦不复见,而传统古庙会却依然如期举行,“黄河仙子”的故事仍流传在秦晋一带。每逢正月廿二,秦晋两省在黄河仙子祠赶会者络绎不绝。历经近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
图片
随着时间的变迁,“黄河仙子”的传说也有越来越多的版本,都是人们根据听来的故事加以丰富并加入自己的美好想象。“黄河仙子”的传说故事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黄鹤主编的《最受农民朋友喜爱的99个神话故事》一书中。
而这些传说故事中,其中两个版本在当地广为流传,在大宁几乎人人知晓。
相传宋金时,陕西宜川曹家庄铁匠曹氏有一位姑娘,自幼长得清秀美丽、如花似玉、聪慧伶俐、惹人喜爱。正在她出脱之时,不幸父母双亡,只好跟随兄嫂生活,经年劳动,不得温饱,因而她那俊丽光彩便逐渐失色。一次,出外打柴,不慎滑坡,从山上滚了下来。从此,面容变丑,常常遭到欺辱和讥讽,兄嫂也待她苛刻起来并拳脚相加。她深感痛苦,只有聪明的小侄女心地善良,体贴入微。姑娘长到二十出头,兄嫂总是把她当做佣人使唤,对其终身大事,漠不关心,纵有登堂说媒提亲者,也被拒之门外。她自感貌丑,也不思婚嫁,眼看年过三十,兄嫂才把她许给一家财主的傻瓜公子,从中捞得丰厚的彩礼。姑娘生性刚烈,宁死都不应允这门亲事。两个贪财忘义之徒,竟把妹妹捆绑起来,锁在窑内,密谋第二天强送财主家。侄女听到这个消息,决心拯救姑姑,趁父母睡熟之际,偷了钥匙,夜半时分,前来开门解锁,让姑姑逃走。姑娘说:我走了你父母不会饶恕于你。”侄女说:我也跟姑姑一起走!”姑娘长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随手拿了一根铁棍,带着侄女和她平素喂的黄犬,趁着夜色急忙逃出。
图片
姑侄二人拼命奔走,来到黄河岸边,要求艄公送她们东渡黄河,艄公问道:你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姑娘笑着回答说:“从天根头来,到天根头去。”艄公惊诧,拒不开船,借故说:“水势汹涌不能摆渡。”姑娘见艄公拒渡,心想,只有一死了之。便手拉侄女,牵着黄犬,朝黄河中走去。艄公见她们要寻短见,急起阻拦,而奇怪的是,她二人则凌波平步,翩翩然若驾轻风。行至河心,姑娘盘腿坐于浪头,以水为镜,整衣梳妆。艄公心想,此非凡人,只有仙家才能如此。姑侄过河登岸,径直走进马斗关南一处石龛休息。此时,她们所带之黄犬与当地的犬均狂吠不已,居民大骇。当人们走到那里探听原因时,其姑侄与黄犬皆已石化。消息很快传开后,黄河两岸前来观看者不计其数,无不称奇道神,皆以为神仙下凡。于是众人募捐集资,将她们的坐化之身,敷泥塑像,就石龛建庙。此后,求子祈药、焚香叩头者颇多。
“黄河仙子”,是一位心地善良、聪明伶俐的仙女,不仅生的花容月貌绰约多姿,而且本领超凡法力无边。相传她是女娲氏的亲生女儿、王母娘娘的养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的女神,被人们尊称为“黄河之主”,又称“黄河仙子”。上古时候,盘古氏开天辟地以后,女娲氏开始造人,但造人的过程很不顺利,其间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万般无奈之时,玉皇大帝派黄河仙子下凡帮助母亲造人。
图片
黄河仙子和母亲女娲以及主动前来帮助女娲造人的黄山(大地的儿子),在大宁昕水河畔的芝麻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造人成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铸成大功。接着他们战天斗地,共同扫除天灾人祸,一起启民济世,做了许多好事善事。在这个过程中,黄河仙子与相貌英俊、淳朴善良的黄山互帮互助,日久生情。在一次保护人类的战斗中,黄河仙子的随身宝物“晶丝帕”被黑鸟蛇偷走,黄山为抢回宝物中了蛇毒,奄奄一息。黄河仙子为救黄山上天乞药,不料王母怪罪二人犯了天条,竟命雷公电母击杀黄山。黄河仙子不顾王母反对,舍身勇救黄山,自己却被雷电烧得面目全非,丑陋不堪。王母知后大怒,将二人一起贬到凡间,黄山贬在东岸大宁,黄河仙子贬在西岸延长,一条大河隔断情缘。此后二人在人间,不畏艰险,历经苦难,重续前缘。不料又被王母知道,派天兵天将把黄山捉拿,紧紧捆绑,捻成土面,抛入黄河。黄山的躯体化入河水,从此黄河由清变浊,整日咆哮,浪涛之声直冲九霄,惊动天宫。王母听后害怕,恢复了黄河仙子容颜命其归天。黄河仙子悲愤欲绝,难舍黄山,也留恋人间百姓,抗命不去天宫,宁肯坐化马头关,终身苦守黄河,也不愿重上天庭享受神仙生活。
在这些传说故事中,“黄河仙子”具有亦神亦仙、神人合一的特色。不论是坐化的仙子还是帮助女娲造人,她始终在黄河岸边为民造福,惩恶扬善,深受百姓喜爱和尊崇。后人在黄河仙子祠求平安、祈福、求药、求子,黄河仙子在人们的心目中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黄河仙子”的故事成为黄河文化中一束美丽动人的花朵。
图片
在黄河仙子祠感受黄河文化
仔细揣摩黄河仙子信仰的流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早先,在宋代曹媪的故事流传于民间;到了金朝时曹媪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地百姓到曹媪坐化处乞求仙药,希望她可以帮助人们药到病除,保佑百姓的健康;再后来,关吏孙贵将所建之庙定位为道教之观,在元代,官方对儒、佛、道三教均视宽容态度,故大宁县府官吏乐于在碑尾列名,这是元碑的惯例;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对宗教之庙管理严格,曹仙媪祠不被认可,所以没有记载;到清代,曹仙媪祠被列于道观类,曹仙媪事迹被列为《方外》类的道教人物,并重修曹仙媪祠,前来者求子,并且灵验。由于百姓对传说故事的美化,曹媪就演变成了帮助女娲造人的仙子,因而百姓来曹仙媪祠求子,并有求必应。曹媪在古代百姓的心目中是位无所不能的女神。
图片
近年,由于旅游文化迅猛发展,来此祭拜瞻仰者络绎不绝。2005年,大宁、延长共建马头关黄河大桥,天堑坦途,秦晋沟通,黄河仙子祠更成为人们瞻仰之心灵圣地。为维护国家文化遗产,弘扬黄河根祖文化,大宁县多方筹措修缮资金,除对祠进行整体修缮,还新建山门、金龙圣水,并用汉白玉砌筑护栏,增制壁雕数十幅。修葺后黄河仙子雕像更加体态毕真,栩栩如生。登祠,俯瞰浪涛犹巨龙腾跃,怒马拼斗;仰观轻云似柳絮拂面,气象横生。不禁感叹黄河的魅力,美化黄河是人们对黄河的歌颂与热爱。
图片
黄河仙子文化是对中国神话宝库的有益补充,是对黄河文化空白的必要填补,是对大宁文明进步的有力推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看黄河,等于没到中国。不看黄河仙子,等于没到黄河”。黄河的美一定亲自感受。
来源:放途
原标题:黄河仙子:黄河的美丽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