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消暑茶

宫中消暑茶

周乾

一、贡茶

茶叶是我国传统饮品之一,在清代宫廷中亦用于消暑。结合故宫博物院现存贡茶文物,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贡茶资料,可知清代贡茶产地共有13个省60余种茶,部分贡茶介绍如下。

其一,六安茶。六安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明始称“六安瓜片”,清为朝廷贡茶。六安茶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清朝六安茶是以两种形式贡入宫廷的。第一种方式是“岁进六安芽茶”,也称“岁贡六安芽茶”,这类贡茶数额大,入贡期限有要求严格;第二种方式是年节贡,每年遇年节,诸如万寿节(皇帝生日)、冬至日、元旦(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由地方巡抚、总督等有身份的官员,将茶进呈宫中。《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记载,道光二年(1822)安徽巡抚端阳贡的清单包括“松萝茶一箱、银针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这些堪称安徽六安州霍山地茶中之冠的茗品。其中,“银针茶”是仅取枝顶一枪,即茶叶尚未展开的细小嫩芽;“雀舌”是取枝顶上二叶之微展者;“梅花片”是择最嫩的三五叶构成梅花头;“松萝茶”虽非正宗产地,是仿安徽休宁加工法而成,依然属上乘茗品。年节贡茶相对岁进六安芽茶品种丰富,但入宫数量与岁贡相比微乎其微。

其二,龙井茶(图1)。龙井位于浙江杭州西部的风篁岭上,又名龙泓、龙湫,龙井是因为泉水而得名。龙井茶是龙井最为有名的特产,龙井茶为清代乾隆朝的贡茶,主要品种为龙井茶、龙井雨前茶和龙井芽茶。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铁源陶瓷研究院主编的《清宫造办处瓷器档案全集》卷十一、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主编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卷五十五都有乾隆时期龙井茶进贡的档案记载,如:“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原任浙江巡抚熊学鹏进龙井雨茶叁拾瓶。十一月初七日漕运总督崔应阶进龙井茶一箱(八十瓶)”;“乾隆三十七年七月初七日漕运总督嘉谟进龙井茶一百瓶”;“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六日漕运总督嘉谟进龙井茶一百瓶”;“乾隆四十年七月初六日潜运总督嘉谈进龙井茶一百瓶”;“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十七日漕运总督阿思哈进龙井茶一百瓶”;“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七日鄂宝进龙井茶一百瓶”;“乾隆四十九年三月十六日富勒浑进龙井芽茶五箱。三月十八日云南布政使费淳进龙井芽茶一百瓶”;“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漕运总督毓奇跪进龙井茶一百瓶”;“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初二日漕运总督管干珍进龙井芽茶一百瓶”;“乾隆六十年四月十七日浙江巡抚吉庆进贡……天竺芽茶二十瓶……龙井芽茶五十瓶”;“乾隆六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漕运总督管干珍进贡龙井芽茶五十瓶”等。

图1 故宫藏龙井茶

其三,普洱茶(图2)。普洱茶产于云南普洱,其历史久远,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著述中对普洱古茶树有记载。然而,普洱茶真正为北方人所了解、尤其是成为皇宫贡茶,则要归功于清朝的云南总督鄂尔泰。清朝雍正七年(1729),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普洱茶青,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普洱茶成为了贡茶行列中的一员。同时普洱茶在一夜之间,就成了贡茶中的新宠。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载:“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岁人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吴大勋《滇南闻见录》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作为贡茶的普洱茶,都是采用幼嫩芽茶的女儿茶制成。“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张泓《滇南新语》)。与各地贡茶比较,大叶种的云南普洱茶,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帝王家青睐,视为罕见名茶。清政府为了能使朝廷享受到上等的普洱贡茶,在普洱建办贡茶厂,将六大茶山晒青毛茶运普洱加工成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装茶膏等八种,称为八色贡茶[7]。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故宫博物院主编的《清宫内务府奏销档》多处载有乾隆时期普洱茶进贡朝廷的史料,如“乾隆九年云南督抚按例贡进的上等吕茶中有普洱小茶四百团,普洱女儿茶、蕊茶各一千团,普洱芽茶、蕊茶各一百瓶,普洱茶膏一百匣”,“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云贵总督富纲差干总陈腾龙进……普洱大茶二十圆,普洱中茶二十圆,普洱女茶五百圆,普洱蕊茶五百圆,普洱蕊茶五十瓶”,“乾隆五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护云南巡抚费淳差把总何昆进贡:普洱大茶五十圆,普洱中茶五十圆,普洱小茶一百圆,普洱女茶五百圆,普洱珠茶五百圆,普洱芽茶五十瓶,普洱蕊茶五十瓶,普洱茶膏五十匣”等。

图2 故宫藏清宫普洱茶团

其四,紫阳茶。紫阳茶产于陕西南部的安康市,茶外形如梭似毫,汤香茶靓,清香四溢。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的关于紫阳茶确属贡茶的历史档案,是一份清朝光绪三年(1877)正月二十六日,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县衙两位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信票”(指令文书)。该信票的主要内容是:“为贡茶事,案奉各宪檄谒查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等因奉此,合行催办,为此仰役前往,协同该处乡地,照依后开各数目传喻各茶户,遵照上例,作速采办细嫩上好茶叶,务于二月内照数送,当堂领价,以凭申解。该役等不得籍端索延,致干重处不贷,毋违,速速须票。计开权河春分茶十斤,白茶(带茸毛的芽茶)十四斤;盘厢河春分茶十四斤,白茶二十斤;毛坝关春分茶二十斤,白茶二十五斤;麻柳坝春分茶二十斤,白茶二十五斤”。上述档案内容说明:当年紫阳县知县严令催办“贡茶”在紫阳已不是第一次了,而是根据“上届贡茶数目”援例执行的,所选“贡茶”在当年的紫阳县境内已早有明确的地域界定,对“贡茶”的质量数量有特别要求,收购上贡的方式为“照数送案”、“当堂领价”,由县衙给茶户支付茶价。

其五,武夷茶(图3)。《武夷山志》记载有:“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产,惟武夷为最。他产性寒,此独温也”。“《福建省崇安县新志》记载有:(建宁府)七县皆出(茶),而龙凤、武夷二山所出(茶)尤佳”。关于武夷的茶叶,民国《崇安县志》卷十九之《物产•茶》有:武夷茶共分为两大类,一为红茶,一为青茶,均非本山所产。本山所产为岩茶,岩茶雕鵰,青茶之一种,然与普通青茶有别。其分类为奇种、名种、小种。至于乌龙水仙,虽亦出于本山,然近代始由建瓯移植,非原种也。这说明原产武夷的加工茶叶,本来仅有青茶中的岩茶,到了后来,又有很多其他地方的茶引入此地。民国《崇安县志》卷六之《歌谣》(三)这么写到:正月采茶是新年,二月采茶茶叶青,三月采茶茶发芽,四月采茶茶叶黄,五月采茶茶叶浓,六月采茶茶叶绿,七月采茶笑嘻嘻,八月采茶风凉,九月采茶是重阳,十月采茶是立冬,十一月采茶雨淋淋,十二月采茶雪飘飘。以上可知,由于当地气候比较温暖,与茶树相关的农业生产一年四季都在进行,其中最为繁忙的工作,莫过于采摘茶叶。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之《品茶》有:余侨寓浦城,艰于得酒而易于得茶。盖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城产亦未尝不佳,而武焙法,实甲天下。浦茶之佳者,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焙,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沿至近日,则武夷之茶不胫而走四方。且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外夷。……武夷九曲之末为星村,鬻茶者骈集交易于此。多有贩他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即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辩也。以上说明,在浦城县,比起酒来,茶叶更容易入手。浦城产的茶叶质量不错,但就制茶技术来说,还是崇安县最好。因此,蒲城县生产的茶叶往往被运往崇安县加工后再被卖到其他地方。武夷山市九曲溪附近适合茶树生长,生产茶叶的茶农有数百家,而他们生产的茶叶则经过水陆道路被输送至各地。

图3故宫藏武夷茶

二、代茶饮

所谓代茶饮,即中药与茶叶混合,或者用中药代茶,经煎泡后,像茶一样饮用。代茶饮具有饮服方便、易于调理、轻灵精巧,药效充分、养生保健等功能。炎热的暑期,清代宫廷内有较为丰富的代茶饮配方,主要可包括清气祛暑类、益气祛暑类、利湿祛暑类(陈可冀:《清宫医案集成》(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521-1523页)。

清气祛暑类代茶饮配方为:六一散三钱、鲜荷叶一张、白茅根三钱、竹叶三钱、灯心一圈。此方为光绪某年七月初九,为皇上所拟代茶饮方,为清气祛暑代茶饮。此方具有清气祛暑,利湿泄热功效。分析认为:六一散可清解暑热,荷叶可清气解暑,白茅根可清热利尿,竹叶可清心除烦,灯心可利尿通淋。明人王伦撰《明医杂著》卷三载:“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益气祛暑类代茶饮可包括两种配方。

配方1为: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竹茹一钱、益元散三钱。此方为益气祛暑养阴代茶饮。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十一日琳贵妃脉案:“琳贵妃脉息和缓,诸症俱好,惟饮滞稍有未净,今用调中化滞汤午服一贴,继用生津代茶饮,缓缓调服”。此方具有益气祛暑,养阴生津之功效。分析认为:沙参、麦冬可益气生津,竹茹可清热除烦,益元散可清热利湿、镇心安神。

配方2为:金银花三钱、白扁豆四钱、竹叶卷心二钱、莲子心一钱、鲜藕五片,水煎代茶。此方为益气祛暑清热代茶饮。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十六日慈禧脉案:“六月十六日,姚宝生请得老佛爷脉息右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滑而近数,肝胃有火,湿热未清。今用清热化湿之法调理。”此方具有益气祛暑,清热利湿之功效。分析认为:金银花可清热解毒、辛凉散热,白扁豆可健脾益气、淡渗利湿,竹叶、莲子心可清心除烦,鲜藕可生津止渴。

利湿祛暑类代茶饮亦包括两种配方。

配方1为:天花粉三钱、寸冬二钱、石斛二钱、连翘二钱、生石膏四钱、知母二钱、鲜竹叶二十片、泽泻二钱、寒水石三钱、甘草三分。此方淡渗利湿祛暑代茶饮。光绪某年六月十一日代茶饮即为此方。此方具有利湿祛暑,清热育阴之功效。分析认为:天花粉、寸冬、知母、石斛可育阴生津,寒水石、竹叶、泽泻可淡渗利湿,连翘可清热解毒,生石膏可清热除烦,甘草可调和诸药、以防寒凉。

配方2为:苏梗叶一钱、腹皮一钱五分、猪苓一钱、泽泻一钱五分、赤茯苓二钱、桔梗一钱五分、苍术八分(炒焦)、制厚朴二钱、陈皮一钱五分、六一散二钱、灯心三十寸、薏苡仁四两。此方为胃苓代茶饮。嘉庆二十一年(1816)六月五阿哥之脉案:“十九日赵璧请得五阿哥脉息浮数,原系暑湿停滞之症,以致腹胀便泻,身体微热,今用胃苓代茶饮调理”。此方具有利湿祛暑,健脾止泻之功效。分析认为:苏梗叶可散寒除湿,腹皮可行气利水,桔梗可宣肺祛痰,六一散、灯心可利湿祛暑,薏苡仁可健脾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