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澜沧纵谷中循迹滇金丝猴故乡

当我们收拾东西走下苗尾管护站的台阶,坐在四驱越野车上驶离保护区最雄伟的山脉时,天降小雨。我和同行的前辈葡萄缩在后排,司机师傅和护林员用白族话交谈着,他们不时换过汉语,转过头来向我们发出对凶险的深山雨季的感慨。最后一台红外相机在几个小时前刚被绑牢,我们便折头赶在箐沟涨水、无路可走前冲出了深谷,此时全身被暴雨浇透过的衣物都还未干。
车外的阴云太过厚重,山和路只剩下扑面而来的灰色。在听不懂的白语和大嘴乌鸦邈远的叫声里,我陷入如释重负的困乏,仿佛大脑正如水分一样,被车内温暖的空气和体温蒸干,化出了一种渺茫的悲伤。此去离开我所见过最壮美、最秀逸的山后,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有机会再来。而正与我“命运”相反的数十台红外相机,就这样和难以一睹的滇金丝猴一道,守在了澜沧江上三千米处弥漫的白云里。
图片
拍猴子的相机自然不能绑太低
01险语惊山魑
我是作为山水的实习生来到云龙的。云龙天池片区栖息着全世界分布最南端、个体数量最少的滇金丝猴种群,山上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走遍了监测的重点区域,调动起所有感官期待着这些顶着冠毛的灰黑色身影,或者猴粪痕迹的出现。摇晃在车里下山时,我怅然若失地发现脸上的疤消失了,这道刚进山就留下的结痂颇像是云龙之行的另一个句号。
那是来到保护区的第二天,我们还走在宝丰管护站所辖片区的山里,森林防火期在三天前刚好结束,四下都是雨季将来的征兆。厚厚的松针变得膨软而湿润,拂衣而过总能带走三五只让我尖叫不已的山蚂蝗。在第二次对鞋裤上的山蚂蝗进行检视后,一颗明亮的大白花杜鹃跃然眼前,被劲风吹下的花朵新鲜非常,我忙捡了些完好的别在了领口,然后跟着护林员三哥和阿仓哥向着阔叶树更多的高处走去。
图片
合照于宝丰
雨大雾重,侧身沿陡坡穿行数百步,林子密起来。竹丛和竹笋丛生的坡底,隐约能听到猕猴大呼小叫。路实在太难走了,殿后的周哥一边拿着柴刀劈出更安全些的路,一边招呼我过去,千叮万嘱地让我小心别踩到竹子。山到险处,红外相机的放置点只差咫尺之遥,我手脚并用地想蹿上前,却终于在五十度的陡坡上不受控制地滚了下去——亏我平常自诩灵活,这回还是靠脸撞到了树上才刹住的车,眼角多了道伤不说,那几朵杜鹃也摔得没了影。于是赶忙安置好红外相机的护林员们顺着坡向下开路,准备在雨势加大前到缓路上去。我撞得头昏脑胀,此时正低着头跟着他们的脚印向前走。
图片
在密林中开路的阿仓哥与三哥
刚走出五十米不到,三哥突然停住,压低声音叫我们上前去看,他把掩在泥上的树叶扒开,那里赫然是一个黑熊的脚印。我瞪大眼睛听着护林员们议论这个脚印还新鲜,熊应该离我们不远。
图片
熊爪印
再侧向顺着坡往下,一地都是残笋和笋皮的狼藉,这是先前猕猴开饭留下的痕迹,短短一阵,这群始作俑者却已不见踪影。路变得平缓,林子却还是极密,我试图从叶子和腐殖质上找到更多兽掌的痕迹,奈何队伍的脚步加快了很多,我也不敢再怠慢。终于阿仓哥指向了一处乱枝伏倒的树丛,那正是一处黑熊的窝,甚至用他的话来讲是“还热乎着”。越过一个箐后,在“飘着黑熊气味”的水塘上,被攀爬并压弯后的断枝悬吊着。
图片
黑熊的窝
黑熊的痕迹在保护区不算罕见。我们后来在苗尾地界也见到了树上的熊窝和华山松上凌乱的熊爪印。只是初进山这跌宕的一遭,已经够我在火塘前说个不停了。
02窗白炉火暖
宝丰站负责后勤的是护林员天哥的爱人,我们称她天嫂。天嫂浓眉大眼,做起事来相当利落。早晨总能看见她在剪茼蒿,几块地里的菜料理得也茁壮。那天我刚在火前坐下,说着间接遭遇黑熊的故事时,就看到她端上了满满一盆火腿炖白花。说来白花就是大白花杜鹃,只不过上了餐桌后名字变简短了。我想到那几朵不知被摔在了山坡上哪个角落的花儿,只能怀着极度惋惜之情舀了满满一勺。
图片
沾满雨水的大白花杜鹃
其间听着护林员们聊起山里的所见所闻,我盯着碗心想:分类学这方面自己真是输在起跑线上。在我还忙着掏出手机识别鸟叫和花草的时候,他们立马就能给出一个精确到科属的答案。用各种各样的“这是什么”叨扰了大家两天,我总算记住了叫着“#G #G #D E”音调的、吹口哨般四声一组的鸟叫是黑头奇鹛,叫得像海鸥的是大拟啄木鸟,而两声一组的口哨声是锈脸钩嘴鹛。放红外时天哥和三哥的经验丰富程度也叫我愧不能言,看着他们熟练地寻找合适的位置、把相机周遭安置得适合动物常来常往,我除了边看边学也没什么多的能做。天嫂的手艺真好啊,我吃得太认真,以至于挑了一块肉喂给狗的时候才发现膝头正扭动着一只天大的山蚂蝗。
苗尾站不生火,可不影响那是个特别好的地方。此站位置颇高,清晨六点打开门时,云就蒙在手边。山路也格外崎岖,以至于第一次去时,我下了车感觉口中全是晕车后胃酸的味道。可山景是摄人心魄的,那天我抬头望着阴云下层叠的小五宝山,全没想到自己未来会有机会在那住上几天。后勤的杨大厨也是护林员,他说自己身体不太好就不上山了,烹饪这种事情反倒叫人特别有成就感——我想也是吧!有他那样的厨艺,想得不到成就感才是难的。
图片
从苗尾进山的必经之路之一,险峭而壮美
这里四面都是白墙,其中一面旁边恰巧有盏彻夜长明的大灯,配合墙一起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灯诱帐。就在住到苗尾的第一个清晨,墙上就出现了一只俊雅靓丽的月目珠天蚕蛾。天蚕蛾科的成虫大都没有口器,不食烟火地飞舞一周左右后便死去了。将它取下来时它温顺地抱住我的手指,鳞光流转的翅膀开合着,兔耳般的羽状触角柔和地垂下。小巧的直脉青尺蛾和数不尽的鳃金龟会在晚上撞进屋来,运气好的一天还捡到了一只黄鞘深山锹甲。这些身价数十百元的奇珍异虫们就这样停在我身上,又自由自在地飞走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月目珠天蚕蛾、小尺蛾、直脉青尺蛾、黄鞘深山锹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