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文创|从新晋“顶流”铜奔马出圈,看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身军绿色的装束、咧嘴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脚踩小鸟露出得意样儿……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文创毛绒玩具“出圈”。
图片
铜奔马爆红
“马踏飞燕”毛绒玩具的原创设计为卡通形象的绿色小马,它抓住了文物本身歪嘴的特点,又夸大了它的大板牙,并且让它站起来还能保持‘马踏飞燕’的这种状态,让人过目不忘,忍俊不禁。
图片
镇馆之宝”——东汉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铜奔马于1969年出土,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铜奔马造型奇特,矫健优美,如在空中飞驰,一足超掠飞鸟。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匠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铸造工艺。
图片
铜奔马在尊重文物原型的基础上,比如头部是稍侧着的我们抓住正面自带喜感的特点,拿捏住马俏皮可爱的神态,设计出这款爆款IP。
“绿马”玩偶在网上引发热议,大部分网友被其“丑萌”的形象吸引住,直呼甘肃博物馆也“太会了”。但同时,也有人表示,这一“绿马”玩偶的形象与“铜奔马”相去甚远,无法展现国宝的风采与精美,甚至是对国宝形象的“丑化”。
图片
两种态度本无对错之分,笔者在此不加以评判,但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声音不禁引人思考:博物馆应该怎样创作文创产品,才能让公众读懂文物,甚至愿意主动走进博物馆进一步了解文物。
铜奔马为何爆红
“丑萌”的铜奔马文创毛绒玩具走红后,市面上出现了“一马难求”的盛况,甚至不少网友发出了尽快落实“一户一马”的呼吁。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文创铜奔马能火遍全网也非一日之功,背对文创产品的苦心钻研打磨、大胆探索创新。
图片
文创铜奔马造型憨态可掬,整体呈绿色,一眼望去,马龇着大白牙,“笑”得非常快乐,被踩着的“飞燕”则翻着白眼,活脱脱一个大“冤种”。这种夸张的卡通造型与我们在课本上、博物馆里见到的文物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萌”,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
图片
文创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播,让更多人看得见、记得住。铜奔马作为馆藏的镇馆之宝,设计团队致力于把它的文创IP做成“顶流”,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铜奔马文物本身,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图片
文物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是相当严肃的,可这种自带的严肃属性却也束缚住了很多地方文创开发、文博推广的手脚。“放不开”导致文创产品、文博推广“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也让很多人无法对它们产生亲近感。
图片
但是,“丑萌”的文创铜奔马让很多年轻人眼前一亮,所以他们才愿意为它埋单,进而纷纷打卡甘肃博物馆,更多人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
文创IP产业迅猛发展
前有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系列盲盒文创掀起考古热,后有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青铜面具人围坐一桌打麻将走红网络,再有拿捏铜奔马正面憨态的“绿马”玩偶卖断货,深居高墙大院、透明展柜的宝贵文物,正以另一种形式“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图片
如果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创产品就是一级级通往知识殿堂的台阶,助力人们提升了解文物的兴趣,进而更好触摸历史的脉搏。
图片
故宫、三星堆、敦煌等也是频频因为极具创意的文创产品冲上热搜,而这些破圈的文创产品或博物馆,往往又都在创新、创意上有诸多独到之处。这说明在文创、文博方面的创新,带来的将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这恰好又可化解我国文博事业面临的双重困境。
图片
文物“活起来”,最终的目的是让精神活起来,让历史文物所承载的优秀传统内涵传递下去,而文创产品充当着载体这个角色。
图片
好的文创产品,是对文化元素进行个性化解读、诠释,能够传递出传统文化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持续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文创
这几年伴随文博热的升温,各地博物馆文创产业也开始井喷。如何更有特色地开发明星展品的IP,掀起了一场比拼创意的文创热潮。
图片
文创产品从附属于博物馆的小卖部,到引领起博物馆的产业浪潮,不过几年时间。在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的文创开发中,创意的脑洞大开,文创产品传播文化、带来经济效益的多重意义也在不断被验证。
图片
拒绝简单复制、大胆探索创新、添加美好寓意,一连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尝试,不仅有效拉近了民众与文物之间的物理距离,更缩短了今人与古人对话的时空距离,于优秀文化传承亦是至关重要的有益助力。
图片
对文创设计而言,如何把展厅里的古老藏品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与趣味结合起来,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桥梁,是博物馆文创的未来趋势。
结语
“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相信融合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定能如“绿马”奔腾、一路凯歌一路春。
图片
当下,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融合,让文创产品真正飞入每一个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