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和Web3的最大赢家,或许是微软

下一代互联网,即元宇宙和Web3,虽然还不成气候,但已经被摆上了革命和颠覆者的神坛,尤其是后者。未来谁主沉浮?现有的巨头们何去何从?科技资本论将围绕这个话题做一系列的直播讨论。
第一个的讨论对象是微软,邀请的连麦嘉宾是机遇空间创始投资人向江旭,他曾经担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助理兼技术战略总监,非常了解微软的研发布局,也亲历过一些业务调整和机会的错失。
在他看来,在元宇宙和Web3时代,微软武器库的存储很丰富,虽然曾错失一些机会,也存在一些短板,但仍然处在相当有利的位置
图片
向江旭
以下是经整理的直播内容:
元宇宙的武器库
卢爱芳:微软有哪些跟元宇宙相关的产品和业务?
向江旭:元宇宙和Web3这两个概念最近一两年才开始火爆,微软在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做什么刻意的布局和提前的规划。
微软本身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它的技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非常多。从Windows操作系统到各种应用软件,即所谓提高人们生产率的一些工具;然后到搭载这个操作系统去做各种硬件,电脑、手机甚至车,微软都曾经布局过;还有最近大家知道它花了六七百亿美元收购了动视暴雪,布局游戏,它自己也生产游戏机。
可以说,微软的技术布局很深、很广,当Metaverse 元宇宙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它的武器库中有很多的技术或者产品,拿出来稍作修改,稍作包装,重新做一下架构的调整,就变成了所谓的元宇宙
微软是最早提出企业元宇宙的公司,它把一些面向企业的软件和服务,比如云平台Azure,协作软件Teams,还有沉浸式的沟通协作工具Mesh,加上硬件HoloLens,就形成了所谓的企业元宇宙。
还有,它把Xbox和它的游戏,收购的 Minecraft(我的世界)、动视暴雪等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消费元宇宙解决方案。
可以说,微软在所谓的元宇宙时代,是处于相当有利、游刃有余的地位。
卢爱芳:在元宇宙上,微软已经有这么多的积累,但为什么明确提出要做元宇宙的却不是它,而是Facebook?
向江旭:在科技圈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最开始去宣传某一项技术,或者全面拥抱所谓 all in 某一项技术的公司,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硅谷的科技公司都很喜欢畅想未来,分享一些很超前的引领性的技术,比如波士顿机器人经常展示一些会跳舞的机器人,虽然这种产品离实用还很远,但它们很愿意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用原型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其实微软也是这样,微软也曾经很早提出过很多产品,比如平板电脑,比如Wallet PC ,其实就是手机,比苹果还早。然后还有Car PC,就是现在的车载系统;Home PC ,其实是一个家庭的服务器。微软也曾有过很多超前的概念和产品,但最后却不是引领者。
微软没有最先提出元宇宙这个方向,但它做的好多事情都是围绕着如何让C 端的消费者生活体验更好,以及如何让B 端的工作人员生产效率更高。
人机交互的界面,在 Windows 之前是 DOS 那种命令行的操作系统。后来才有了视窗和用鼠标拖拉拽。后来又有了苹果的触摸屏,人际交互最简单的方式。
AI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和机器可以通过语音、视觉、手势来交互,甚至有了脑机接口,有了读心术,机器能够理解你,跟你交互。把交互怎么样做得更直接、更方便、更沉浸式、更愉悦,微软的研发就一直围绕着这个来展开。
现在有了元宇宙这个概念,物理世界虚拟化,物理的物和人也虚拟化,虚拟的人和物在虚拟空间自然交互,虚拟空间的人物和环境又跟物理空间打通,反作用于物理空间。而其中的核心产品,微软已经有了,只不过需要重新组合,重新构造,给用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让用户体验更好,交互更直接,让员工效率更高,协作更愉快。
比如现在你不需要出差,飞到某个地方去开会,Microsoft Mesh可以把对方的全息图像传到你面前,跟你交流互动。你完全跨越了物理的距离,不在现场,却恍如现场。
还有你的虚拟人可以在你睡觉的时候帮你回邮件、把你的会议邀请放到日历上,它可以24小时不休息帮你打理很多事情。把一些过去的技术用到新的场景,或者把一些沉睡的技术唤醒,微软等美国的科技公司都很擅长做这种事情。
卢爱芳:你刚才描绘的这些场景已经实现了吗?微软的企业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建成的?
向江旭:微软的企业元宇宙,最底层是Azure IoT,有各种传感器植入到工厂机床,或者家里的电器,它可以采集实时数据,全方位感知环境,然后利用Azure Digital Twins生成数字孪生的信息模型。然后利用Azure室内地图定位,用Azure Synapse Analytics做数据处理和分析,用AzureAI和MicrosoftProjectBonsai做机器学习、用Power Platform做商业分析。
最后用HoloLens和Mesh营造三维沉浸式交互体验,用它和远程的同事开会,一起在白板上画图也好,就仿佛他在你眼前一样,要么是他的数字化身,要么是一个跟他本人特别像的一个全息影像到你的面前。
HoloLens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工人戴着它去检修机器,如果他是一个生手,头盔会有提示你应该怎么操作。相当于有一个云端的大脑在帮他思考,帮他做决策,然后帮他去做判断,然后他最后执行这个动作。
甚至于有的公司比HoloLens更进一步,不仅仅是提示你指导你做些操作,甚至于能够帮你做些操作。比如AI可以帮你发现问题,比如发现某一个水管有裂缝,机器人帮你把这个裂缝填上,这就是通过去 IoT 、AI和机器人能做到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企业来说是有刚需和痛点的。
卢爱芳:微软在元宇宙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跟Meta、谷歌、英伟达等公司相比,有什么优势吗?
向江旭:Meta是一个社交媒体公司,本身是Web 2.0 公司,有自己的海量用户,它一定想让它的用户有更沉浸式、身临其境的体验,把这些用户留住,所以它会去布局硬件,它有Oculus VR头盔。Google 也一样,有Google Glass,在入口级的设备上发力。
微软稍微不太一样,因为微软本身在Web 2.0时代,虽然不能说它百分百错失,但它并没有一个 C 端的海量用户的超级应用,Xbox加上它收购的职场社交软件LinkedIn 用户量也很大,但并不像Facebook、微信这种高频的现象级超级应用,这是它的劣势。
但微软在面向企业的技术上布局够广、够深,这是它的优势。
微软的遗憾
卢爱芳:微软收购动视暴雪要打造娱乐社交的元宇宙,你觉得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它要面临哪些挑战?
向江旭:元宇宙那种虚拟沉浸式的体验感,Web 3 游戏化的人生,跟游戏是有相当关联的。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加上它本身就有游戏的终端,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它是希望改变和扭转在Web 2超级应用的欠缺,想在元宇宙培育自己的应用,反超Web 2的那些对手。
微软一路走来,有过好多尝试,很多东西都失败了,但一个云转型成功,就够了。
但微软也的确有明显的短板,它是一个做产品和工具的公司,不擅长做用户运营。另一个短板是硬件的能力也不强,没有苹果那么酷和炫
卢爱芳:的确HoloLens现在还是面向2G 和 2B 市场,比如像美国的军方采购它,它有可能走向消费者吗?AR 目前好像还没有这种应用于消费者端的场景。
向江旭:我只能作为旁观者来猜测,它要缩小到足够的轻便。HoloLens本身是用在封闭的空间或者是安全的空间来戴,你不会能够戴着它到处走。如果要跨场景,我觉得还是蛮遥远的。
卢爱芳:那什么形态的产品更有可能成为未来元宇宙的入口呢?
向江旭:元宇宙一定会有一个现象级的入口设备,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
当时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时候,人们也很有点不相信,这么小一个屏幕,还是物理键盘,交互特不方便,但触摸技术使得手机仿佛变成人体的一个器官,现在已经有500万个APP,使手机成为一个真正的入口级设备。
现在我们看到的VR 头盔、AR 眼镜看起来好像特别笨,特别不方便,能力也有限,但我还是抱有希望,元宇宙时代的多屏幕设备,一两个或者几个组合在一起,有一个质的飞跃,真正形成一个新的入口硬件。
卢爱芳:元宇宙的接入设备也还没操作系统,Facebook曾经想开发操作系统,好像后来又放弃了。微软会有机会吗?
向江旭:未来的入口设备到底采用什么操作系统,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上失败了,但好处是,它现在已经抛弃了一切必须Windows 的理念
当年微软做手机操作系统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必须把Windows移植过去。当时 Windows 部门的老大非常强势,是微软的二号人物,被认为会继任 CEO ,任何跟 Windows 有冲突的创新,或者引入不同的操作系统,都会被毙掉。
随着他的离职,Windows 不再独大。未来元宇宙的入口级设备,微软也不会说一定要用 Windows。只要用的是微软的云,只要上跑的是微软企业级应用,比如微软的Office就行,微软已经很开放了。
卢爱芳:在微软庞大而且全面的布局,少了车和自动驾驶,你怎么看?
向江旭:对,这也是微软的痛,也是我个人的痛。微软在很早的时候,大概2000 年,就有Windows Embedded 和Windows Automotive团队,大概 500 人,当时的两大场景,一个是智能家居,一个是出行。当时叫Car PC ,就是把PC 装在车里。
大概10年前,我在微软中国就带着团队为福特汽车开发车载系统,除了没有做自动驾驶,语音识别、地图、导航全都有,当时我们还在北京的三环上测试这个车载系统,因为中国有很多高架桥,路况特别复杂,只要在北京路测成功,基本上美国那边就没有什么问题。我记得那时还有一个杂志主采访我,标题就是《微软的汽车雄心》。
福特的 CEO 跟当时的微软 CEO 鲍尔默是好朋友,一直合作了很多年,但是随着他们俩的卸任,大概六七年前,微软的车载团队解散了,就在自动驾驶、智能出行起飞的前夜。
微软错失了移动,不仅仅是手机,还有车,它比别人早了十多年,但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倒下了。
卢爱芳:没有车和自动驾驶,对于微软在元宇宙时代的地位会有影响吗?
向江旭:微软CEO萨德拉提出过一个口号:Mobile First ,Cloud First 。虽然移动优先失败了,但车要联网,就要上云,数据还在云端,微软也成功了一半
微软和Web3
卢爱芳:微软一直是企业业务的底层技术提供商,到Web 3,它依旧能保持这个地位吗?
向江旭:Web 3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Web 2 是一个中心化的互联网,用户、数据都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上,而且它们之间互不打通、是割裂的。那Web 3特别是年轻一代,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巨头的垄断。
微软在Web 2 时代做得不太好,它的移动战略并没有成功,虽然它收购了诺基亚,想用手机抢占入口,但失败了。它也没有一个现象级的、高频刚需的超级应用。Web 3假如要颠覆或者革命,颠覆的更多是腾讯或者是Meta这样的公司,
而微软也许可以利用这个浪潮打破它在Web 2.0 时代的劣势。
不管是Web 3还是Web 2,不管什么都需要底层的操作系统,需要编译器,需要运行环境,需要调试工具,需要网络安全,需要数据处理的能力,需要协同交互,需要应用软件,而这些都是微软擅长的工具。
而且微软一直以来很支持开发者,前几年它收购了最大的开源社区GitHub,全心身心地拥抱开源,这跟Web3精神也是相符合的。微软也和软银一起投资了一家基于以太坊的创业公司ConsenSys,是一个以太坊钱包和应用开发工具公司。
Web3如果真要以区块链为核心来重构这个互联网,那这牵扯到海量的工具和系统平台,如果Web3能成功,那未来微软也将是受益者。就像淘金热,那些淘金的人不一定淘到金子,卖水卖工具的人很可能赚得盆满钵满,微软就是卖水卖工具的人。
我个人还对于Web 3 到底成功与否,还不敢像对元宇宙那么乐观,因为Web 3要跨越一些非技术的门槛和障碍。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架构、运作机制、治理逻辑是一种挑战。
区块链涉及到的一切都是基于共识,但是人类天生就特别难以达成共识,做联盟链,那谁都想做盟主,所以现在也就比太坊和比特币两个公链比较流行,其他的各种联盟链都不太成功。完全的去中心化,对整个社会、对人的天性是不是百分百吻合,这是一个挑战人底线的问题。
卢爱芳:元宇宙和Web 3 ,你认为哪个更大?
向江旭:元宇宙是一个用户体验层的东西,它不一定要依赖于底层100%的改变,它可以基于Web2,也可以基于Web3。
Web3如果只是基于区块链,做一些NFT、通证化的经济,然后相互之间可以相通,我觉得它没有元宇宙大。但是它如果要重构互联网,那就非常大了。
卢爱芳:重构互联网是要推翻现有的互联网,重建一个新世界吗?
向江旭:首先重新构建一套东西不容易。然后它要安全稳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把老的用户给迁移过来,这又是一个大的工程。
我个人觉得Web3还是渐进的、点状的突破,然后以点带面。就像你盖一个城,把老城里面的人全部搬过去,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只能是逐步的迁移。
任何做平台、做系统的人都知道,最终取决于应用的丰富度和黏性、刚性。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联这么火,因为它有 500 万款APP能够把你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扛得住,Web 3 也一样,是不是有足够丰富多样、高粘性的Web 3 应用,体验做得比Web 2 要好,让你不得不迁过来,才有可能成功。
至于底层是不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普通用户感觉不是那么明显。如果能让用户的安全性隐私保护好很多,那它就有戏。如果它成本特别高,特别复杂,可能就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