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Bulletin|石炭纪:中亚造山带南缘发生最后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

为了查明中亚造山带晚期侧向增生的构造机制和时限,长安大学周海(第一作者)和香港大学、西北大学赵国春教授(通讯作者)等人通过对典型弧增生区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进行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查明弧岩浆迁移是由洋盆的板片后撤造成,并认为其主要发生在弧后洋盆,构成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该研究以“Carboniferous slab-retreating subduction of backarc oceans: the final large-scale lateral accretion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为题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2022年第13期上。
中亚造山带内发育巨量的显生宙增生物质,而其中侧向增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大量的研究表明,石炭纪是中亚造山带晚期演化的关键时期:石炭纪之前主要发育与俯冲作用相关的侧向增生作用,而在石炭纪之后可能存在一定的垂向增生。南蒙古拼合体系是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典型的增生造山区,在泥盆-石炭纪主要发育具有亏损(Hf和Nd)同位素特征的弧增生岩浆作用,这和塔里木-华北拼合体系同时代亦存在显著改造作用的特征明显不同,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晚期侧向增生作用的理想窗口。
通过对南蒙古东部的石炭纪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地层展开精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查明其主体代表了喷发在大陆边缘之上的火山活动,极亏损的(Hf和Nd)同位素表明了显著的地壳增生。结合向南逐渐年轻的岩浆迁移特征(图1(a))以及前人大地电磁数据揭示的较高角度的洋壳俯冲,表明其应为古亚洲洋次级洋盆的俯冲板片的后撤形成的产物(图1(b))。
图片
图1 南蒙古地区石炭纪火山弧年龄分布及岩浆迁移构造模式图
而同时期类似的侧向增生,在蒙古北部、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弧体系中均有发育。因此,中亚造山带南缘在石炭纪经历了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图2(a)和(b))。
图片
图2 中亚造山带泥盆-石炭纪弧后盆地后撤增生构造模式及分布范围. 图中的英文缩写具体含义详见原文; 具有黄色边缘的D-C俯冲增生杂岩为推测的弧后盆地后撤增生区
由于古亚洲洋的洋盆在石炭纪之后显著地缩短并伴随着次级洋盆的闭合,该研究提出:尽管主洋盆的俯冲可能持续到了三叠纪,但类似的大规模侧向增生在石炭纪之后已经停止。
了解详情请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