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宝科技研究报告:密封胶主业双轮驱动,硅碳负极未来可期

(报告出品方/作者:德邦证券,李骥,沈颖洁)
1. 有机硅密封胶龙头,横向发展寻求新增长
1.1. 国内有机硅密封胶龙头,布局硅碳负极材料
国内有机硅密封胶龙头企业。硅宝科技成立于 1998 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有机 硅密封胶等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首批创业板上 市公司、中国新材料行业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司旗下拥有 9 家全资子公司、 4 个分公司、在全国建成 6 大生产基地、拥有 4 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品牌、 规模、平台、人才、业绩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中国有机硅密封胶行业龙 头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密封胶生产企业。
公司产品主要为有机硅密封胶和硅烷偶联剂。公司主要从事有机硅密封胶等 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有机硅密封胶、硅烷偶联剂。公司现有 有机硅密封胶产能 12.62 万吨/年,主要包括建筑类用胶和工业类用胶两类产品。 建筑类用胶产品市场容量大、客户分布广,主要用于建筑幕墙、中空玻璃、节能门 窗、装配式建筑、机场道桥等领域;工业类用胶产品应用领域针对性强,技术要求 高,主要用于光伏新能源、电子电器、电力、汽车制造、轨道交通、5G 通讯等领 域。公司现有硅烷偶联剂产能 6100 吨/年,硅烷偶联剂则主要应用于高端有机硅 密封胶、光伏 EVA 膜、涂料、塑料等材料。
拥抱新能源,布局硅碳负极材料。围绕硅材料行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是公司的 战略,硅碳负极材料因其比容量大,能极大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新一代负 极材料的发展方向。自 2016 年起,公司先后与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电子科技大学 等高校院所共同开展锂电池用硅碳负极等相关材料的研究开发,2019 年公司建成 50 吨/年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产品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已通过数家电池厂商测评并实现小批量供货,亟待产业化规模生产。 2021 年 11 月,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 5.6 亿元,新建 1 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 极材料、4 万吨/年专用粘合剂生产基地和锂电材料研发中心,拓宽新能源业务板 块,为公司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1.2. 股权结构稳定,董事长为技术领头人
股权结构稳定,董事长为技术领头人。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四川省国资委间接 控股的四川发展引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 14.31%。另外,董事长王有 治与其岳父郭弟民、其妻子郭斌于 2017 年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确认三人为 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达 18.79%。
1.3. 业绩增长提速,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步入增长快车道,公司业绩高歌猛进。上市以来,随着产能的提升,公司营 业收入从 2009 年的 1.70 亿元提升至 2021 年的 25.5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5.36%,归母净利润从 0.35 亿提升至 2.68 亿,年复合增长率为 18.37%。2017 年,由于有机硅上游环保趋严、出口增加,国内供给不足,导致公司原材料持续涨 价并维持高位,这一现象随着合盛硅业、东岳集团等公司扩产计划的落地才逐渐 缓解。2021 年,公司通过研发新产品、优化新工艺、释放新产能、拓展新领域、 开拓新渠道等方式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营业收入 25.56 亿元,同比增长 67.74%,实现归母净利润 2.68 亿元,同比增长 33.00%。2022Q1,公司实现营 收 6.70 亿元,同比增长 86.68%;归母净利润 0.43 亿元,同比增长 50.89%。
有机硅室温胶贡献主要业绩,工业类用胶进入增长快车道。公司的核心产品 是有机硅室温胶,2012 年以来,有机硅室温胶的营收占比和毛利占比在一直保持 在 75%以上。2020 年 4 月,公司完成对拓利科技的收购,拓宽了公司产品在特高 压输变电、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增强了公司在电子电器导热灌封应用领域的 技术优势,自此,公司工业类用胶业绩进入增长快车道。(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经营稳健,盈利能力相对稳定。从 2013 年至今的大多数年份,公司的毛利率 和净利率相对稳定,毛利率维持在 32%左右波动,净利率维持在 13%左右波动。 公司为数不多的利润率波动均是由于宏观环境变化引起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增长 导致,属于行业普遍性问题。 期间费用率不断改善。公司自上市以来,财务杠杆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销 售上,公司重点培养优质客户,不断优化销售费用,近几年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 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 3.10%。在管理上,公司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管 理效率,管理费用持续改善,2021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为 2.55%。
2. 有机硅:装配式建筑和新能源提振有机硅室温胶需求
2.1. 有机硅材料用途广泛,需求量持续扩大
有机硅材料是一类性能优异、功能独特、用途极广的新材料。有机硅聚合物是 含有硅元素的众多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因主链以硅氧键(-Si-O-)组成,侧链带 有有机基团,兼具无机和有机聚合物的双重性能,性能独特。有机硅产品包括硅油、 硅橡胶、硅树脂和硅烷偶联剂四大类,因其具有电气绝缘、耐辐射、阻燃、耐腐蚀、 耐高低温,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特性,在航天、航空、汽车、战车、舰船、建 筑、电子、电气、纺织、造纸、医疗卫生、食品、日用化学品等有着广泛的应用。
有机硅行业上游产品包括氯硅烷单体和初级聚硅氧烷中间体,甲基氯硅烷是最 主要的有机硅单体,占有机硅单体总量的 90%以上,其次是苯基氯硅烷。以二甲 基二氯硅烷单体为主要原料,经过水解合成,则可形成以 DMC(二甲基环硅氧烷 混合物)或 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主的环状中间体,DMC 或 D4 开环聚合, 生成不同聚合度的聚硅氧烷;下游产品主要包含硅橡胶、硅油、硅烷偶联剂和硅树 脂四大类。硅橡胶是以初级聚硅氧烷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及制品,是消费量最 大的有机硅产品。硅橡胶分为室温硫化硅橡胶、高温硫化硅橡胶、液体硅橡胶。
公司产品位于有机硅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建筑和工业领域。有机硅室温 胶是由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俗称 107 硅橡胶)作为基胶(生胶)、配合 补强填料、交联剂、催化剂、添加剂等在特殊工艺条件下制得,包装在密闭容器 中,使用时不需加热,在室温下即可硫化成橡胶弹性体。有机硅室温胶主要包括 有机硅密封胶和有机硅模具胶,其中有机硅密封胶占比约 90%左右。公司核心产 品为有机硅密封胶,处于有机硅室温胶产业链的制品阶段,为硅橡胶中的室温硫 化硅橡胶(RTV),室温硫化硅橡胶能在室温下无须加热、加压即可就地发生固化 交联反应,使用极其方便,主要应用于幕墙、中空玻璃加工、门窗密封、防水、机场道桥等建筑领域以及工业领域如光伏、电子电器、汽车、电力等。
图片
有机硅密封胶在建筑领域和工业领域新能优势显著。密封胶产品多种多样, 以主要成分分类,有聚硫类、橡胶类、丙烯酸类、聚氨酯类、有机硅类等,各类 密封胶的特点各异。有机硅密封胶作为新型密封胶,在诸多领域有着新能优势, 在建筑领域,由于有机硅密封胶不需要溶剂,相比传统的溶剂型密封胶具有更优 异的环保性能,在需求上也在逐步提升;在工业领域,由于其优异的电气绝缘性、 耐冷热性、耐腐蚀性、耐候性,在电子电器、电力、汽车、光伏方面具有广泛的 用途。
2023 年我国有机硅消费量有望达 156 万吨。近几年,我国的有机硅产品的消 费量逐年提高,2014 年我国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为 69.7 万吨,2020 年上升至 112.9 万吨,复合增长率为 8.37%。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 的快速提升,以及“中国制造 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预计我国聚 硅氧烷消费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根据 SAGSI,2023 年我国聚硅氧烷消费量有望 达 156 万吨。
我国经济稳步提升,有机硅消费潜力巨大。根据人均有机硅的消费量,可将 全球有机硅市场分为三类,分别是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市场,大致对应 人均有机硅消费量在 1.0kg 以上、0.2-1.0kg、0.2kg 以下。据 WAKER Factbook 2019,人均有机硅消费量与人均 GDP 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就 属于成熟市场,人均有机硅消费量较高。我国则处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动力充 沛,2021 年人均 GDP 同比增长 8.0%,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机硅消费潜力 也将逐步兑现,2021 年我国人口约 14 亿,未来我国迈入有机硅消费的成熟市场, 人均有机硅消费量至少需要提升 0.2kg,我国有机硅市场消费量将提升约 28 万吨。 而印度、非洲等市场的经济能力相对落后,基础建设相对较差,人均有机硅消费 量低,随着经济的增长,其有机硅消费量的弹性极大。
我国有机硅下游产品主要为硅橡胶。从下游产品来看,有机硅主要可用于硅 橡胶、硅油、硅烷偶联剂和硅树脂四大类,硅橡胶又可细分为室温胶、高温胶和液 体硅橡胶。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硅橡胶约占有机硅市场的 75.3%。其中室温胶主 要包括密封胶和模具胶,密封胶占比超 90%,主要起到填充构形间隙、以起到密 封作用,通常用于在建筑、汽车、电子、光伏等多个领域有所应用,约占有机硅市 场的 41.7%;高温胶配合上补强剂、填料、硫化剂等经高温成形则可用于生产橡 胶制品,约占有机硅市场的 30.4%。
图片
我国有机硅主要于建筑和电子电器领域,光伏领域需求快速增长。按照应用 领域分类,有机硅下游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建筑和电子电器领域,占比分别达 34%、 28%。有机硅在建筑领域主要以密封胶的形式用于建筑幕墙装配、房屋建筑的密 封以及中空玻璃加工等三个方面。除建筑领域外,有机硅还用于工业领域,其中 电子电器领域占比最高,有机硅在电子电器领域主要用作导热、灌封、粘接和防 护。近年,我国光伏行业高速发展,有机硅密封胶作为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的主 要粘接和密封材料,市场需求显著增加,未来有望成为用胶量最多的行业之一。(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 建筑领域: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快速提升,拉动有机硅密封胶需求
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快速提高,有机硅室温胶需求释放。2016 年 2 月,国务院 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力争 用 10 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 30%。2020 年全国新开工 装配式面积约为 6.3 亿平方米,渗透率达 28.07%,渗透率快速提升,有望提前完 成 30%的目标。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用胶需求约为 1kg,2020 年有机硅室温胶需 求为 63.00 万吨,根据《意见》目标,预计 2025 年有机硅室温胶在装配式建筑领 域需求有望达 76.74 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 100 亿元。 政府引导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加速提升。各地政府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发展, 部分地区对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的目标远超住建部的 30%,2020 年率已达 28.07%,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预计 2025 年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将远超 30%的目 标值。
2.3. 工业领域:新能源发展迅猛,有机硅密封胶需求旺盛
在新能源领域,有机硅密封胶的应用主要在光伏和风电领域。在光伏领域, 有机硅密封胶是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的主要粘接和密封材料,可用于太阳能电池 组件的粘接、固定及密封,具有防潮、防震、绝缘、耐候的作用,也可用于太阳能 接线盒、电机接线盒的灌封、导热。在风电领域,有机硅密封胶可用作电机槽口灌 封、控制单元和传感器防护、发电机部件的绝缘和浸渍。
图片
2022-2030 年风电和光伏平均每年预计带来 15.01 万吨用胶需求。根据公司 定增公告披露,我们测算每 GW 光伏组件用胶量约为 1000-1500 吨(我们取 1100 吨用量进行测算),每 GW 风电设备用胶量约为 1000 吨(取 2016 年-2019 年单 GW 用胶均值)。据伍德麦肯兹预测,我国 2022 年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 75GW, 其中包括 42GW 大型集中式地面电站和 33GW 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 2022 年后 中国光伏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到 2031 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 1300GW(剔除 截至 2021 年我国累计装机 306GW),平均每年光伏装机量将新增 99.4GW(包 含 2022 年在内,取十年均值),对应用胶量约 10.93 万吨。风电方面,伍德麦肯 兹预测 2021 年到 2030 年 10 年间国内市场将增加 408GW 装机容量,平均每年 风电装机量将新增 40.8GW,对应用胶量约 4.08 万吨。新能源方面,每年预计将 带来 15.01 万吨用胶需求。
新能源车爆发期催生密封胶新需求。随着新能源车步入景气上行通道,对上 游材料需求倍增,其中作为动力电池的粘接,密封,灌封与涂抹维护的导热灌封 胶需求日益增长。导热灌封胶是以添补在元器件的周围,以达到实现加固与增加 抗电强度的效果,同时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电子产品在恶劣环境下作业的稳定性、 防护性、避免湿气,使其有更好的耐受热冲击能力,从而达到延长产品的运用寿 命。
2.4. 原料端:产能持续提升,原料价格开始下行
有机硅单体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近几年,有机硅全球产能向中国转移趋势 明显,我国有机硅产能逐年增长,据 CAFSI,2021 年我国有机硅甲基单体产能约 381 万吨/年,约占全球有机硅甲基单体产能的 60%。我国有机硅单体的行业集中 度也较高,CR5 超过 70%,头部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随着过剩产能逐步消化、 行业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工艺管理水平的提升,产能利用率也呈上升趋势,2016 年 国内有机硅单体产能利用率约 58.57%,2020 年已提高至 79.28%。
有机硅产能提高,我国逐渐成为有机硅净出口国。随着全球有机硅产业链的 加速转移和下游领域的需求拉动,我国作为承接国际有机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国内有机硅产能产量快速提升,2011 年我国有机硅产量为 46 万吨,到 2020 年 已提升至 122 万吨,复合增长率 11.45%,已成为全球有机硅最大的生产国。2014年以前,我国是有机硅净进口国,随着产能产量的提升,我国逐渐成为有机硅净 出口国,2020 年净出口量约为 9.1 万吨。
图片
107 胶价格波动有助于有机硅密封胶行业集中度提升。近几年,有机硅密封 胶的主要原材料 107 胶价格波动较大。短期来看,有机硅密封胶涨价滞后于 107 胶涨价,行业短期利润可能承压;长期来看,由于部分中小企业对原料价格更为 敏感,107 胶的价格波动将导致其对原材料的采购难度加大,压缩他们的发展空 间,从而提升行业集中度,有利于硅宝科技等头部企业加快提升市占率。 107 胶价格回落,有机硅密封胶盈利能力有望提升。根据历史数据,107 胶 价格通常与有机硅密封胶毛利率成反比例关系。2021 年 9 月能耗双控致使四川、 云南等地方金属硅大幅减产,导致下游有机硅出现阶段性供需紧张,107 胶价格 急剧上升。2022 年,107 胶价格逐步回落,有机硅密封胶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3. 公司:有机硅业务高歌猛进,硅碳负极未来可期
3.1. 有机硅:规模优势扩大,销售体系完备,研发助力成长
持续推进产能建设,继续强化成本优势。公司深耕有机硅密封胶行业 23 年, 已发展成为拥有 6 大生产基地的新材料产业集团,占地 760 亩,建成数条国际先 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仓库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已形成 13 万吨/年高端有机 硅材料生产能力,并且持续推进 10 万吨/年高端密封胶智能制造项目、眉山拓利 2 万吨/年功能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建设。随着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 设备升级改造、技术工艺持续优化,反应收率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成本优势进 一步凸显,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客户涵盖各行业龙头,长期发展向好。建筑类用胶方面,公司以品牌入围的 方式成功进入碧桂园、保利、绿地、华润、龙湖、世茂、万达、星河等百强房地 产品牌库,成为万科采筑平台有机硅密封胶行业唯一的严选高级供应商。工业类 用胶方面,公司充分整合资源,加大工业类用胶市场投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幅提升,工业类用胶客户涵盖隆基、中兴、国家能源集团等光伏、电子电器、 电力行业龙头企业。
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销售网络遍及全球。公司在北京、上海、深 圳、成都设立销售公司,在广州、武汉、郑州、济南、南京、杭州、西安、厦门、 海口、沈阳等省会城市和国家重点开发区如雄安新区设立办事处,营销网络遍布 全国。公司销售渠道丰富,拥有经销商 300 余家、服务用户 1800 余家,建立了 良好的客户关系。同时,公司产品出口荷兰、德国、法国、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及 地区,并在这些国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此外,公司在京东、天猫等网络销 售平台建立硅宝旗舰店,形成了直销、经销、网络营销等相结合的渠道优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研发团队配置合理,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公司组建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研 发团队,截至 2021 年,拥有研发人员 186 人,包括博士 6 人、硕士 38 人、中高 级职称 48 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4 人。同时,公司在研发 上一直保持着高投入,每年研发费用率在 4%以上,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超过 1 亿元。
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斐然。公司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 4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都、深圳建立研发中心,搭建了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 近两年,公司在研发上不断加大投入,2020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 0.76 亿元,同比增长 84.49%,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 1.10 亿元,同比增长 43.95%。大手笔投 入研发给公司带来了不少的技术成果:2021 年公司新申请专利 43 项,其中发明 专利 22 项,实用新型专利 20 项;新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43 项,其中国家发明专 利 15 项;新增参与制定标准 7 项,其中国家标准 3 项,行业及团体等标准 4 项; 新增 1 项科技成果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公司牵头承担的“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
3.2. 硅碳负极:硅基负极大势所趋,硅碳材料未来可期
拥抱新能源,布局硅碳负极材料。2021 年 11 月,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 5.6 亿元,新建 1 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4 万吨/年专用粘合剂生产基地和锂 电材料研发中心,拓宽新能源业务板块,为公司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一期项目 拟 30 个月内完成建设投产,二期项目预计在一期项目完成后 12 个月内完成建设 投产。
石墨是锂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由于近几年新能源行业的爆发,锂电池负极 材料出货量随之快速上涨,2016 年到 2021 年,国内负极材料出货量由 11.8 万吨 增长至 72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 43.59%。根据材料的不同,锂电池负极材料大 致可分为两类:1)碳基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硬碳、软碳等,是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其中据 GGII 统计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占据国内负极 材料 98%的市场份额;2)非碳基材料,主要包括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 锂金属等。
图片
石墨负极材料性能已接近理论极限,硅基负极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新能源汽 车的续航能力取决于电池的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上限为 372mAh/g,目前,商业化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能量密度可达 310~370mAh/g,已 基本达到理论极限值,提升空间较小。硅基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明显优 势,理论能量密度可达 4200mAh/g,在传统的石墨负极能量密度的潜力已经得到 充分挖掘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硅基负极材料来提高电池容量成为当前解决能量密 度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硅基负极材料在导电率和循环性上存在挑战。硅基负极材料主要面临两大挑 战:1)导电性差:硅基材料导电率低,电化学性能无法发挥;2)膨胀率高:硅 基材料约为 300%,石墨仅为 16%,在充放电过程中,锂元素在电极中嵌入和脱 出,会引起材料的膨胀和收缩,致使硅颗粒破裂、材料粉化、极片脱落、活性物质 消耗,从而造成电池循环性较差、容量衰减等问题。
纳米化和复合化有助于解决硅基负极材料的部分缺陷。为解决硅基负极材料 膨胀率高引起的问题,目前行业内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解决:1)纳米化:硅颗粒纳 米化后,可减轻硅的绝对体积变化程度,减小锂离子的扩散距离,提高电化学反 应速率;2)复合化:硅颗粒与不同基质复合后,基质材料作为缓冲介质,可以有 效地容纳硅的体积变化,减小机械应力,改善电极的电化学表现,如果引入导电 性更强的物质则可提高电极的导电性。
硅碳负极材料和硅氧负极材料是硅基负极材料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硅碳 复合材料是以纳米硅和碳材料为原料,通过造粒工艺形成前驱体,然后经表面 处理、烧结、粉碎、筛分、除磁等工序制备而成的负极材料,既能保留硅材料 的高容量,又能缓和因高膨胀率产生的不良影响。硅氧负极材料是通过在高温 下气相沉积硅和二氧化硅形成前驱体,然后经表面处理、烧结、粉碎、筛分、 除磁等工序制备而成的负极材料,既能发挥硅的高容量,又能有效抑制因膨胀 率高而产生的粉化的问题。(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图片
硅基负极材料的技术难点体现在纳米化及与复合化的制备工艺方面。较石 墨负极材料而言,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且各家工艺均不同,目前没 有标准化工艺。当前采用较普遍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法、溶胶凝胶 法、高温热解法、机械球磨法。
硅碳负极容量指标突出,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相比于硅氧负极,硅碳负极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低、理论容量高、首次充放效率高和首次库伦效率高,但存在 循环性能较低的问题。未来通过对纳米硅结构的设计,碳硅负极的循环寿命有望 逐步改进,届时硅碳负极的竞争优势将大大加强。 硅基负极材料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大多企业加码硅碳负极。在供给端,国 内硅基负极材料领域开始逐步扩容,主要分为四类企业:1)石墨类负极企业,如 璞泰来、杉杉、正拓能源、翔丰华等;2)科研院校创始团队,如天目先导、壹金 新能源等;3)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4)化工企业跨界或硅材料 企业切入,如石大胜华、新安股份、硅宝科技等。
硅基负极材料进入发展快车道。应用端,广汽埃安 Aion LX 已入选工信部第 10 批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NEDC 续航高达 1008km, 此外,蔚来、智己汽车等公司在电池技术上均提及硅负极。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 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为 1.1 万吨,同比增长 83.3%, 约占负极材料总出货量的 1.5%。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随着对高能量密 度电池需求量的增加,预计 2025 年,中国复合硅基负极材料的出货量或将接近 10 万吨。但目前硅基负极材料仍以硅氧化负极材料为主。
4680 电池开始量产,催化硅碳负极需求增长。2020 年 9 月,特斯拉发布 4680 电池,特斯拉预计,相比目前使用的 2170 电池,4680 电池的电池容量将提升 5 倍,续航里程将提升 16%,成本将下降 14%。同时,4680 电池的负极也由碳基 材料升级到了硅碳负极材料。2022 年 1 月,特斯拉加州工厂已生产 100 万块 4680 电池,标志着 4680 电池正式进入量产阶段,此外,多家锂电企业也纷纷布局 4680 电池,并加快量产进程,随着 4680 电池的放量,硅碳负极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图片
4. 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假设: 1)建筑类用胶:随着公司 10 万吨/年高端密封胶智能制造项目的逐步投产, 叠加公司在建筑类用胶的市占率逐步提升,新增建筑胶产能于 2022-2024 年逐步 释放,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建筑类用胶实现营收 23.02 亿、26.48 亿和 26.79 亿,同比增速为 30%、15%、1.17%。
2)工业类用胶:随眉山拓利 2 万吨/年功能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的逐步投 产,公司工业类用胶持续增长,产销量逐渐上升,于 2022 年贡献部分营收,此外 假设公司十万吨募投项目中 2 万吨工业胶于 2023-2024 年稳步爬坡贡献营收,则 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工业类用胶实现营收 7.78 亿、11.67 亿和 17.51 亿,同比 增速为 55%、50%、50%。
3)硅烷偶联剂:受益于下游光伏行业需求旺盛,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其硅烷偶 联剂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公司硅烷偶联剂在下游需求带动下持续增长,预计 2022- 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3.22 亿、4.19 亿和 4.40 亿,同比增速为 20%、30%、5%。 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实现每股收益 0.96、1.27、1.69 元,对应 PE 22、 17、12 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