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文脉】树即是桥 桥即是树!探访顺德容桂街道三百年奇景“树生桥”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苑莹
顺德河网密布,桥梁纵横交错,有这么一座桥却远近闻名,那就是位于容桂街道的“树生桥”,它形成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三棵榕树的气根相连“搭建”而成。多年来,“树生桥”被容里人当作“村宝”精心呵护着,平日里,村民都爱来这歇晌乘凉。河涌里赛龙舟,“树生桥”也是绝佳观赛点……300多年时光悠悠,“树生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容里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容里的发展变迁。
图片
树生桥的老榕树向四周肆意生长
榕树气根跨河成桥
走进岭南水乡顺德容里,沿着新有中路往前走,看到一个休闲凉亭后再走几步路,那被硕大茂密的榕树遮挡的“树生桥”便在眼前了。
据了解,这“树生桥”原名鹏涌桥,桥下的河便叫鹏涌。鹏涌桥最早由村民用简易木头搭建而成,来往人多了,桥总被损毁、总需修缮。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当时的村民见两岸榕树成荫、枝繁叶茂,忽然想到这结实顽强的榕树气根或许可以成为“永生”的桥梁。于是,村民找到一些空心竹,劈开后横搭在河上,一头一尾都插在地里,并在竹竿里放上泥土,引导榕树气根按照空心竹的走向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树根越长越粗并深深扎根在两岸。眼见气根长得有一定宽度,人们便在上面搭上木板,这样,“桥面”就搭建而成了,人走起来也十分稳当。
有了桥面,村民们又用同样的办法,在距桥面五六十厘米的地方引两条榕根做扶手。随着时间的流逝,气根越发粗壮,数量也越来越多,相互缠绕,进一步巩固了桥梁,时光变迁,桥面也从简陋的木板换成耐用的麻石板。就这样,长成了这座宽3米、长约6米的树生桥。
图片
树生桥扶手也由榕树气根搭建而成
一桥牵起港澳乡亲情
几百年间,两岸榕树越长越粗,树荫也越来越大,这里成了村民歇晌乘凉、聚会闲聊的好地方。村民视这座桥为珍宝,世代悉心照料,容里人都以此为傲,每逢有游人来此,便热情分享这座桥以及老榕树的故事。
“这棵树和这座桥,在我阿爷的阿爷的阿爷的小时候就已经存在。”世代居住在此的老婆婆向记者介绍。“这些树年龄大了,难免有些病痛。不过,这些榕树矜贵着呢,有专门的人给它看护。”记者了解到,树生桥已在2011年被顺德区人民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据容里社区党委委员胡祺昌介绍,每年都有古树保育专家来此对古树进行排查和诊治。
树生桥远近闻名,不乏文人墨客、艺术家来此采风、写生、摄影,上世纪90年代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龙出海》曾到此取景;而以此桥为题创作的音乐剧《情定树生桥》则把顺德的乡情搬上舞台。
图片
树生桥公园
这座桥不仅连接着本地乡亲的亲情,也见证了港澳同胞对家乡的亲情。上世纪90年代,原容里村委会以树生桥为中心,将周围的古庙建筑、老榕绿植有机结合,动员华侨乡绅、热心善长捐资,加上村集体收入打造了“树生桥公园”。
如今,公园里还有一处碑文,刻有7个人的名字,写着“香港同胞,同增牌楼一座”,这就是由来自香港的企业家何昌礼与其兄弟、妻儿共同捐建的公园一景。
据悉,何昌礼祖籍顺德,幼时曾在容里生活,后来随家人到香港打拼。当容里动员捐资修建树生桥公园,何昌礼和他的兄弟毫不犹豫出资,此外,他还捐资助学,现在容山中学就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堂。“除了何氏家族外,不少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知道乡亲需要帮助时,都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
随着时代的发展,树生桥下的鹏涌也几经变迁,目前鹏涌虽是断头河,但修建了相关循环系统,注入河水后,河涌里绿波荡漾,社区居民放养的鱼苗让这里更加生机盎然,此外,河底还藏着龙舟,端午期间便有龙舟队在此开展游龙活动,河道虽然短,但参与的人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图片
树生桥一侧立着石牌
品质升级激发社区活力
“顺德变化太大了,特别是容桂、大良,完全是翻天覆地的改变。我20年前和老婆来过树生桥旅游,现在再来完全认不到路了,我是一路问一路走过来的。”
日前,记者探访树生桥时,遇到一位身穿白衬衫牛仔裤的老伯,老人家拿着手机不断地录着视频。“我祖籍顺德,后来跟着家里人去了香港发展,退休后就回来定居顺德了,我拍的这些视频都要分享给我的子女、小孙看的。”
容里这些年变化巨大,树生桥周边也新建了一座“树仙桥”,以供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行,树生桥公园前侧的空地则依托容桂“百园大战”更新成为怡心公园,但景区内陈旧的设施、零散的布局现状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此,容里社区计划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积极研究景区的改造方案,提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推进树生桥景区的升级改造。
“未来希望把树生桥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改造后有岭南氛围的一河两岸,使景区真正成为有水乡特色的容桂地标。一方面,美化两岸单调的马赛克瓷砖围栏,在民宅上增添壁画,提升整体生活氛围。另一方面,景区升级改造后,依托特色名店,打造一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餐饮店,引入民宿等新业态,以此吸引各方游客前来‘打卡’。”胡祺昌介绍道。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