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恒礼:让非遗“符号”融入生活,打造民间文艺新高地丨我这十年

#我这十年#
图片
大家好!我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彭恒礼,很高兴受顶端新闻文化频道之邀入驻顶端。我想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莫过于做自己热爱做的事,我很幸运都能够一直投身于我热爱的民间文艺事业,也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这十年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图片
△彭恒礼参加中国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身份转变迎来新任务,河南民间文艺要建成全国民间文化高地
我最初的身份是一名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及研究工作。担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担任协会主席后,身份的转变让我的角色有了一定变化 。在学校里我只需要考虑如何教好学生,为河南及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如今则要考虑如何为河南省民间文艺事业培养更多杰出的民间文艺家和接班人。
我时常感觉到“痛并快乐着”“累并奋斗着”。历史已经把振兴河南民间文艺的重任交付给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河南民间文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把河南建设成全国民间文化高地而努力奋斗。
回顾过往,河南民间文艺在全国始终名列前茅,但要建成全国民间文化高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前任主席团的领导下,我们在许多传统领域取得了佳绩,保持着优势和领先地位,但想要在民间文艺的所有领域保持居于领先地位,不容易,不简单。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打好基础,单靠几位顶尖的民间艺术家撑门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整体性上提升民协会员的理论素养与整体水平。
图片
△彭恒礼带队考察河南民间文化遗产
今年,我们启动了河南省民协会员网络培训,聘请国内顶级民间艺术家对省民协会员进行专业培训,类似的培训,今后要常态化,每年都要举办。同时,我们启动了“河南省民间文艺未来之星”培养工程,这项工作面向所有在河南学习或长期生活的儿童和青少年,只要你在民间文艺方面有特长,就可以报名参加遴选,今后河南省民协每年都将举行遴选,把对民间文艺感兴趣,在这方面有潜质和天赋的青少年遴选出来,利用寒暑假,通过大师授课、夏令营集训、网络短视频等方式,为河南民间文艺事业储备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民间文艺大师和接班人。
要建成全国民间文化高地,想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必须有人才储备,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如果河南省在未来20年内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民间文艺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能位居于前列,这个时候,我们才敢说“实现了河南省的文化自信建设”。
非遗跨界注重“符号化”,融入现代百姓生活需要“多”+“深”
目前,非遗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的结合点有很多,非遗的“跨界”也越来越常见,比如在旅游民宿中利用剪纸进行屋内装饰,游客在旅行途中也能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这就是一种跨界联动。
现代文化产业的优点很明显,比如它强大的生产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不过它的缺点也不能否认,产品存在着同质化和单一化,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出现了同一化倾向。工业满足了人对数量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对于产品的独特审美和个性化的需求。民间文艺,或曰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在满足民众的个性化、多样化方面提供了可能,因为民间文化是地域性的,“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天然具有多样性。
在非遗与现代工业结合的过程中,非遗的“符号化”很重要。非遗融进现代工业需要从非遗中提取一些文化元素和基因,把这些文化基因作为设计元素,植入进现代工业化产品。做得比较好的一些榜样产品如故宫和河南博物院文创,传统刺绣、剪纸技艺和服饰的结合,都是具有鲜明非遗符号的国潮。非遗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结合,需要我们把传统手工技艺抽象为文化符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图片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与高校合作率先启动数字化建设
我认为要让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可以从由浅入深的层次来理解:
最浅层次的融入就是“看”和“听”。通过互联网平台及线下打造的非遗传习体验馆或博物馆,了解这些非遗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就可以潜移默化的“融入”。再深一个层次的“融入”,就是学习。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非遗的传习过程。第三个层次就非常深入了——从“粉丝”成长为“传承人”,有明确的志向,有坚定的决心,有精湛的技艺,从爱好者转变为传承者。
目前,非遗比较浅层的“融入”已经在大多数百姓中普及了。我们作为研究非遗的专业人员,真正需要关注且着重研究的是“如何实现深层次的融入”,这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才是更有价值、更有挑战性的课题。非遗的传习需要依靠强大的传承链,传承链的强大就是要“相当多”的人去“深层次”地融入其中,这样才不至于让非遗失传。
“上山下乡”+“人工培育”,打造“民间文艺会客厅”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就映衬出了“农村文化生态十分脆弱”的现实问题。多数青年人集体流入城市,乡村成了儿童和老人的留守之地,导致了乡(村)镇一级的基础文化建设环节非常薄弱的现状。
为应对这种挑战,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民间文艺要“上山下乡”。民间文艺家协会应承担起振兴乡村文化、恢复和繁荣乡村艺术的神圣使命,我们的工作重心已经向乡村转移,向基层下沉,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的向往为目标。
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设立以来,河南省民间文艺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获奖率一直名列前茅。骄人的成绩当中也有隐忧,人才队伍存在“断层”,中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是河南民间文艺工作正在面临的挑战。
图片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乡村建立乡村文化振兴基地和河南省民间文艺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民间文艺人才培养也开始向中青年群体倾斜,省民协将出台更多的措施,鼓励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艺术家快速成长。今后,省民协要专门设立针对50岁以下的民间艺术家的奖项,提高中青年艺术家的获奖比例,为“接班人”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过去,我们培养人才遵循的主要是“自然规律”,“长熟”一个,“发展”一个。现在我们要把思路从依靠“自然成长”转变为“人工培育”,提前介入,主动寻找,及时发现优秀的民间文艺幼苗,精心栽培,时时呵护,实现过程管理,引导和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少年人才投身民间文艺事业。
今年下半年,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省民协提出了在社区建立“民间文艺会客厅”的设想,我们要把活动的主场从城市搬到农村,从博物馆搬到社区,搬到老百姓家里,“民间文艺会客厅”必须要设在最接地气儿的地方,必须为基层百姓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为人民服务。目前,“民间文艺会客厅”已经开始在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等地市进行试点。我们的目标是,让民间文艺回到民间,让基层民众在家门口即可拥抱民间文艺,以文艺为媒介,以文艺为桥梁,让人生更幸福,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