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桌游”六博:方寸之间争高下

如今,各式各样的桌面游戏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成为聚会的主角。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便已有玩法相当复杂的“桌游”了。
在汉朝人的娱乐活动中,棋类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当时还没有发明象棋,最常见的棋类游戏就是博(六博)和弈(围棋)。现代管理学说的“博弈”,本义其实就是下棋。战国时期《世本》有“鸟曹作博”和“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的说法。鸟曹据说是夏朝的大臣,那么博和弈的起源,似乎可以追溯到夏朝。不过,在战国以前,还没有出土过博与弈的文物。但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到了“博弈”。可见,至迟在春秋时代,六博和围棋就已经发明了。
图片
六博釉陶俑
出土博具:精致华丽 玩法多样
六博虽然在魏晋时期就遭到冷落,直到隋唐之后玩法失传,到今天也没有复原出玩法。其实,在战国秦汉时期,六博受众却远比围棋广泛,从出土文物即可见一斑。
目前出土最早的六博文物,是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战国初年博棋和博筹。其中一个墓出土了半透明玉料制作的棋子6枚和象牙棋子6枚,是边长为2.1厘米的正方体;另外一个墓出土了白石棋子6枚和青玉棋子6枚。两座墓都出土了筷子形状的牙筹和银筹各一束,所谓博筹,就是游戏所用的筹码。
而在湖北荆州的雨山台楚墓、纪城楚墓、天星观楚墓、九店楚墓中,均有发现六博的棋局。河北平山的战国中山王墓也出土了一大一小两副石博局,也就是六博的棋盘。其中的大博局非常豪华,它由十多片黄褐色的石片拼连而成,长45cm、宽40.2cm,重1.8公斤,棋盘上雕满涡形和兽形纹图案,显得既华丽又庄重。
进入秦汉时期,六博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就出土了两套六博棋具。这两套六博棋具均由木棋局、骨棋子和六根竹箸组成。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其中一套,双方都是大小相等的六枚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黑漆棋子,双方大小有所区别;而另外一套,只有一方的一大五小六枚棋子,大棋为髹红漆、小棋为髹黑漆。另一方的棋子已经遗失了。
图片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棋子呢?在一大五小的六枚棋子中,大棋子被称作枭棋,小棋子被称作散棋。通过杀死对方的枭棋,即可获取胜利。《战国策》中唐且游说春申君,就用六博比喻,说枭棋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散棋辅佐,而一个枭棋不能单独战胜五个散棋。而六枚大小一样的棋子,其中某枚棋子,也可以通过投掷博箸或博茕来变为枭棋。
博箸和博茕,都是决定棋子行走点数的道具。战国时期都用博箸,所谓“箸”其实就是“六博”的“簙”,因为有六枚所以叫“六博”。每枚博箸分为正反两面,玩家通过投掷六枚博箸产生七种不同的结果,根据产生的结果来对应行棋的步数。至于博茕,类似后世的骰子,通过投掷点数对应行棋的步数。最早的博茕出土于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园内,为石制14面体状。
目前发现最完整的一套博具,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装在方形漆盒内。整套博具包括博局一副、大象牙棋十二枚、小象牙棋二十枚、博筹四十二枚、博茕一枚,以及配套的象牙割刀和削刀各一支。
博局为漆木所制,漆木博局一副,边长45cm、厚 1.2cm,髹黑漆,镶象牙条方框。博局的四面八方,呈现“┌”“┐”“└”“ ┘”形状的八条曲道;在博局的正中央有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四面分布着“├”“┤”“┬”“┴”形状的四条曲道。这十二条曲道就是棋子行动的“道”,也被称为“TLV纹”。双方玩家往往因为棋子行道产生争执,也就是文献中常说的“争道”。正方形的四角之外、博局的四角曲道之内绘制着四个鸟形图案。
不过,这种博局的图案并非独一无二,据学者统计,博局的图案大约可以分为七个类型,整体来说都大同小异。有的博局把正方形的四角和博局的四角曲道,还用直线相连。
大象牙棋包括黑色大象牙棋和白色大象牙棋各六枚,每枚长 2.9cm、宽1.7cm、厚1cm,无枭棋;灰色小象牙棋每枚长2.9cm、宽1.7cm、厚1cm,小象牙棋又称作“直食棋”,从名称来看,应该是可以直接吃掉对方的棋子,但究竟如何使用,目前还不太明确。木筹包括短筹三十枚和长筹十二枚,短 筹 长 16.4cm、直 径0.3cm,长筹长2.7cm、直径0.4cm。
博茕为深褐色漆木18 面体,直径4.5cm,其中一面刻着“骄”,相对一面刻着“妻畏”,另外十六面刻着一到十六的数字。“骄”就是“枭”,玩家投掷出“枭”后,一枚普通棋子就竖立起来,变身为枭棋;“妻畏”当然不是“怕老婆”,不过应该也是“骄”的反义词。大概投掷出“妻畏”后,枭棋也就被打回原形,泯然于众棋也。
汉朝的博箸一般是六枚、博茕一般是一颗,但也有使用两枚或八枚的箸,或者使用两颗的茕。还有的博局根本不使用箸和茕,而是双方直接行棋,被称为“格五”,这种就比较考验个人技术了。
制作六博的材料以漆木和象牙为主,但还有很多其他材料。上文就提到战国秦代有石制的博局、博棋和博茕,汉朝还有一些造价昂贵的博具。比如一些精美的博局,四面彩绘几何纹、花草纹等图案,有些镶嵌铜框、象牙框;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棋子,就有使用青玉与水晶制作;山东临淄齐王墓出土了一枚空心错银镂孔铜茕,体内有小铜块,投掷时铿锵作响。
图片
徐州黑头山西汉刘慎墓出土的六博棋子
除了博局的实物外,博局的模型也比较常见,比如甘肃武威磨嘴子西汉墓就出土了一个模型,两个木俑对着博局在下格五。还有就是汉画像石、画像砖、画像镜上的博局画像,共同展现了汉朝千姿百态的六博棋局。
博具除了用于六博游戏,有些还有其他的用途。博局可以用于占卜,江苏东海尹湾汉简就有一篇《博局占》,系利用博局来进行占卜;博茕也有的用于行酒令,这种酒令茕的形制,与普通博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骄”对面的字为“自饮”或“酒来”。河北满城汉墓就出土了一颗酒令茕,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套酒令钱。
一场棋局引发“七国之乱”
六博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如此风靡,以致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记录,而其中往往伴随着流血事件。
《史记·殷本纪》说,商王武乙制作了一具木偶,作为天神的象征。然后武乙和它下六博,让大臣代替天神行棋。如果天神输了,武乙就派人用皮革盛满血,挂在高处,武乙仰头用弓箭射它,号称自己在“射天”,以此来侮辱天神。结果,这个武乙也没有好结局,后来在黄河、渭水一带打猎时,被雷劈死了。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力士叫南宫长万,后来他在战场上被鲁庄公射倒俘虏。南宫长万被释放回国后,经常夸耀鲁庄公英明神武,让宋闵公非常不爽。后来有次南宫长万陪宋闵公下六博,两人又发生争执,宋闵公损他说:“以前寡人敬重你,可你现在是鲁国的俘虏啊!”南宫长万觉得被羞辱了,操起六博棋盘,将宋闵公一下就砸死了。
战国时期,荆轲在赵国都城邯郸游玩的时候,和赵国人鲁勾践下六博。两人又因为下棋发生了争道,鲁勾践大怒,痛斥荆轲。荆轲倒没有和鲁勾践打斗,他一声不响就跑走了。荆轲当然不是胆小,只不过他认为自己有更大的抱负,可不想就这样成为一个杀人通缉犯。幸好因为荆轲的忍让,一场血光之灾就此消弭于无形,也成就了后来荆轲刺秦王的美名。
而关于六博最经典的一则故事,就是汉景帝刘启与吴王太子刘贤的故事。当时,刘贤来长安朝见文帝,陪时任太子的刘启饮酒、玩六博。刘贤同行的一群师傅,在吴国骄横轻悍惯了,连太子面子也不给,双方也就因为下棋吵了起来。而刘启也不是省油的灯,直接拿起棋盘,把刘贤给砸死了。等到景帝即位,吴王刘濞发动了“七国之乱”,使得汉朝一度陷入内战。
图片
铜六博棋盘
以上这些关于六博的历史故事,往往都伴随着或直接、或间接的流血事件。为什么六博会带来这么多争斗呢?一方面,与围棋这种纯粹依靠实力对抗的游戏不同,六博是带有强烈概率性质的游戏,类似今天的打扑克、打麻将,特别容易发生争吵。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在这些六博的故事中,往往还提到双方饮酒。饮酒除了让双方助兴之外,同时还是对输者的惩罚措施,酒精上头,自然就更加容易冲动了。
尽管出土了大量六博的文物,史书的记录也很丰富,不过,由于六博棋谱的缺失,关于六博的规则与玩法,过去也只能雾里看花。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首次发现六博棋谱竹简。专家能否据此复原这款汉代经典桌游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