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在迁徙的“无脚鸟”,为何喜欢在北京“安家”?

图片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如今的中轴线申遗,北京雨燕的身影从未缺席。
全文4884字,阅读约需8分钟,视频时长04分12秒
▲“无脚鸟”北京雨燕:每年迁徙近3万公里,途径37个国家。新京报动新闻出品(ID:xjbdxw)
新京报 记者 张璐 吴婷婷 李木易 薛珺 编辑 张树婧 白爽
有一种鸟,它的一生都在迁徙中度过,甚至连进食、交配、睡觉都在空中。它们更将北京刻在了自己的名字中:北京雨燕。
它们每年4月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中旬往南飞越冬,眼下正是它们即将飞离北京的日子。
图片
▲7月12日,正阳门城楼,雨燕正轻盈地从飞檐斗拱旁掠过。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正阳门,北京中轴线上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建筑之一,这里也是北京雨燕繁衍生息的地方。北京姑娘王分贝小时候从家到少年宫,一路经过前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抬头,就能看到围着城楼漫天飞舞的雨燕。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如今的中轴线申遗,北京雨燕的身影从未缺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妮妮”,就是以北京雨燕为原型设计;今年1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等单位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推出了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
━━━━━
从保护到研究
正阳门要为北京雨燕“摸家底”
多年来,正阳门不仅给藏身于城楼顶层的雨燕巢穴安上了视频监控系统,而且开展了课题研究,以更好地保护这些京城“原住民”。
图片
▲7月12日,正阳门城楼上,雨燕从飞檐斗拱旁掠过。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5年不间断监测,获得雨燕繁衍珍贵视频资料
7月6日上午,正阳门城楼上,叽叽喳喳的雨燕正轻盈地从飞檐斗拱旁掠过,它们或俯冲或盘旋,似乎是一个个顽皮的孩童在此嬉戏,而古老的正阳门城楼正是它们玩耍、栖息的地方。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袁学军在正阳门工作了30多年,每年夏天,她都和雨燕相伴。近年来,袁学军围绕栖息在正阳门城楼的北京雨燕开展了深入的课题研究。她还和工作人员给这些北京雨燕取了不少名字,比如阿呆、欢喜、小福等。因为对雨燕的喜爱溢于言表,袁学军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雨燕妈妈”。
从正阳门城楼拾级而上,和雨燕的距离也越来越近。据了解,雨燕一般伴着朝霞离巢,伴着晚霞归巢。不过记者采访当日上午10点半左右,仍有大量雨燕在正阳门城楼上方盘旋。袁学军笑着说:“现在正是雨燕育雏和小雨燕出巢练习飞翔的时候,雨燕飞得比较低,咱们看得还比较清楚。”
雨燕念旧,第一年到一个地方筑巢后,第二年、第三年,以至于今后每一年都会“回家”。多年来,正阳门城楼顶层已经成了雨燕的“公寓楼”。
为了研究、保护雨燕,正阳门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雨燕栖息的城楼顶层吊装了7台高清摄像机,对雨燕巢穴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至今已经取得了5年的数据,获取了大量筑巢、产卵、孵化及新生雨燕成长的珍贵视频资料。
通过监测,初步判断正阳门的雨燕巢穴大约有28个。以一家四口或五口在一个巢穴中生活计算,在正阳门栖息的雨燕大约有百余只。另外,志愿者曾使用摄影计数法统计过盘旋在正阳门城楼上的雨燕,最多时达七八百只。
除了在城楼顶层的“公寓楼”,雨燕们偶尔也会在城楼一层十分不显眼的缝隙里筑巢。袁学军指着一处榫卯中的小缝隙说:“这里应该有一个小小的雨燕巢。”
她的判断依据是地面上几处相对密集的雨燕粪便,这也是袁学军摸索出的观察雨燕的小窍门——如果地上粪便相对比较集中,那么在建筑结构的缝隙中,就可能有雨燕的巢穴。
图片
▲7月12日,正阳门,袁学军正在拍摄雨燕。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正阳门修缮在即,将完整保留巢穴并放回原处
根据规划,正阳门城楼将启动修缮,而在此之前,研究人员针对修缮期间如何保护雨燕进行了专项研讨。
袁学军告诉记者,城楼顶层的雨燕巢穴将尽量“原封不动”,即使在修缮过程中不得不挪动巢穴,工程人员也会将巢穴的具体位置进行拍照,留好资料照片,同时对雨燕巢穴妥善存放。修缮结束后,再将巢穴完整地摆放回原来的位置。
雨燕非常依赖固有巢穴,完整地保留其巢穴可以让雨燕来年返京时准确地找到‘家门’。此外,在修缮过程中,施工方将为雨燕保留进入巢穴的通道,以避免扰乱雨燕的回家路。”袁学军说。
借助正阳门修缮,袁学军和同事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对栖息在正阳门城楼的雨燕数量“摸家底”。“目前我们已知在城楼顶层大约有28个雨燕巢穴,但是据我们观察,城楼其他部位还有雨燕的‘家’,只是无法观察到。利用这次修缮,可以对正阳门城楼的雨燕巢穴进行一次普查。”
图片
▲7月12日晚,正阳门,雨燕伴着晚霞归巢。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
北京雨燕为何钟情古建?
为何北京雨燕偏爱古建?它们是否还有其他营巢之地?
图片
▲7月11日,北海公园,雨燕飞过五龙亭。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古建筑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人造洞穴”
作为古老皇城,北京拥有天坛、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这些高大建筑的飞檐翘角,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宫殿、庙宇、牌楼、古塔——这些古建筑的顶端往往形成了木质的洞穴。木质结构保温性比较好,所以更受到雨燕的青睐。”
北京四中生物教师卓小利表示,翅长身小的雨燕“偏爱”在斗拱结构古建筑椽子和檩之间的缝隙筑巢。这样它们收翅合拢后,能藏身在狭小隐蔽的空间里,有利于孵卵和育雏,并有效预防天敌的捕食。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史洋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因为北京缺乏高层建筑,雨燕主要选择皇家建筑、寺庙古塔筑巢,这也与北京古都的形象比较搭配,傍晚集群飞翔的雨燕也就成为了北京的一种标志性景观。
雨燕四趾向前,适合在洞穴中繁殖
北京雨燕的跗跖很短,看起来像没有脚。据介绍,它们的脚趾结构是四趾向前的,被称为前趾型,因此不适合在平坦的地面直立走动,也无法握住电线或树枝。这种趾型结构使它们更适合悬挂、攀附在悬崖峭壁、古建筑及墙体的缝隙中。
因此,雨燕也曾被称为“无脚鸟”。除繁殖期间需进入洞穴进行产卵、孵化和育雏外,它们全年的进食、饮水、交配、睡觉基本都在空中进行。
但在赵欣如看来,北京雨燕的脚部结构和它们喜欢栖息于古建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雨燕后肢形态结构进化与后肢功能进化的协同发展关系。“每一个物种的进化,其身体结构和功能演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与其他鸟类“三前一后”的趾型结构不同,雨燕四趾向前是长期演化形成的结构,是它趋向于在洞穴繁殖、需要成功攀援、昼夜不断飞行且很少着陆的习性形成的结构。同时,也正是因为形成了这样的结构,使它们更利于找到适宜的洞穴筑巢繁殖。
图片
▲北海公园,五龙亭藻井里的雨燕窝。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逐步适应城市化,在桥孔或高大建筑中繁殖
雨燕伴古建,已经成为北京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据颐和园宣传科副科长李昆介绍,颐和园的廓如亭开阔高大,其顶部椽梁的缝隙间是北京雨燕的巢密集相邻区。科研人员在这里做了20多年环志,统计发现,超过30%的北京雨燕每年返回此地筑巢繁殖。
近年来,鸟类专家发现,古建并非北京雨燕唯一的造巢之所。随着城市的发展,雨燕也在慢慢适应城市,开始在现代高大的建筑或立交桥里繁殖,例如天宁寺桥、建国门桥等立交桥的孔洞或缝隙中。
赵欣如坦言,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建筑上加装防鸟网,意在防止鸟的粪便等对古建造成损坏。有人认为,这导致雨燕无法营巢。“理论上说得通,但影响有多大?有待研究用数字说话”。他认为,古建保护和雨燕保护应找到平衡。“一些古建筑本身也是文物、非遗,保护这些文物是在保护人类文明,对社会负责。因为社会和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他说,北京雨燕并不会一成不变地认准古建营巢,它们正积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建筑体的改变。“它们的繁殖习性是找洞穴,至于洞穴是天然洞穴还是建筑物的洞穴,是古建筑物的洞穴还是现代建筑物的洞穴,雨燕是可以因地制宜做出选择的。”
这些年,赵欣如欣喜地发现,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宿舍楼、办公楼迎来了雨燕筑巢。“一些老楼屋顶楼檐吊顶部分脱落后,形成了洞穴,雨燕进进出出,钻到这里繁殖。”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的北京雨燕调查显示,雨燕逐渐从古建向现代建筑扩散转移,雨燕在逐步适应城市化。“北京的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了,雨燕巢向现代建筑转移,巢区从之前的相对集中的几个点开始分散。”史洋说。
图片
▲北海公园,五龙亭的脊兽“看”着飞舞的雨燕。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招引雨燕,人工巢箱搭配鸣叫声录音
为了让北京雨燕在北京有更多安顿之所,人们尝试为它们设置人工巢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一座“雨燕塔”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搭建起来。这座塔由环保人士倡导、清华大学设计,塔高20米,塔身密密匝匝地设有2240个鸟巢箱。
不过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塔中没有迎来北京雨燕繁衍,倒是吸引了一些麻雀。赵欣如表示,“雨燕塔”的设计或许不适合雨燕,未来有待进一步实验和改造完善。
但是,保护北京雨燕的脚步不会停下。“目前中国观鸟会(全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合作,悬挂了北京雨燕的人工巢箱。”据赵欣如介绍,巢箱参考了德国人所做的雨燕巢箱方案。在个头上,北京雨燕比分布在欧洲的普通雨燕指名亚种大一些,因此巢箱规格尺寸也相应增加。
人工巢箱并非给北京雨燕做窝,而是给它们提供了洞穴。中国园林博物馆所在的丰台区“北京园博园”一带,过去缺少古建筑,招引北京雨燕的难度更大。“为此,中国园林博物馆通过播放高保真的雨燕鸣叫声,配合人工巢箱坚持做招引北京雨燕的实验。”
赵欣如十分看好这一项目,“它肯定会成功,但需要一些时间,可能三年,甚至五年。”
可以确定的是,除了美轮美奂的古建,未来,北京雨燕将在更多的场合与市民邂逅。
━━━━━
从返京到离别
雨燕,再会
图片
▲7月12日,正阳门城楼木构件上有雨燕“甩出”巢穴的粪便。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7月12日下午5点半左右,北京中轴线上,正阳门的雨燕陆续归巢,那里有它们搭建的“家园”。不过与7月初相比,此时的雨燕明显少了很多。
袁学军的工作地点就在正阳门,她热爱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在雨燕返京的日子,工作之余,袁学军喜欢用手机记录下雨燕在正阳门城楼飞舞的样子。12日傍晚7点半左右,还在办公室忙碌的袁学军突然听到窗外叽叽喳喳的叫声,她欣喜地说:“应该是雨燕,现在的数量可能比刚才要多一些。”袁学军听得没有错,那清脆的鸣叫声正是来自雨燕。
图片
▲7月12日晚,正阳门,拍摄雨燕成了袁学军的一种习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夕阳为云彩勾勒出一道漂亮的金边,古老的正阳门城楼前,北京雨燕与飞檐斗拱伴着夕阳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此时的雨燕数量大约有四五十只,比两个小时前多了不少。
雨燕在正阳门的梁、檩、椽中筑巢“安家”,不过,即使到了傍晚时分,它们似乎也并不着急钻进巢穴栖息,而是一直在空中盘旋,就像还没有玩耍尽兴的孩童。袁学军用手机摄像头捕捉着雨燕的身影,雨燕也成为她手机相册中的主角。袁学军说:“7月中旬以后,雨燕说不定哪天就全飞走了,再想看到它们就得等到明年了。”
图片
▲7月11日,北海公园,雨燕飞过五龙亭。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北海公园五龙亭,北京雨燕调查志愿者也在和这些小精灵们做今年的告别。在雨燕到访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以“周”计算,上周是志愿者白涛观测雨燕的第15周。随着“大部队”的陆续离开,五龙亭上空雨燕热闹的叫声也将渐渐消失。
离开北京后,北京雨燕将去哪里越冬?答案是非洲南部。
图片
▲7月11日,北海公园,志愿者白涛(左)和北北(右)在五龙亭观察雨燕。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近日,一项针对北京雨燕迁徙行为的追踪研究成果显示,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到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
它们像“旅行家”一样,迁徙之路单程近1.5万公里。
图片
▲7月11日,北海公园,志愿者白涛展示手机拍摄的雨燕照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虽有不舍,但志愿者们知道,北京雨燕和北京的约定不会改变。来年2月,北京雨燕将向北迅速移动,带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日夜兼程赶回北京“赴约”。
希望它们一路顺风,再见时又将是一个春天。
值班编辑 康嘻嘻 古丽
点击下图进入"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实时地图"
图片
图片
网红用“警用直升机”拍视频?沈阳市公安局通报
图片
“男子疑跟踪高中女生三年”:扼杀每一个可能的犯罪苗头
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