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今天不挖宝藏挖美食

图片
图片
广汉市向阳镇的毛肚广受食客欢迎
图源/图虫·创意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最初认识广汉这座城市,是因为三星堆。2021年6月,为了采访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新一轮的考古发现,我第一次来到广汉。
三星堆的特约摄影师余嘉老师是广汉人,在进入考古发掘现场的前一天晚上,他招待我们去了一家非常地道的广汉本地饭馆,名字叫“包牛肉”。虽然当时的精力主要在第二天的采访上,但也诧异于这一桌的菜肴,几乎没有一道不可口,或许从那时我就有了“广汉多美食”的第一印象。
图片
图为广汉三水镇刘鸡脚脚餐馆的青椒闷鸡脚
摄影/甘霖
此后一段时间,为了采访我又陆续多次来到广汉。在工作之余,我热衷于寻访广汉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美食。广汉的众多文化遗产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当然是“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
但随着对这座城市的了解越多,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宝藏”,远远不止有三星堆……
广汉古称汉州,别名雒(luò)城,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龙泉山脉西麓,南临成都市区20公里,北距德阳市区19公里,是成都的“北大门”。
广汉因“广至汉水”而得名,秦朝为雒县,汉朝为广汉郡,自古就有“益州门户、蜀省要衢、通京孔道”之说。
在这里,三星堆文明是最为闪耀的文化遗产。1986年,三星堆1、2号祭祀坑的发现,大量惊世文物的出土,证明了德阳广汉曾是商代古蜀国的都城所在之地,也是当时古蜀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图片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缓缓流淌的鸭子河
摄影师/詹灵
三星堆对于四川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古蜀的认知。战国以前的蜀国历史,文献记载极为简略,或者只是神话传说而已。
因此,过去人们对四川地区的普遍认知是:夏商周的历史上,四川是“蛮荒闭塞之地”,没有像中原地区那样璀璨的文明。这种认知就好像李白的诗歌所言,古蜀“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图片
现在的蜀道已不再难
宝成铁路、成西高铁、108国道穿过广汉
摄影师/詹灵
20世纪50年代后,虽然成都地区陆续发掘与出土过一些商周时期的建筑遗址(成都北羊子山的商周礼仪建筑土台)和青铜器(广汉彭县竹瓦街西周窖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已有的观念。
直到三星堆的出现,才重新书写了古蜀的历史,也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
1
1929年,四川广汉月亮湾的农民(一说是乡绅)燕道诚祖孙三人首先发现三星堆文物,主要为玉石器。
2
1934年,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林名均主持了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发布《汉州发掘简报》。
3
1963年,四川省文管会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月亮湾遗址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挖掘。提出这里可能是“古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的猜想。
4
1980-1981年,这次发掘指出该遗址是“一种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有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一种古文化”,建议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5
1986年,1、2号祭祀坑的大量青铜器、玉石器,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三星堆遗址“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6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在1、2号祭祀坑周边开展考古勘察与发掘,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通过土质中的直角边,发现了新的祭祀坑。
7
2020年8月,另外5个新坑也陆续被找出,并被命名为“3-8号祭祀坑”。时隔34年,新一轮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再次开启。
向下滑动查看
三星堆发现和发掘时间线
2019年,时隔30余年后,广汉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再次震撼世人。从2019年11月到2020年8月,三星堆遗址有6座祭祀坑陆续被发现,出土了大量象牙、青铜器和金器等重要文物,同时还有许多前所未见的新文物出土。
图片
2022年6月12日,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
在8号坑提取出土的多级青铜神坛
摄影/余嘉
2022年,德阳广汉三星堆祭祀区当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个长江文明的宝藏,将带给中国乃至世界更多惊喜。
令人惊讶的是,三星堆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与饮食相关的陶器,比如罐、盏、瓶等。人们对于滋味的探索,早在那时就已经开始。
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历朝历代的沧桑为广汉留下岁月的刻痕,也让它成为一座别具风味的城市。由于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广汉自古就水土肥沃、物产丰富,饮食文化尤其兴盛。
神秘是三星堆带给广汉的气质,充沛的想象力似乎也被赋予于当地美食。金丝面、缠丝兔、连山回锅肉,广汉的厨师匠心独运,让美食和三星堆文物一样打破了常规。然而无论食物制作的过程有多繁琐,味道本身才是美食的灵魂。
图片
广汉雒城镇的熊家婆缠丝兔
缠丝兔是广汉著名特产
摄影/甘霖
醇厚、悠久、质朴,是广汉一贯的风味。无论是色香味俱全的干锅,还是一片片在火锅中翻腾的毛肚,美食带给广汉的是最直白的享受,也是对生活最淳朴的热爱。
作为成都的北大门,如今广汉的交通十分便利,从成都市区出发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高铁甚至不到半小时。因此许多成都人去广汉并不是为了看三星堆,只是为了能巴适地“搓一顿”广汉美食,当天便可以“打个来回”。
如果出发得早,既可以避免在成都市区内堵车,还能够到广汉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早餐——金丝面
图片
广汉正一涵小吃店内的各种特色小吃
其中最左边的为金丝面
摄影/甘霖
如果把全国各地的面条比作一个江湖,那么或许许多人都认为这个江湖是“北派强于南派”,毕竟北方人比南方人更钟爱于面食。然而在四川这个面条小江湖中,仍可谓是强者林立:担担面、甜水面、查渣面、宜宾燃面、番茄煎蛋面,几乎每一种面都有着独到之处。
那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广汉的金丝面,我认为是“刚柔并济”,因为它兼顾了霸气与精致两种特质。
在广汉,金丝面又被当地人称为“大刀金丝面”,不仅名字充满霸气,做法更加霸道。广汉做金丝面的厨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一碗金丝面,就要流一身汗。”金丝面的制作方法不同于其他的面,除了必须的“三推四压”步骤外,还需要独特的“坐杠”。
图片
制面师傅用坐杆将金丝面面团压平
摄影/张晓璞
所谓的坐杠,是一种长度超过两米,拳头般粗细的竹竿。“坐杠”的一头一般固定在墙面上,在揉面时,厨师坐在另一头,用整个身体的重量反复推压面团,周而复始,直至面团变得如丝绸一般光滑。之所以要如此处理面团,是因为金丝面面团的独特配方:在和面时不加一滴水,只放鸡蛋入面粉,使金丝面的面条更加劲道滋润。
压好的面团醒发好以后,还需要用小一点的擀面杖推压数次,直到擀成薄薄的面皮才能开始切丝。据说金丝面切丝,可不是任何人都能上手的。没有数年的经验,很难达到要求。正宗的金丝面,其检验标准是面条的细度可以穿过针眼,且可以直接点燃,打火机一撩,就能迅速燃烬。
图片
擀薄后的面皮,需要再折叠四五次
然后用两斤重的特制大刀切成细丝
摄影/张晓璞
金丝面“精致”则体现在它的汤上,做金丝面并不用清水煮面,而是用高汤煮面。
金丝面的高汤类似于经典川菜中的“开水白菜”,其汤品香味浓醇,汤味浓厚,却清香爽口,不油不腻。尽管面条和高汤的制作都颇为繁琐,但煮面的过程却很快,极细的面条,用淡若清水的高汤微煮即熟,又暗合了“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哲理。
在我看来,金丝面是一种可以细细品鉴的美食,它的味道之妙不在于入口一瞬间的味觉体验,而在于细细回味面条与面汤的味道时,感受到其间的清鲜淡雅、滋味无穷。
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和美食评论家林德伟老师一同前往广汉。说起广汉的美食,林老师说有一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广汉向阳镇
图片
向阳镇牛杂火锅中的毛肚脆嫩,富有嚼劲
摄影/甘霖
向阳镇我此前从未去过,但这个名字却隐隐觉得很“熟悉”。得知我的疑惑后,林老师哈哈一笑:“向阳,那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嘛!”
1980年4月,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事件在广汉向阳镇发生——向阳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用“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取而代之。这一惊世骇俗之举,触动了《宪法》的修改,改变了农村政治体制,进而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新浪潮。向阳,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除了“改革名镇”,向阳的第二张名片便是当地首创的牛杂火锅。林老师告诉我,在嗜爱四川火锅的老食客们心中,向阳牛杂火锅在四川火锅中的“江湖地位”是难以撼动的。牛杂火锅让我联想到了广汉市区内的“包牛肉”餐厅,广汉的牛肉、牛杂为何受追捧?背后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图片
毛肚是牛胃的瓣胃部分
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等营养元素。
摄影/甘霖
向阳镇地处广汉市南部,因地居青白江之阳(南)得名向阳,也与成都接壤。自古以来,成都北出四川的主要道路都要途经向阳镇,川北各地乃至北方诸省的商贾货物,亦莫不经过向阳到成都集散。
长此以往,向阳逐渐成为牲畜交易和屠宰的主要集中地,尤其是川西高原的牦牛、川东地区的黄牛,大都在此地交易、屠宰后再送往省城、转销各地,由此形成了当地两大牛市——江南牛市和向阳牛市。其中,江南牛市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中国西南最大的牛肉交易市场之一。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牛市在向阳的兴盛,也直接促进了牛杂火锅的诞生。过去,牛市屠宰场里的牛肉运走后,怎么处置剩下的牛杂是个头疼事。后来一些颇有眼光的餐饮商家,以“近乎白送”的价格买走牛杂,加入香料煮成火锅,再卖给普通百姓。没想到麻辣鲜香味道厚重的火锅汤料不仅“压”住牛杂的腥膻之味,且香味浓郁、口感丰富,很快便广受欢迎。
图片
广汉向阳镇,工人在炒制火锅底料
火锅底料决定了火锅的美味与否
因此每家店都有自己独到的调料配比和秘方
摄影/甘霖
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当初屠宰场边上“贱卖的牛下水”,早已成为人们喜爱的火锅食材,牛杂火锅也成为四川火锅中的知名品类,许多食客不远百里,专程去向阳品尝美食。
经久不衰的向阳牛杂火锅,自然也有着它独有的特点:一个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向阳牛杂火锅食材的地道与新鲜。
向阳的牛杂火锅号称“开在杀牛场隔壁的火锅店”,其食材近乎现杀现煮;其次是当地火锅锅底经过二十多年的经验累积与不断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整个向阳镇的火锅风味虽然大致相同,但每一家火锅店的锅底仍有着自己的独门秘方。就以我品尝过的这家火锅店来说,它沿袭的是重庆老火锅的锅底,并不用成都流行的青花椒,而是用大红袍花椒、豆豉、豆瓣加辣椒与香料炒制,这种浓香味型能压制住牛杂的膻味。
图片
清油也就是菜籽油,它兼具植物的清香和油的顺滑
摄影/甘霖
而清油锅底的特点是温而不燥,即使煮过半小时后,也不会感觉过苦或者过咸。最令我惊叹的是,在大快朵颐一顿之后,走出火锅店,身上的衣服几乎没留下火锅的味道。早就听说这是火锅爱好者鉴定锅底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我还是第一次亲身经历。
《孙子兵法·兵势篇》中有六个字:“以正合,以奇胜。”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用兵思想。然而当我第一次见到广汉的著名美食——连山回锅肉时,脑海里却不由地蹦出了这六个字。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川菜堪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四川省志川菜志》中,记录了24个味型、上千道名菜。但若是问起哪道菜位居第一把交椅,四川人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回锅肉!”
图片
回锅肉是川菜中首屈一指的美食
摄影/天弓
在川内,几乎所有市区县都有这道菜,也几乎每一家川菜馆都有回锅肉,鲜见不吃回锅肉的人。“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久居外乡的四川人,回川探亲访友,首先想吃的就是一盘回锅肉。正如巴蜀著名美食家石光华所说:“四川的厨师们在猪肉身上下足了功夫,炖、烧、炒、拌、煎、烧、炸、腌、酱,猪肉的吃法超过百种。回锅肉,就是其中经过千锤百炼之后,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经典。”
然而就是这样一道正宗的川菜,却在广汉厨师的手中玩出了“新花样”。1986年,广汉物资交流会上,广汉连山供销社餐厅的代木儿推出“连山回锅肉”这道佳肴,一举轰动广汉饮食行业,广大食客亦大为称誉,连山回锅肉风靡四川。
图片
连山回锅肉早已成为广汉的招牌美食
供图/代梅
以正合”指的是这道连山回锅肉和传统的四川回锅肉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二者都选用的是优质的二刀肉,根据时令主要的配菜是蒜苗或者辣椒,而炒制回锅肉的主料依照传统做法,只使用豆瓣酱、豆豉和姜末三种。
“以奇胜”则指的是连山回锅肉的独特之处,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大”。一片偌大的连山回锅肉,有手掌那么大,筷子般厚,一片的重量可达3两多,且要做到肥而不腻、瘦而不绵、略带辣味、鲜嫩醇香。
图片
连山回锅肉制作技艺被列为德阳市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为连山回锅肉非遗传承人代梅
摄影/天弓
连山回锅肉不仅考验刀工,更考验煮制和炒制的功夫。肉要煮至7分熟,必须要水至滚沸时下肉,这样迅速将肉表面熟化,使肉汁水分包裹不外泄,炒出的回锅肉才能口感最佳。
炒制的功夫就更不用说了,家庭的小锅小灶无法达到其目的,并且容易将肉片炒烂,要保证其受热均匀,当肉片中心的生肉受热时,快速收缩才能形成“灯盏窝状”,看起来肉片外围微微卷曲,极似从前煤油灯的灯碗。这一凹陷处往往藏匿着浓郁的调料和鲜嫩的蒜苗,唇齿舌尖触碰到此处时,美食带来的愉悦感最强。至于炒制回锅肉的豆瓣酱,这就是代木儿回锅肉的不传之秘。
图片
图为广汉的灯盏窝
它与回锅肉的区别就在于没有回锅这一步骤
直接将生肉片炒熟,行话称之为“生爆”
摄影/田道华
连山回锅肉创始人的后辈告诉我们,连山回锅肉之所以做得比正常回锅肉大五、六倍,是源于一个淳朴的想法:过去,由于经济条件不好,总是格外珍惜吃肉的机会。后来经济条件好了,就想把回锅肉做大一点,这样吃起来更过瘾。
林德伟老师告诉我,连山回锅肉也反映出四川美食地理的一个趋势:从成都出发,越往北走,美食的风格就越为粗犷与淳朴。虽然风味不同,但在饮食的体验上,广汉的连山回锅肉和四川广元大肉会上的大肉有着相似之处。
图片
广元锯山垭大肉节煮大肉
摄影/冉玉杰
在古蜀道上的四川剑阁县城北镇,有一个叫锯山垭的地方,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月初一各举行一次“大肉会”,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当地人聚集于此,享受这场盛行了八百余年的盛宴。
在会上,大石板垒成的石桌子上会放一大砣熟透了的肥猪肉,一块大肉重达3斤到6斤左右,座上吃客八人一桌、挽起袖子、手执割肉小刀、大快朵颐、谈笑风生。连山回锅肉与大肉会的背后,或许都蕴含着一个朴素的动机,那就是四川人热情的待客之道。
在广为人知的标签之外,历史中的广汉更为深邃。
除了三星堆,在广汉市中心内,还有一座东汉雒城古城墙遗址。雒城古城墙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隔街相望,恢弘的古城墙、精致的铭文砖、绳纹筒瓦、云纹瓦当,见证着汉代雒城的千年历史兴衰。提起雒城,绕不开的便是广汉的三国文化。
《三国演义》中,有着“凤雏”之称的蜀汉谋士庞统,便是陨落于攻陷这座城池的战争;蜀汉重臣邓芝曾任广汉太守,而广汉金雁桥是《三国演义》著名桥段“孔明设伏擒张任”的重要战场;相传蜀汉后主刘禅曾在广汉连山读书,广汉境内还有张任墓、邓芝墓等三国文化遗迹。
据史书《汉州志》记载,广汉有名胜四十余处。其中,汉州八景更是家喻户晓、远近闻名,包括“西湖夜月”“东岭朝霞”“金雁晴澜”“奎楼文笔”“卜台示印”“泮鲤呈祥”“桂香禅院”“柏拥仙宫”。根据记载,此八景分别位于今房公湖、连山与松林、奎星阁、开元寺、玄妙观等地方,吸引了包括杜甫、李白、苏轼、陆游在内的众多历史名人,来此领略山川景物、酌酒咏诗,极一时之盛。
图片
鸭子河上的撑船人
鸭子河下游有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
而三星堆遗址在其支流马牧河畔
因此鸭子河也被称为古蜀文明的母亲河
摄影/湛军
八景之一的“西湖夜月”位于房湖公园,相传此处是唐代名相房琯贬任汉州刺史时所建。房湖公园内,还有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的广汉文庙,其建筑群结构谨严、巍峨秀丽、工艺精湛,是全国各地文庙中保存较好的一座。
修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川王宫,静静地伫立在广汉市雒城镇武昌路,这是广汉人民为缅怀李冰治水功德,特地修建供奉李冰的。广汉市三水镇,因湔江(鸭子河)、石亭江、绵远河三江汇流而得名,这里也有一座纪念李冰的雕像。
世人皆知李冰治水之地在都江堰,那么为何广汉也有隆重的祭祀李冰风俗?其实在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为了疏通从九顶山倾泻而下的洛水,李冰又率领民众在广汉、什邡一带开凿了洛口堰(即今天的朱李火堰)。洛口堰不仅是李冰治水最后的力作,也是他辛劳成疾后的葬身之地。因此广汉、什邡两地人民有感于李冰的功德,祭祀李冰的风俗延续千年、流传至今。
过去采访四川大学教授蔡尚伟时,他曾说他心中的理想之城,便是有“三气”:文化气、仙侠气和烟火气。
图片
广汉三水镇农家乐特色菜品功夫鲫鱼汤
摄影/甘霖
广汉就是这样的一座理想之城,从青铜神树到人面鸟身雕像,古蜀先民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筑起他们的“飞天”梦想,也由此开启了“蜀国多仙山”的浪漫幻想;而雒城遗址、房湖、文庙、川王宫等文化遗存,则昭显出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那么什么最能够代表广汉的烟火气呢?在我看来,那便是广汉的美食。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说过,人类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然而在中国,用这句话来道破人与美食的关系,显然并不足够准确。人们追求美食的尽善尽美,但却不是臣服于口腹之欲。一个地方的美食,也是当地的文化与风俗、地理与物产,甚至于思想与哲学的表达。
图片
雒城酒香肉
摄影/甘霖
历数广汉美食,就能发现饮食折射出的包容与多元。配菜丰富的人气干锅里,可以加糯香鸭掌,或者Q弹的猪蹄,抑或是包裹着酥脆外壳的排骨;广汉炸炸菜品丰富,将菜品炸熟后,还拌上浓郁香辣的调料;特产缠丝兔,是兔子在四川的又一打开方式,而那些兔头绝不可能浪费,裹上香辣的外衣,就进了本地人的肚子……
丰富的美食背后,是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观态度。历史的烟尘弥漫在这个城市之中,好像在提醒人们:无论过往何等喧嚣,惊叹过后依然得抓紧现在。
或许千年前神秘的三星堆、无数风流人物,亦是不断思考、热爱生活之辈,他们才会不断创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更好,于是建城、治水、烹食、叩问苍天,在广汉这片土地留下许多传奇,成就了广汉这个理想之城。
当我们品味广汉的美食之后,或许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古蜀之国、那个充斥着金戈铁马的三国雒城、那个翻天覆地的激情岁月,似乎距离我们又近了一点。
作者
Article author
图片
陆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特约作者,《天府广记》杂志主笔。目前供职于成都传媒集团。
参考资料:
1:《广汉美食旅游地理》,余嘉,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2:《四川五花八门的回锅肉》,博物乾坤, 2021年11月28日
3:《古蜀之都,大德如阳》,《天府广记》,2022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