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老画师李嵩,从小木匠到大画家,以界画著称却不拘泥于界画

导语:李嵩是南宋时期一位优秀的画家,无论是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绘画才能,特别是对物象描摹的精细程度达到近乎极端的境界。
南宋这样一位画家,小时候做过木匠,后来机缘巧合学了绘画,画又非常亲民,名动一世。人物、山水、花鸟、楼阁样样精通,如果不是齐白石,那他是谁?
他就是三朝老画师——李嵩
图片
《水殿招凉图》
出身贫寒,寄情绘画
《画继补遗》曰:“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绳墨,后为李崇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被尊称为“三朝老画师”。
南宋时期有一个杭州的小木匠叫李嵩,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年纪轻轻就可以靠自己的手艺吃饭,是个有天赋又肯吃苦的年轻人。也许是当木匠的人都非常严谨和准确吧,李嵩的造型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超出常人的。所以这个有灵气又肯吃苦的小木匠李嵩被当时的宫廷画师李从训一眼识中,并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
李嵩子承父业,后虽为画院待诏,但出身贫寒,又处在南宋这么一个偏安一隅、时局不稳的国家,君主安于享乐,不顾政事,民不聊生,作为一个有情性的画家,是不会不为之动容的。 但一己之力如此微薄,只有寄情于绘画,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李嵩创作的作品很多,仅见于著录中的作品就达五十多件。其中以人物画为主,且描绘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情景成为他表现的主要题材。曾有人在他的《春溪渡牛图》上题有“李师最识农家趣”,这七个字确实是对李嵩关注下层人民生活、最善于表现农家生活情趣的绘画艺术特色所进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李嵩艺术恰如其分的评价。
李嵩对农民的热爱,使他对农民生活疾苦抱有强烈的同情心,在他的作品《服田图》里就展现了农民入仓劳动、官吏催租、农民饥饿和愤怒的场景,透露出李嵩对统治者剥削农民的不满之情。
图片
《月夜看潮图》
工中求写,尤擅界画
李嵩的界画功力极其深厚,能把结构复杂、姿态多样、角度各异的建筑物以规矩严谨的格法准确描绘出来,几乎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我们知道与李嵩同时代的几位画家都以各自专长为美术史所记载,刘松年以画四季不同景象赢得赞誉,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在山水史上备受瞩目。而李嵩让历史记住的是精细表达琐细物品的着迷。
纵观李嵩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人物、山水、花鸟、楼阁无所不及,表现技法也多种多样,既有白描淡色的风俗画,又有精工艳丽的花鸟画,还有水墨渲染的山水画,可谓丹青妙手,兼擅众长。
翰林画院的严格教育使其具有了严谨的造型能力,他笔下的货郎儿、老妇、婴儿等形象生动、鲜活,表现技法工中求写,工整之中不乏写意的灵动,写意之中不失精致之意。
由于李嵩年轻时做过木匠,所以他的界画建筑虽取法自刘松年,却往往建得更高更广,用笔刚劲有力,设色精巧华贵。相比于刘松年的含蓄劲利,李嵩要骄傲和生猛得多,他对界画的把握更精准,画起来得心应手,甚至不用界尺而“宫苑楼阁规矩绳墨皆备”;即便不是画界画,对画中景物的刻画也细致入微。
李嵩以界画著称,却不拘泥于界画,在风情画上也很有造诣,他人物画“用笔细如毛发”“神气奕奕欲动”;山水画以“意匠经营,情留象外”为胜;花鸟以“画法精丽谨严而不觉繁缛板滞”为著。
明清的画家们瞧不上界画,认为它太匠气,但以李嵩为例,足见决定作品高下的是人,而不是技法。
图片
《水末孤亭图》
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李嵩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极为细致的人,同时也是善于调动各种笔墨语占塑造不同艺术形象的一位绘画高手。
在李嵩的绘画里,线条的丰富造型性和表现力使它成为画家创作的一个鲜明艺术特征。这在他的作品如《花篮图》《货郎图》中有着丰富的例证。而在《骷髅幻戏图》里,李嵩用笔顿挫有力,方中带圆、棱角分明,质地变化细腻,而且总能够将画家的情思意念灌注渗化于错综的笔线之中,使绘画理念与用笔相得益彰。
图片
图片
图片
《花篮图》
画面以一个编织精致的花篮为主,里面插满了各色鲜艳美丽、娇嫩多姿的花朵,像红艳艳的石榴花、金黄色的萱草花、洁白的栀子花、锦葵等等。 在深绿色的叶子陪衬下,五彩缤纷的花朵更显得娇艳动人。李嵩用双钩填色的工笔重彩,惟妙惟肖的写生功力,成功地取得了花团锦簇、生机勃发的画面效果。
图片
《货郎图》
留存于世的有四幅之多,它们整体构思严谨而富于变化,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尤其是儿童形象,姿态多种多样,却又个个活泼可爱,表情的刻画恰到好处。从技法上看,以线描为主并略施淡彩,工中带写,既有铁线描的劲挺流利,也有战笔衣纹的顿挫有致。整幅画面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氛,高超的画艺与真挚的情感完美结合,造就了这批大同小异的杰作。
图片
《骷髅幻戏图》
采用边角构图,画面重心在于左下角,表现了南宋偏安一隅的真实写照。设色淡雅,线条用笔的含水量较少,线质较干,线条的粗细、顿挫变化较多。使用双勾的表现手法,先画人物的衣纹线,稍重,在衣纹线的内侧勾一淡笔,这一表现源于工笔画中的渲染手法,使这幅画既具有工笔画的严谨,又不失写意画的自由奔放,加之两具骷髅的出现,更富于画面浪漫的神秘色彩。
图片
《赤壁赋图页》
此图应为李嵩晚年所绘,右上有“李嵩”款书,幅面虽小,但江间波涛汹涌,与山崖和人物对比强烈,画水的艺术水平极高。苏轼着红衣,扭头回视山崖,其余二人静默,巨浪滔天响在耳边,加之绢色暗淡,感觉一股子无边的寂寞袭来。
不管此图是不是奉召而作,写的都是千古文人的寂寞心事,画里有李嵩对苏轼的理解和敬意。
图片
《钱塘江观潮图》
这幅画没有描绘达官贵人车马仪仗的奢华,也没有描绘观潮百姓万头攒动的盛况,出现在李嵩的笔下的是晴朗的秋夜,明月当空,奔腾咆哮的钱塘江潮透过高阁和枝梢展示出来,使画面显得如此空旷惨淡、萧条悲凉,让人观后升出一种压抑、悲苦之感。这或许是李嵩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观潮享乐表达一种讥诮和义愤之情。
图片
《江上观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