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坤运动”的一致对外,“粉”“黑”之争的颠扑不破

「日常的粉丝极化随着网络焦点的变换暂时消退,却很少被理性或合意的出现终结,“粉”“黑”之争的粉丝行为渐渐转向了日常化。」
>>>
7月21日,一张时代少年团粉丝群的聊天记录截图流出。
“我的另一个伪装成ikun的号嘲讽了周杰伦,居然火了,好多流量。”
“哈哈哈看着那些ikun跟周杰伦的小迷妹卑微解释。”
图中的个别粉丝坦言,只需要换个头像,便能从时代少年团粉丝变成蔡徐坤粉丝,披着ikun之“皮”给周董打差评。
类似的“批皮黑“早已有之。它们毫无负担地混迹于圈内,引战话题、制造争议,妄图为正主取得话题、流量,最终获得资本的青睐。但这一次,个别粉丝的“批皮黑”行为好似踢到了铁板,被反向识破之后,黑蔡徐坤黑出感情的“爱鲲”们和ikun统一战线,在“路人黑”的支援下,“护坤运动”以调侃玩梗的形式开展,蔡徐坤新歌打投立增80万投票。
图片
(网传群内截图)
图片
(网友评论)
曾经的“路人黑”高举正义之旗,打击“碟中谍”的“批皮黑”。然而,在这场“批皮黑”和“路人黑”的大战中,路人之名下的黑粉们看似重新定义了粉丝行为,但也终究难以逃离“粉”“黑”之争的怪圈。饭圈身份的转变与融合,开始弥散着一种日常化氛围。
1
”路人黑“反黑,”粉”“黑“之争的日常化
在利益和资源的推动下,粉丝行为逐渐走出“小圈”、迈向“大圈”,日渐频发的互相攻击和内部冲突,时常影响到路人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种亚文化,粉丝群体常被网友们视为盲目且非理性的存在,饭圈的“污名”变成标签。低龄化、偶像失格等现象下,由于观点、利益、身份等分歧,“粉”“黑”之争经久不衰,“路人黑”和“黑粉”由此诞生。
图片
(一些偶像视频下的评论)
黑粉往往比“路人黑”更加严格和不遗余力。“路人黑”更多是因喜好厌恶而玩梗,黑粉则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某偶像的“反迷”,也是其他偶像的“迷”;或者是原本沉迷于某位偶像明星,“因爱生恨”而“脱粉回踩”。粉籍下的严密组织性被挪移到贬低和攻击上,黑粉比“路人黑”更具攻击力。
时代少年团仿佛是上一个时代的TFBOYS,因为网络放大了个别低龄化粉丝行为,在自证和辩驳下路人缘渐渐降低。长久的负面情绪下,一张”批皮黑“的截图点燃矛盾,“护坤运动”就此开展。
图片
(反黑贴)
这次,时代少年团的某位粉丝以ikun之名给周杰伦恶评,黑料的记忆被触达和激活,路人被定位在一些粉丝的非理智活动中,开启了反黑。“以黑反黑”看似是对粉丝不满的情绪宣泄,但这种“打不过就加入”的非传统粉丝行为,又一次证明了粉丝饭圈的“污名化”。
曾经,黑蔡徐坤成为一种潮流,蔡徐坤在这过程中不再具体,而是演变成一种可以被调侃的文化符号。路人在黑蔡徐坤的共同理解和经历中,发展出一套被熟悉运用的特有话术和语法规则。与其他粉丝的battle中,酸话也成为典型的攻击话术。这套话术藏匿于字面之下的真正涵义成为灰色区域,不仅带有隐晦反讽之意,攻击性也更甚于空洞的谩骂。
内部的瓦解胜过外部的攻击,“酸鸡”“小黑宝”名号下集结的路人们,似乎握有和时代少年团粉丝冲突合法性的依据,催生出“路人鄙视饭圈”的假想链条。
然而,日常的粉丝极化随着网络焦点的变换暂时消退,却很少被理性或合意的出现终结。自认“黑子”身份的行为体现了路人和饭圈的巨大分歧,从TFBOYS、蔡徐坤,到如今的时代少年团,“黑子”的路人盘越来越大,“粉籍”逐渐大于“人籍”,“粉”“黑”之争的网络行为渐渐转向了日常化。
2
同样是黑,”路人黑“何以反对”批皮黑“?
不论是圈内圈外,“批皮黑”的行为好似都被钉在非理性的十字架上,“护坤运动”因”批皮黑“而起。
作为黑粉的一种,“批皮黑”在粉籍驱使下冒用别家粉籍,发表非理性言论招致路人对正主的恶意。他们的恨意可能建立在对自己偶像的极端爱意上,强烈的偶像崇拜之感延伸出去就变成了负面的恨,隐匿在网络面具之下酿出“以爱之名”的恶果。
与“批皮黑”不同,“路人黑"的本质是反对“迷”,对偶像或粉丝特定形象的厌恶并认为其是无意义、愚蠢、缺乏道德和美学价值的。这其中一部分人是抱着“作对恶搞”或“看笑话”的想法加入,他们在取笑粉丝和偶像时获得愉悦感和自我满足。
曾经的"路人黑"对蔡徐坤所谓的“黑料”其实是一知半解的,影像或文本的片段构成了他们反对蔡徐坤的理由和立场,这种群嘲有的出于对偶像团体形象的驳斥,有的出于不同圈层文化的干涉和冒犯。
图片
(恶意动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鸡你太美”等文本的力量逐渐消散,蔡徐坤本人的形象拨开梗的“迷雾”,更加立体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路人黑从纯粹的厌恶造梗,发展成“笑梗不笑人”“黑出了感情”的共识。
或许,恨不是爱的反面,遗忘才是,“黑”和“粉”本质上都是因为对方的某些特征引起内心阈值的反应。某些角度而言,“黑”和“粉”的感情一样真实,大众对idol蔡徐坤也渐渐了解
但集体记忆不会消散,梗的传播力量依旧保存。“护坤运动”中真的全是爱鲲吗?或许也不一定,他们只是寻找一个共同的口号,通过角色扮演累积对抗”批皮黑“现象的力量。“路人黑”的师出有名,和蔡徐坤时代抨击偶像男团审美不同,这次反对的是低龄化粉丝的盲目追捧,鄙视的是粉丝机制下的极端行为和经久不息的战争。
图片
(《热烈》制片人怼黑粉)
“当成为一个明星的粉丝时,好似就不再拥有可以正常评论其他明星的权利”,饭圈内的群体冲突外延到路人盘,”路人黑“群嘲的背后,或许不止是对粉丝行为的拨乱反正,还隐含着市场内部和行业价值观的渗透和复杂影响。
3
”粉“”黑“相争,流量得利
“夸奖的话三思而后行,诋毁的话脱口而出”,无论是”路人黑“还是”批皮黑“,都逃不开爱与仇恨的对立。粉丝群体既可能因为共同的兴趣集结,也不可避免地会因此产生矛盾与争吵。观点的冲突天天上演,“粉”“黑”相争的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
”路人黑“对抗”批皮黑“,不仅仅是“粉”“黑”对抗的新形式,还关照了网友们正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来塑造理性。这种粉丝和非粉丝脸谱特征的模糊反倒使饭圈“观点的蓄水池”丰富起来,促进理性的解决方案的形成。“日常化”的“粉黑”之争反而代表了一种相对克制和理性,避免了极端和疯狂的群体行为。
网友以自组织的形式对抗着粉丝的非理性行为,“路人黑”的皮囊之下,不仅是对“批皮黑”的批评,本质上也是对饭圈操作逻辑的驳斥。
粉丝文化撬动的巨大流量经济或许才是一切的根源,争议性话题不仅能维持偶像超高流量,还能提纯固化“唯粉”与“死忠粉”。饭圈文化因此裹挟着利益驱使的谩骂互撕、网络暴力、刷量控评,极化色彩催生出职业黑粉、水军等竞争性质的黑子。
图片
(网传职黑对话)
困在流量漩涡里的粉丝们,在“打倒对手”的商业逻辑中,渐渐迷失自我。“护坤运动”中”路人黑“的集结,或许也是在对抗这种内化的、隐匿的“流量得利”逻辑。
饭圈首先不应该是一个负面的词汇,而应是一个简单的中性词。但”恶“总能最先被看见,就像滚雪球一样,外层的”黑“越来越多。不论是”路人黑“还是”批皮黑“,其实都不能借着爱的名义在网络世界里喊打喊杀。
“追星其实不是在追星,而是在追你自己,你是在为你自己的生活、人设、状态设计一个理想的状态”。相比于绝对成功的汲汲渴求,越无杂质的奔赴,越是动人。
数字加工的流水线后,始终保留着最初透着偶像的光看到的世界。一切其实都没那么复杂,爱别人的需求也很纯粹。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