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一下范仲淹的“荒政三策”。︱刘德科

文︱刘德科
有一个问题一直不解:范仲淹在杭州的存在感为什么那么低?说起杭州,大家立即就能想到白居易与苏东坡,反而不容易想起范仲淹。
范仲淹也做过杭州太守。论文名,谁人不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论武功,他带兵打过仗,带出了狄青等一堆武将,毛主席都称赞他「文武双全」;论官职,他做过宰相,连康熙都说他是「济时良相」。苏东坡名动汴京时,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能见着范仲淹,因为当时范仲淹已经去世。这样一位大人物,为什么没有给杭州留下太多的记忆?
不是没有。范仲淹留给杭州的,是相对难懂的经济学常识。他到任杭州时,恰好碰上江浙大饥荒。范仲淹没有沿用开仓赈粮的常规方法,而是实施了不为常人理解的「荒政三策」——
●大兴土木:既进行了城市建设,又解决了大量饥民失业流离之苦。这一点,我们现代人还算容易理解,就是「以工代赈」。
●纵民竞渡:放纵有钱人在西湖上竞渡玩乐,范仲淹本人更是带头在西湖上宴饮作乐,从春天一直玩到夏天。这一点,我们现代人也能勉强理解,毕竟这一切是为了大兴旅游业,以增加就业。
●提高谷价:每当饥荒时,粮商就喜欢囤积居奇、哄抬谷价,范仲淹不仅没去打击那些「奸商」,反而官宣提高谷价。这一点,即便是我们现代人也很难理解,都大饥荒了,你还提高谷价,范仲淹你的良心给谁吃了啊。但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先是四方商贾争相进米,解决了棘手的粮食运输问题,然后粮价就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慢慢地回落,最终大家都有饭吃了。
当时,也有人在朝中弹劾范仲淹,但范仲淹挺过去了。最终,杭州成了那一场江浙大饥荒受灾最小的城市。
我们都知道范仲淹是大文学家,或许也听说过他戍边西北、抗击西夏的军功,但通常我们不太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已经实施过一次改革,就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年轻时还专门去请教过范仲淹,称赞他是「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很讨厌王安石的司马光、欧阳修等北宋名臣,也都是范仲淹的拥趸。
这样一位大人物,用「荒政三策」让杭州度过了经济危机。为什么叫「荒政三策」?「荒政」就是荒废政事的意思,那些弹劾范仲淹的人说这是「荒政」,这是没有良心。
经济学的很多逻辑与原理往往如此,它未必能符合众人的第一直觉,它很容易被斥责为没有良心。
前两天,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反对用行政命令方式实施现房销售,遭到很多人的不解。确实,从情绪上说,这时候应该明文支持现房销售,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情绪需求。但是,迎合情绪是容易,甚至不负责任地收割情绪流量也没那么难,难的是把复杂的逻辑给说清楚。现在,房地产困境仍未有转机的苗头,很多人都在开很多药方,但最难的是:如何在盘根错节的房地产困境中,找出一套最终最有益于公众的方法。
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回味一下范仲淹的「荒政三策」。
图片
你也可以翻一下
我们前阵子写的那些文章
2022年7月21日
2022月5月13日
图片
编辑︱卢丹婷 后期︱沈奕飞
视频编导︱费嘉 摄像指导︱王德正
策划︱王冬莺 主编︱何玲 流程︱周慧慧
总编辑︱刘德科 书法艺术︱陈志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