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创刊号铅字版修复还原 听老报人讲述“铅与火”的岁月

用高温铸出一颗颗铅字,整齐摆放在一排排字架上,再由排字工挑拣需要的铅字排版,这种传统的铅字印刷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新的印刷方式取代。
在泉州晚社筹建报史馆之际,《泉州晚报》创刊号铅字版在老报人庄荣凤的努力下得以复原。据悉,这块修复还原的《泉州晚报》创刊号铅字版,将在新建成的泉州晚报社报史馆展出,成为该馆的一项重磅展品。
说起37年前作为排校车间主任排版创刊号的故事,庄荣凤记忆犹新,她脸上泛起兴奋的红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图片
眼盯文稿手拣铅字 练就“盲打”硬功夫
“那时每个字都有铅字模,按照文稿的字排列好铅字,刷上墨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活字印刷术。以前的报纸、试卷都是这么印的。”
庄荣凤一辈子都和排字打交道。1974年,正值“芳华”之龄的她补员进入印刷厂上班,当起了排字工。在她的记忆里,排字工四面都围着高大的字架,字架从上到下分为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装着一个汉字的铅字。字架就像字典,按部首排列着一个个汉字。工作时,左手拿着托盘,眼睛盯着手中的手写稿,右手飞快地从字架上拣出所需铅字,放入托盘中。他们像一群勤劳的蜜蜂,在一排排字架间穿梭,一晚上要来来回回走好几公里。
图片
“拣字绝对是硬功夫,就像现在背字根一样,不仅要熟悉字架上的常用字部首、词组、繁体字,还要记住版样上的行数、栏数。”庄荣凤说,他们拣字速度快如电脑打字员的盲打,只看稿子,不看字架,盲拣字。在整个排字过程中,要保证又快又准,就得在记忆上下功夫。每个铅字块在字架上都有固定位置,排字工要牢记6000多个常用字的位置,“都背熟了,拣字速度也就快了,熟练的排字工一个小时可排1000多个字”。
“这几日我在修复这个铅字版时,眼眶红润了多次,心情一直都很激动。”庄荣凤没想到在退休15年后,还能接到修复还原当年创刊号的任务。在她看来,这是个既庄重又光荣的任务,“好几个晚上脑子里想的都是这块铅字版的内容”。
图片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曾想帮她做点什么,但看着那小得不能再小的铅字,一双近视眼都有些眼花了,更不用说要倒放排字了。
“你帮不上忙的,这个有很高要求的。”庄荣凤笑着说,这要是在当年,她从字架上拣字排版,用不了半天的时间。如今要还原已经打乱的铅字版,她需要先一个个字排列整齐,再对着文章一个个字挑。就这样,用了五天的时间,当看到还原好的铅字版时,她心情格外激动,一再叮嘱现场工作人员要保存好,“37年前《泉州晚报》创刊号铅字版,保存至今,非常珍贵”。
图片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参与《泉州晚报》创刊
时间拨回1984年4月,中共晋江地委决定创办地委机关报《泉州晚报》。庄荣凤等老报人印象最深的是,创刊初期很艰难,设备、资料短缺,人员队伍经验不足,但老报人们栉风沐雨、披肝沥胆,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85年,排字技术娴熟的庄荣凤从印刷厂借调到报社,全身心投入到创刊工作。从1985年4月1日开始试刊出版11期后,1985年7月1日,《泉州晚报》正式发行。当时的创刊号头版正是由庄荣凤一个人负责排版,她至今记忆深刻。
图片
“当时的头版要发那几篇文章,从记者到编辑再到领导都一再斟酌,文字反复修改核对。”庄荣凤说,当时报社领导指定由她负责排版。在排版前几日,她每天盯着编辑,为的就是早点要到定稿,然后抓紧拣字排版。当看到印刷出来的创刊号时,她和同事们都激动不已。此后一直到1990年,她每天和老报人们以报社为家,很多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最优质的新闻和信息。
她记得,当时国内新闻都通过电信设备接收,再打出一条一条的字,粘贴在白纸上,再用铅字排版,往往要通宵达旦。她笑着说,当时最怕遇到的是,突然要发社论或者有突发新闻,已经上版的铅字就得打乱重组,耗时费力。
“每篇文章字数的计算要非常精确,少了几行字,排出的版就会有个‘窟窿’;多个字出来,就要重新删减;替换文稿,都要精确到同样的字数。”她说,那时设备落后,工作中只要一环有变,其他环节也要“大动干戈”。回忆起这些,她感慨不已。
图片
母女接力成为报人 见证报纸与时俱进
伴随着社会进步,报纸印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1990年,泉州晚报社投入80多万元引进精密汉字编辑照排技术,迈出这场变革的第一步。1991年11月12日,泉州市新闻出版历史上第一张全部用电脑激光照排的报纸出版发行,当日的《泉州晚报》1至4版全部采用电子排版,“铅与火”的场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曾经在字架前忙碌的排字工职业也被写入历史,作为《泉州晚报》第一代报人的庄荣凤回到印刷厂,结束了那段“铅与火”的岁月。
图片
或许是种巧合,2000年,泉州晚报社在筹办《东南早报》时,庄荣凤在印刷厂上班的女儿杨柳绿也被调到报社工作,当起了排版员。与母亲工作环境不同的是,杨柳绿在宽敞明亮的电脑室里,因为印刷机大量引进,平版胶印取代凸印,四五个排版工人工作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需要耗时一天的工作。母女俩接力见证了“铅与火”的时代和“光与电”的征途。
继1991年的飞跃后,1994年1月8日,泉州晚报社启用桑拿高速轮转多色印报机,《泉州晚报》在全省报界和全国地市报界率先走进了“彩报时代”。7年后的2001年7月1日,泉州晚报社在全国报业和全省印刷业首家淘汰传统制版工艺,率先百分百应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迎来又一次技术应用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