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三美】柳大纲: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盐湖专家

在我国柴达木盆地的茫茫戈壁上,矗立着一座大型的盐湖化工基地,其中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和锂厂。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1957年秋,一支踌躇满志的科考队伍来到这里,叩响了青藏高原盐湖宝库的神秘大门,这支队伍的领导者名叫柳大纲。
柳大纲,江苏仪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盐湖专家、中国盐湖化学奠基人。
柳大纲的父亲柳承元是清朝秀才、小学教员。在父亲的影响之下,柳大纲养成了勤奋好学、沉着善思的品格。他爱读书、好读书,且自幼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十分突出。柳大纲高中就读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
图片
青年时期的柳大纲
中国素以农业立本,但作为关键肥料品种之一的钾盐资源却奇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搞化学出身的柳大纲很早就关注到这一问题。
1953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大幕拉开,钾矿的勘查、研究和利用被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柳大纲抓住时机,主动请缨,联系多部门组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调查队,于1957年9月奔赴柴达木盆地,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的科学考察。他们在大柴旦盐湖首次发现硼镁石矿,在察尔汗盐湖首次发现光卤石矿,随后证实前者为一大型硼、锂矿床,后者为一大型可溶性钾镁矿床。以此为基础,1958年至1960年,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勘探与利用”的研究项目,柳大纲担任中方负责人。
图片
柳大纲与苏联专家
1960年,首届全国盐湖盐矿学术会议在北戴河召开,柳大纲在会上作了题为《盐湖化学与任务》的报告,提议设立盐湖化学这一新学科。1963年,根据柳大纲的积极倡议,原国家科委设立盐湖专业组,并制定了“盐湖科技发展的十年规划”,提出三大化工厂的建设任务,其中的察尔汗钾肥厂是我国钾肥工业的起点,多年来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简陋,但柳大纲领导的化学所盐湖组始终坚守阵地,他曾先后6次亲赴一线,累计时长达18个月之久,与其他同志一道啃干馍、喝凉水。但正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以柳大纲为代表的盐湖事业先驱们排除万难,坚持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为中国盐湖事业奠基立业。
柳大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者。新中国成立后,他全身心投入了祖国建设事业,一切以国家需要为计。1952年秋,为支援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柳大纲毅然放弃条件优渥的上海,与时任所长吴学周一起,领导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北迁长春,并担任副所长一职。为响应国家号召,柳大纲先后开展了无毒荧光材料、土壤硅酸化学和土壤加固研究。
图片
柳大纲与吴学周在长春的合影
1954年,柳大纲被调回北京,其主要精力转向科研组织和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创建并领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等多家化学研究机构。1955年柳大纲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七五”期间,听闻国家计划在柴达木盆地建设年产20万吨的钾肥厂,年过八旬的柳大纲在病中仍坚持工作,与袁见齐院士一同起草了《关于大规模开采察尔汗钾资源急需进行的科研准备工作建议》,这一建议后来得到有效落实,为我国大规模开发盐湖资源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柳大纲为科学献身的执着精神和崇高的品德风范,在化学界、盐湖界无不知晓,被赞誉为“德高望重、科技楷模”“化学创新元老,盐湖开拓先驱”,他倡导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盐湖精神也鼓舞着每一个盐湖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
END
来源:仪征人才
编辑:梧桐
审核:赵国民
监审:王良生
声明
1、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
2、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
3、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后台联系小编,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