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移动浮岛、水下无人机、海底装WiFi……深圳海洋产业驶向新“蓝海”

图片
图片
产业行
深圳海洋产业成发展“蓝海”
7月11日,碧海青天。
站在蛇口渔港附近的海斯比海洋科技产业园的楼顶,脚下的厂房内一艘高速艇正在做交付前的总测试;远处,波浪形状的蛇口邮轮母港通达四海;再远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一个5G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妈湾港一排排龙门吊阵形整齐……这是蓬勃发展的深圳海洋经济的一个瞬间定格。
回望刚刚过去的6月,深圳时间的刻度上多处标注着海洋经济。
6月6日,深圳《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将海洋产业集群列入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6月8日,《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获批通过。6月17日,大鹏新区与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重点围绕筹建深圳海洋大学相关事宜展开深入合作。6月23日,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揭牌……
图片
海斯比公司研发的高速艇。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十四五”期间,深圳海洋将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海洋电子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高歌猛进
深圳,向海而生,发展海洋经济资源优势显著。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一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省唯一一个设立在市的海洋经济示范区。
6月28日,妈湾智慧港开港一周年。一年来,智慧港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年利润达1亿元。妈湾港实现了从传统码头到智慧码头的华丽转变、跨越发展。
妈湾港是深圳海洋经济正向内发力、求新求变的精彩缩影。从2015年到2020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从1873.2亿元增长到2596.4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进;以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快步前行,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3%;产业空间载体春笋怒发: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坝光国际生物谷、深汕海洋智慧港等重点片区加快建设,形成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
截至2020年底,深圳拥有涉海企业近20000家,集聚了中集集团、招商重工(深圳)、中海油(深圳)、招商港口、盐田港集团、中兴通讯、研祥智能、海斯比、潜行创新等一批涉海领军企业。下潜至7000米“蛟龙”号上的计算机、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都是深圳涉海企业的产品。
“20+8”产业集群布局和海洋经济“十四五”规划公布后,深圳涉海企业纷纷展示了鼓帆远航再出发的雄心。
中集集团将向海洋油气生产类装备、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蛋白产业、海上城市产业等进行拓展延伸,努力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装备设计制造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震兑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唯一的涉海装备智能系统提供商与数据服务商,将持续深度打造以全船计算环境为核心的船舶智能产品谱系、岸海联动管控体系。
“两廊四区”绘就海洋经济新蓝图
“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是蛇口邮轮母港外形设计的取意,这也是深圳海洋经济的追求。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以“两廊引领”,打造“广深港”海洋科技创新走廊、“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以宝安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以前海、南山、福田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以盐田、大鹏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海洋产城科教融合示范区,以深汕合作区重点片区为核心打造深汕产业拓展区,四区联动,优势整合,构建“两廊四区”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逐梦“深蓝”,深圳各区多点发力。
今年年初,《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50条重磅政策干货明确了盐田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策略。
具体做法上,盐田区将做大做强港口仓储物流服务。集聚航运企业及区域总部,以航运金融、船员培训等为突破口向海洋现代服务延伸拓展,打造“航运+综合物流+保税”综合性解决方案。依托大小梅沙、东部华侨城、半山公园带等核心山海资源,塑造滨海旅游“体验+休闲+消费”新优势,拓展海上观光游、海上休闲运动等旅游新业态。
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大前海”共拥有注册涉海企业2000余家,覆盖11个行业门类,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优势明显。
按照规划,前海合作区将重点发展海洋高端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传统产业三大产业,重点布局海洋新城、大铲湾、蛇口国际海洋城等若干重要海洋产业组团。
海洋新城组团面积约7.44平方公里,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锋范例,构建“1+2+3”蓝色产业体系,包括1个海洋电子信息与大数据核心产业,海洋高端智能核心设备、海洋专业服务2个重点产业,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开发3个未来产业。
大铲湾组团主要包括蓝色未来科技园和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两个海洋产业集聚区,其中建筑面积约15.5万平方米的蓝色未来科技园已建成;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大铲湾港区面积50公顷,将主要布局渔业前端作业区、渔业休闲区、港池(渔船锚泊区)、现代物流区、国际水产品交易展示区五大功能区。
蛇口国际海洋城组团面积约26平方公里,规划将形成“3+4+X”产业体系,提升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开发、海洋文化旅游3个优势产业,重点培养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邮轮经济、海洋高端服务4个核心产业。
深汕特别合作区依山面海,拥有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115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公里连续沙滩等珍贵的海洋资源。目前,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已建有2个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5万吨工作船泊位,设计年吞吐量450万吨。规划至2035年建设12个泊位,年吞吐量为1800万吨。
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竞相涌流
截至2020年底,深圳建设了涉海创新载体共61个,其中国家级载体3个、省级载体17个、市级载体41个。
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由深圳大学与盐田区联合成立。研究院规划设立海事战略政策研究所、海事国际规则研究所、海事物流市场研究所、海事服务发展研究所、海事科技应用研究所和海事环境安全研究所等六大研究所。重点锚定推进国际海事领域的智库建设、行业服务、论坛会议、产业集群、技术孵化、国际合作等六大内容。
按照大鹏新区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筹建深圳海洋大学相关事宜,双方将在共建海洋科学研究院、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基地、合作共建国际海洋大鹏品牌、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党建共建等九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海洋科学研究院将作为深圳海洋大学正式设立前的过渡主体在大鹏新区承担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双方将开展包括共建具有科技等特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展青少年公益知识大讲堂等。
深圳海洋大学选址大鹏新区坝光区域,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负责筹建,定位目标是建设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学,打造全球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以及全球海洋发展高端智库,成为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深圳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
6月9日,深圳海洋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揭牌。创新研究院由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与深圳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联合组建。研究院将聚焦海洋电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开展水下物联网与智能海工等新兴交叉学科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海洋产业发展。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海洋产业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已组建完成。平台整合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鹏城实验室等5所高校院所183台套海洋仪器参与共享。
从“要素集聚”迈入“集聚创新”,深圳海洋经济已经开始劈波斩浪,勇毅前行。
按照计划,到2025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建设3个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成6至8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市级以上海洋创新载体超过70个,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300万标箱,在深圳东西部建成和运营若干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示范区,构建海洋经济东西两翼协同发展格局。
企业访谈
南山三家企业
海洋经济细分领域领头羊
崔军红,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施军,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周长根,深圳潜行创新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三人所创设的企业都是深圳海洋经济细分领域的领头羊,三家公司的总部均位于南山区。
智慧海洋:在海底“装WiFi”
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中,如何实现高效畅通的水下无线通信,一直是一道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在深圳,智慧海洋公司通过在海底“装上”WiFi,解决这道难题。
“在水下通信,和在陆地通信对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介质的不同。”智慧海洋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知道在陆地上,光、电磁波都可以作为传递信息、通信的载体,但光或者电磁波,在水下衰减很快,铺设海底光纤成本又极高。”
智慧海洋的科研团队认为,与之相比,声波反而是海底通信的良好载体,基于这一原理的通信技术就是水声通信技术。“上九天揽月容易,下五洋捉鳖更难,我们觉得只有水下实现通信之后,才能真正变得智能起来。”
在此基础上,智慧海洋公司研发出了水下无线数字通信设备“水声通信机”。每一个水声通信机就像一个信号发射器,利用多个水声通信机,就能组建起一个水下WiFi网络。目前,公司深耕海洋产业的核心技术研究超过20年,已经能够实现从100米到1万米深海的信号覆盖,取得了超过70项自主知识产权。
海斯比:除了造艇还制氢
海斯比占据着中国公务高速快艇的七成市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唯一一家船艇行业企业。
公司成立至今,实现了一次次的技术突破,已累计完成多达120种船艇设计,在产品目录中,有很多书写着中国纪录。
海豹·HP1500型高速执法艇是海斯比公司自成立以来建造数量最多的一款船型,首制艇是在武警边防部队提出功能需求后于1999年研发成功的,经试用再优化完善后于2002年开始大规模建造,截至目前,已交付超过200艘。
海豹·HP3600型高速巡逻艇是一款36米级大型复合材料高速艇,可承担恶劣海况下快速机动任务,主要用于追击、拦截特制高速走私运输船只,最高航速不低于50节,可在6级海况、蒲氏9级风条件下安全航行。该型艇是目前国内主尺度最大的复合材料高速公务船艇。
SD1088是海斯比研发的一款无人艇,具有大尺度、高航速、长航程等特点,填补了国内大尺度无人艇的空白。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形式,无人艇可实现环境监测、航道测量、电子战、无人作战平台、近海巡逻、监视侦察等功能。
据施军介绍,近年来,在海洋经济领域,海斯比还开始进军海上移动浮岛和风电制氢领域。移动浮岛,是一种区别于船舶和海工平台的、长宽以百米至千米计、高度以数米至数十米计的新型超混杂复合材料海洋浮式结构物。漂浮在海上的移动浮岛可以营造出与陆地环境相似的生存、活动和工作空间。
图片
海斯比海上浮岛。
浮岛式海上风电制氢储氢是指在超稳定的浮岛上安装风力发电机,风机输出的电力经由微网整合供给电解槽,电解槽输出的氢气规模化地储存于储氢罐中,并由专业的运输船运离。
潜行创新:专注“水下产品”
“天上有大疆,水下有潜行。”这是对南山“上天入海”产业的形象表达。
最近,潜行创新最新研制、生产的最新一代水下智能机器人“潜鲛P200 PRO”水下机器人在国内亮相,机身重量仅8公斤,潜水深度能达到200米,惊艳了整个业界。
图片
潜行创新的水下机器人。
2016年该公司成立以来,已经有6代产品量产,涉及消费级水下无人机、轻工业级专业级水下机器人,以及便携式水域智能无人装备。
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4月。成立之前,几位主要团队成员聚在一起研究航拍无人机。那时的航拍无人机市场一片“红海”,团队不断修改方案、研发产品,可依然步履维艰。就在团队陷入焦虑和迷茫的时候,一次路演活动中他们偶然听见了这样一句话:“做水下产品会不会有希望?”
一句“水下产品”,给团队的破局提供了重要线索。随后,随着一位有着20多年水下载器研制测试经验的水下产品专家的加入,团队更是如虎添翼,合力转做水下无人机,开启了水下科创之旅。
周长根说,公司成立后,以其谐音CHASING作为英文名,寓意追逐梦想,跟随变化。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完成了想法、方案的提出和资金的筹措。
2017年,公司在美国Indiegogo网站完成近50万美元的众筹,为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用户研制出第一批潜拍机,并借助代工厂量产出来,推向市场;同年,潜行推出了全球首款5个推进器的水下无人机;2018年,公司拥有了自建工厂,不断迭代出新产品。
经过6年的默默耕耘,目前,潜行创新的系列产品已经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水下观测及摄影、水下资产检测、渔业养殖、水下应急救援、船体检测、科考探索、环保检测、智慧水利等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潜行创新的产品被广泛应用。
专家解读
胡振宇:创造海洋产业 大发展新机会
对于“20+8”政策为海洋产业发展带来的利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认为,“20+8”政策细化了产业颗粒度也拓展了产业想象力,海洋产业作为20个产业集群之一,体现了陆海统筹的时代特征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巨大发力点。
一是海洋具有承载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广泛应用场景,从智能港口、水下设备核心元器件,到海空天信息传输,具有无限的想象力。总量上全市海洋经济已突破3000亿元了,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来说还不够,还需要从以海洋旅游、海洋油气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窄带海洋经济向海洋新能源核心技术和运维、海洋观测探测核心元器件、深海采矿装备智能化、海洋合成生物、海洋新材料等宽带海洋经济进发,促进市电子信息优势产业批量下海、批量产出,这就需要从选型、设计、标准到法务、海事、交易、估值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应提升和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的持续完善。
二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品牌、链主企业和自贸试验区平台的作用,通过积极与国内海洋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到联合国“海洋十年”等项目中;通过联合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发布海洋大科学计划,吸引一流科学家参与;通过导入香港优质海洋科研资源,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通过海洋城市大力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海洋产业大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针对“20+8”中八大未来产业涵盖的深海深地方向,要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感知、深海开采方面加大先期投入,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三个重点项目——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进行深度绑定。
总之,要扎实工作,登高望远,看到国际上的发展势头和国家需求,发挥城市特色,迅速补上短板。
政策墙
海洋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深圳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合作区为主轴,构建“一轴贯通、多区联动”海洋产业区域协同格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图片
图片
商报君精选
等你来pick→
7月12日深圳新增1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
“上天”之后再“入海”?!马斯克又有大动作→
乐视还有400名老员工?退市两年,公司一直没闲着……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郑恺 刘娥
编辑 梁佳彤
责编 李耿光
监制 袁长乔
校审 孙世建
图片
点击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