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7月25日–7月31日)

一、本周要点、
徐高(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中国房地产业的困境和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需求面“内冷外热”态势相当明显,内需偏弱的主要源头是房地产行业。地产行业最让人担心的还不是各项核心指标增速处在十几年的低位,而是行业当前所处的极不正常的恶性循环状态。最近一年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并未传导至地产。究其原因,是如“三条红线”这样对于地产过于严厉的融资紧缩政策触发了行业的下行,并将行业推入了恶性循环中。地产行业仅凭自身力量,很难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而政策之所以一味紧缩,主要是缘于一些长期存在的有关地产行业的认识误区。认识误区之一是以为我国已经在城市中修够了住房。无论是看量,还是看质,我国城市的住房供给都是不足的。认识误区之二是以为炒房是房价上涨的主因。从数据上看,我国土地和房产的供给不足是房价上涨的更重要原因。正因为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不足,所以调控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房价上涨的长期趋势。认识误区之三是以为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不可持续。如果把基建和地产结合起来看,则能发现它们是我国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商业模式,是我国成为“基建狂魔”、经济快速增长的法宝。基建投资的回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投资项目创造的外部性,难以转化成为项目本身的收益。解决地产行业困境的对策:第一、需要放松对地产行业的融资管控。第二、成立地产业短期纾困基金来消除地产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帮助行业回归常态。第三、在短期救急之外,还应在更长期推进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构建更有价格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来更好实现“房住不炒”之目标。
盛松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转折点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为什么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这和两项重要的政策有关,一个是“三道红线”,一个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本轮疫情对于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冲击就在于复苏态势可能因此而受阻。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二是房地产销售受到严重冲击;三是行业预期进一步恶化。当前房地产业风险的突出表现是债务危机和疫情风险相叠加。我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防风险,这是第一位的,要防止房企之间及房企对上下游企业的风险传染和房地产对金融的风险传染。二是满足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保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三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以防拖累经济。首先,我认为继续从需求端边际放松房地产调控是现实的举措,各地要灵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国统一政策的平衡,在缓解疫情影响的同时巩固已经取得的调控成果。其次,在当前房企风险突出的情况下,我建议在不改变房企去杠杆政策目标下,适当延长去杠杆的周期,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管理可适当放缓。另外,我还建议支持房地产项目收购。最后,我认为还应加强预售资金的科学合理监管,既要防止资金挪用,又要避免预售资金过度冻结。
二、经济前瞻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已从底部回升,但不可低估房地产市场风险
目前中国经济已从底部回升,但全年实现经济增长5.5%目标的难度较大。为提升经济活力和信贷需求,建议可考虑提高赤字率或发行特别国债,降息也仍是选择,并强烈建议发放现金或消费券以刺激消费。楼市的情况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的企稳或同比增速转正或要等到今年四季度甚至明年一季度,接下来,急需出台针对民营开发商融资困难的相关政策。值得注意的一个中长期趋势是,未来十年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大概率会下降,因此,要加快保障房和租赁房市场建设,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的这一结构性调整对于未来经济产生的影响。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政治局会议前瞻:棋至中盘再出发
我们认为,会议一方面会对经济复苏势头会充分肯定,肯定二季度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对于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会充分估计。从全局看,应该不至于明确放弃5.5%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确保下半年物价稳定和完成就业目标。货币政策方面,或许仍可能有一次降准空间。财政政策方面,市场传闻的将明年的1.5万亿元地方专项债提前至今年发,有很大概率落地。至于新的大力度的刺激措施?空间可能不是很大。比如货币政策方面,长端LPR利率进一步大幅下调,推升M2和社会融资总额增速等方面,难度比较大。根据我们之前的测算,基础情景下,最快在7月份,CPI同比增速或将超过3%,下半年高点在3%-4%之间,会较当前有一个上升,但与美欧等经济体相比,压力要小得多。此外,国家在增加能源供应和能繁母猪供应方面,或将下大力气。核心的,是以增加供应弹性的思路,来缓解通胀;而非向西方国家那样,以经济衰退和压制需求的方式来打压通胀。过去一年多来,房地产行业困难的根源,在于民营地产商普遍陷入流动性困境,信心普遍不足。因此,房地产行业走出困境成本最低、也最有有效的方式,是尽快改善民营地产商的流动性,尽快恢复民营地产商的信心。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的三大关注点
关注点一:通胀存在冒头风险。一是,6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快速攀升,引起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二是,原油价格6、7月份回落后,三季度存在再度攀升的可能性,形成“猪油共振”局面。三是,PPI向CPI传导延续,可能带动核心CPI上扬,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增强。关注点二:外需存在收缩风险。一方面,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价格因素对全球以及中国出口的贡献度已偏高。另一方面,作为外需主要来源的欧美进口需求已处于下行通道。关注点三:“欧债危机”风险再起。“欧债危机”再爆发的风险之所以不容小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新冠疫情后多数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务率攀升。二是,这一次欧央行应对危机的工具将极大地受制于控通胀,且可能最终体现为其预期引导的失效。三是,本轮欧元区各国普遍受到高通胀问题冲击,各国利率同步上行,且经济下行压力同步增大。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以我为主”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下半年中国经济如果能加快复苏,则是股票市场进一步反弹最大的支持因素。不过,如果外围环境出现剧烈调整,叠加海外经济下行对中国外需的下拉显现,那么可能对中国市场的风险偏好造成冲击,造成市场波动。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地方“账本”盘点,变化与挑战?
一问:上半年,各地财政收入表现如何?一般财政分化,政府性基金承压。剔除留抵退税因素,上半年中西部地区一般财政收入表现亮眼,东部、东北部地区收入下滑。相较一般财政收入,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更为明显。二问:上半年,各地财政支出重点在哪?基建支出力度加码,卫生支出提速。上半年,地方一般财政支出中基建、卫生等加码;疫情重点地区卫生支出明显提速,部分中西部省市基建支出力度提升。土地财政拖累下,专项债前置放量支撑地方稳增长;东部地区专项债发行节奏更快、更多支持基建。三问:下半年,地方财政收支如何平衡?或可利用剩余债务限额及准财政。地方广义财政收支缺口加速显现,东部地区受土地财政拖累政府性基金收支缺口或更大。转移支付、剩余专项债务限额或可补充部分财政资金,争取中央、“准财政”支持、“开源节流”等或可缓解地方收支平衡压力。
徐高(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中国房地产业的困境和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需求面“内冷外热”态势相当明显,内需偏弱的主要源头是房地产行业。地产行业最让人担心的还不是各项核心指标增速处在十几年的低位,而是行业当前所处的极不正常的恶性循环状态。最近一年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并未传导至地产。究其原因,是如“三条红线”这样对于地产过于严厉的融资紧缩政策触发了行业的下行,并将行业推入了恶性循环中。地产行业仅凭自身力量,很难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而政策之所以一味紧缩,主要是缘于一些长期存在的有关地产行业的认识误区。认识误区之一是以为我国已经在城市中修够了住房。无论是看量,还是看质,我国城市的住房供给都是不足的。认识误区之二是以为炒房是房价上涨的主因。从数据上看,我国土地和房产的供给不足是房价上涨的更重要原因。正因为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不足,所以调控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房价上涨的长期趋势。认识误区之三是以为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不可持续。如果把基建和地产结合起来看,则能发现它们是我国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商业模式,是我国成为“基建狂魔”、经济快速增长的法宝。基建投资的回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社会层面,表现为投资项目创造的外部性,难以转化成为项目本身的收益。解决地产行业困境的对策:第一、需要放松对地产行业的融资管控。第二、成立地产业短期纾困基金来消除地产开发商的信用风险,帮助行业回归常态。第三、在短期救急之外,还应在更长期推进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构建更有价格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来更好实现“房住不炒”之目标。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毋需担心过热,政策仍需加码
陆挺(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毋需担心过热,政策仍需加码
关于下半年的经济,我从三个点来看观察:首先,我认为从六月初以来经济确实出现复苏反弹的迹象。其次,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牢,疫情还没有过去,各类风险还在,下半年增长可能还是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后在政策方面,不仅不存在过度刺激的风险,反而是存在刺激力度不足,刺激方式不到位,风险应对不及时等问题,房地产可能和其他板块一起螺旋式下行,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另外从疫情的持续时间维度来看,今年已经是抗疫的第三年。随着疫情的延续,企业、居民和政府的资源消耗加剧,疲惫感上升,预期更加不稳,这会影响家庭和企业的耐用品消费和投资。第二个风险是出口增速可能会持续下行。第三个风险---房地产。第四个风险,也是我今天强调的最后一类风险,是今年财政收入缺口非常大,保障财政支出的压力比较重。经济已经在复苏,下半年持续复苏有望,但风险不可低估。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政治局会议学习心得:稳中求进,力求最好
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了定力。市场此前预期的“大放水”是肯定没有的。一些行业的困难,必须以供给出清的方式去化解。同时,疫情防控的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松懈。在不损害重点功能运转情况下,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会议着眼于长远,站位较高,总览全局,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担当、科学和智慧。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下半年的三大关注点
一、 对全年完成经济增速目标的态度。会议指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思路。会议指出“坚持就是胜利”,“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三、 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部署。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其中,财政政策“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总体来看,还是用好用足现有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思路。四、下半年“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抓手:一是“锻产业链长板”。二是“补房地产短板”。三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程实(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美联储强势加息如期落地,9月加息或放缓
正如美联储6 月会议纪所要展现的强硬态度,联储已坚持其最初的计划,认为继续对联邦基金利率持续上调是适当的,并决定加息 75 个基点。更高幅度的加息主因非核心通胀(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压力已经全面向核心通胀渗透。能源与食品价格阶段性回落将释放部分通胀压力,长期通胀不确定性仍存。如果接下来几个月,能源与食品价格走势能够回归基本面,那么这将为美国下半年放缓加息提供支持。持续加息正在累积金融市场风险。具体来说,美国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由疫情前的106%上升至137%。更加让市场所忧虑的是,目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将控制通胀摆在首要位置。因此,维护金融稳定或者承担金融风险的负担就落在了货币政策框架的其他部分。
盛松成(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转折点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为什么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这和两项重要的政策有关,一个是“三道红线”,一个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本轮疫情对于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冲击就在于复苏态势可能因此而受阻。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二是房地产销售受到严重冲击;三是行业预期进一步恶化。我认为,应逐步推动我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但短期内仍应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因为投资见效更快。当前房地产业风险的突出表现是债务危机和疫情风险相叠加。我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防风险,这是第一位的,要防止房企之间及房企对上下游企业的风险传染和房地产对金融的风险传染。二是满足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保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三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以防拖累经济。首先,我认为继续从需求端边际放松房地产调控是现实的举措,各地要灵活把握因城施策和全国统一政策的平衡,在缓解疫情影响的同时巩固已经取得的调控成果。其次,在当前房企风险突出的情况下,我建议在不改变房企去杠杆政策目标下,适当延长去杠杆的周期,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管理可适当放缓。另外,我还建议支持房地产项目收购。最后,我认为还应加强预售资金的科学合理监管,既要防止资金挪用,又要避免预售资金过度冻结。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政治局会议的七个关键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关于此次会议精神,我们简要理解如下:关键词一:保持战略定力。关键词二: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关键词三:坚持动态清零。关键词四:扩大需求、用足用好。关键词五:房地产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关键词六:新能源供给消化体系。关键词七: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今年是一个自上而下定价特征较强的年份,而构成基本面的主要因素无非是海外、疫情、政策、经济。在政策保持稳定性特征的背景下,经济指标自身的环比变化可能会是后续市场关键的定价因素。
刑自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滞胀与产业链重构下的中国机遇
从下半年开始直至明年,中国经济将会从深坑里慢慢爬坡,出现U型的缓慢复苏,但是很难满血复苏。其一,虽然今年以来财政发力、货币边际放松,整体宏观政策已经比较积极,但在经济复苏基础不稳,房地产风险仍在发酵的当下,需要进一步的发力,出台更多慷慨的刺激政策。其二,监管层面纠偏的信号仍需加强。其三,防疫和经济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如何重置过去两年推出的监管框架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短期内中国经济是U形的慢慢复苏、爬坡。由于有三层因素的交织,我们需要更大的宽松力度、更强的纠偏信号以及处理好防疫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且与时俱进。同时在中长期内,现在鉴于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逆全球化在加速,对几百家跨国企业调研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家对中国新投FDI的信心在下降,但还没有发展到大规模搬迁的那一步,但绝对不能高枕无忧,一定要发挥高技术劳动力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集聚的优势,通过努力地开放和让国内的政策环境更透明来重塑企业家信心,最终稳住产业链。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宏观经济运行走向V型复苏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三季度至关重要”,宏观政策需要着力稳住经济大盘,优先保障稳就业稳物价目标实现;既要精准有力又要合理适度,不会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不超发货币,不预知未来。积极财政政策重点是“抓落实”。8月积极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财政支出,充分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健货币政策注重精细化操作,总量工具仍会保持流动性相对宽裕以满足经济企稳回升的资金需求。加大力度实施针对性房地产支持政策。一是进一步释放住房需求。二是加大力度创造宽松的房企金融环境。三是增加房企非银金融支持。四是设立房地产稳定基金。五是加大风险监测体系力度。
三、 投资策略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美股强劲反弹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它能提前反映经济政策的变化,但不能与经济政策的变化同步,也不能亦步亦趋。我们要看到未来经济在向好,消费、投资和外贸在下半年都有望出现明显的复苏,全年GDP呈现出前低后高、先抑后扬的走势。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提前在4月底见底回升,出现了震荡反弹的走势,下半年有望在经济面持续复苏的情况之下进一步收复年初的失地。而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新能源和消费是经济转型受益的两大方向,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细分领域都保持了高景气度,未来可以继续关注新能源龙头股和新能源基金。另一方面消费也有望逐步回升,特别是在消费增速回升之后,白酒以及不受集采影响的一些药物、食品饮料和免税等行业都将迎来恢复性上涨的机会,建议投资者对于后市保持信心。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继续复苏
我国央行的政策目标主要是稳增长,现在欧洲央行、美联储激进加息,有可能将经济从滞胀推到衰退的阶段,无疑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随着欧美央行加息而我国央行适度宽松,预计下半年A股继续走出独立行情、跑赢美股欧股的可能性依然是比较大的。从发展空间来看,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氢能源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值得长期关注,而板块调整是布局新能源龙头股或者新能源基金的一个好的时机。我们现在面临居民储蓄大转移带来的机遇,居民储蓄大转移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依然是比较多的,其中包括三部分的资金,一部分是从楼市转移过来的资金。短期市场的调整并不改变A股市场长期走出结构性行情的趋势,下半年大盘收复年初失地、实现年线收阳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大家要保持信心。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日元为何剧烈贬值?
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日元,在2022年上半年意外大幅走贬,成为2022年外汇市场上表现最差货币之一。日元兑美元汇率与美日利差走势高度相关。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美日利差显著扩大,这是日元兑美元大幅贬值的直接原因。美日利差扩大的深层原因在于,受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日本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日本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日央行货币政策方向持续背离,引致美日利差扩大。迄今为止,日本金融账户并未出现过大规模的资本外流。这意味着,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大幅贬值并非国内出现不可控的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出所致。日元大幅贬值引发全球市场关注,但日本银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态度非常坚决。日本央行保持较低的国债收益率有助于降低日本政府债务的利息成本。笔者认为,从当前情况来看,日本央行不会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的立场。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增长利大于弊,但日元贬值带来的负面外溢效应却不容忽视。在日元大幅贬值、美联储激进加息进程及俄乌冲突的多重冲击之下,亚洲地区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孙明春(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欧元区很有可能陷入阶段性经济衰退,中国应警惕人民币有效汇率过强
未来半年到一年,欧元区很有可能出现经济衰退。需要警惕的是,相比于国债,私人部门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更高,而欧央行对此也更难防范和控制。若欧元区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制造业企业限产,对来自于中国的制造品进口需求可能会增大,这对稳定中国出口可能有一定正面作用。因此欧元区的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一定完全是负面。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形成挑战。
李超(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量结构皆向好,消费复苏助去库
6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转正,中下游利润占比扩大,总量和结构态势均积极向好。除上游价格回落及向下游传导外,常态化防疫新措施助力人的流动,消费场景加快回暖对下游利润改善亦有积极贡献。同时,消费需求端环比修复较强有助于企业消化高库存,我们认为被动补库高点已过,主动去库阶段开启。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在常态化核酸检测、经济常态化恢复背景下,国内需求环比修复力度或有强劲表现,工业企业进入主动去库阶段是主要趋势,但仍存在由于疫情阶段性反弹带来的被动补库扰动可能性。
陶冬(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联储的鸽派加息,安抚了市场,但仍面对政策困境
联储在面对通货膨胀上,仍然落后于形势,通胀逼近双位数,低端工资仍在飙升中,油价和粮价上涨仍然失控,而且并非在货币政策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笔者认为联储在应对通胀上仍然不得要领。虽然随着基数效应等因素,CPI通胀可能会回落到4-5%的水平,可是距离降到2%的政策目标区仍然遥遥无期。联储需要同时兼顾物价、就业和增长三个目标,针对这些问题的政策工具不同,甚至可能是相矛盾的。笔者预测九月和十一月加息50点,十二月加息25点。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可能影响联储的决策。明年有可能降息,不过力度和时机暂时无法评估。
最新疫情追踪
国内方面,7月3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1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2例(上海9例,广东9例,福建7例,四川6例,北京4例,陕西3例,天津1例,辽宁1例,黑龙江1例,湖南1例),含10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福建3例,四川2例,陕西2例,天津1例,湖南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74例(广西32例,甘肃31例,四川5例,上海3例,福建1例,河南1例,广东1例),含4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甘肃24例,广西19例,四川2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卫健委发文再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部分地方仍然存在对其他地区核酸检测结果不认可、要求重复检测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切实便利群众出行,要高度重视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重要性。(新浪财经)
房地产新闻一览
中共中央政治局:要稳定房地产市场 压实地方政府责任 保交楼、稳民生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九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化体系。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妥善化解一些地方村镇银行风险,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要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新华社)
郑州召集多家房企开会 纾困项目可用“棚改统贷统还”等四种模式开发郑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日前召集多家房企举行在郑项目情况汇报会,会议主要内容为结合《郑州市房地产良性循环发展相关模式和建议》文件,汇报8家房企纾困项目开发模式。目前项目纾困模式分为四种,其中,“棚改统贷统还”模式由政府平台公司接收,后期政府主导;资产大于负债的,可选择“收并购”模式,由政府组织国央企、金融机构对接,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资不抵债的,可采用“破产重组”模式,由政府组织破产重组,以保证项目交付;销售不畅、建设资金困难的,可选择“保障性租赁住房”模式,由政府组织专项建设贷款。(财联社)
住建部:支持2万多家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超70亿28日下午,住建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住建部落实国务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相关情况。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以来,实施了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截至7月20日,全国共支持2.3万家企业、139.6万名职工缓缴住房公积金71.1亿元。(央视新闻)
公积金成地方提振楼市常用手段:多地贷款额度已可覆盖总房款据统计,截至7月25日,有近170个城市出台宽松政策,调整频次达325次。在各地发布的宽松政策中,多城上调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其中多城公积金贷款最高贷款额度可基本覆盖刚需购房金额。业内人士表示,公积金贷款额度更加充足,加之各类包括“一人购房全家帮”等配套政策的支持,使得购房者可以更容易更充足进行公积金贷款,这就可以更好地覆盖房价,减少首付和月供的压力。同时,公积金贷款的利率相对商业贷款利率较低,因此,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总体上有助于降低购房成本、激活购房需求,也为今年下半年购房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澎湃新闻)
美国6月二手房签约量创2020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美国6月份二手房签约量创2020年4月以来最大降幅,表明随着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削弱了负担能力,住房市场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周三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二手房签约量指数环比下降8.6%至91,为疫情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平。指数100等于2001年的签约活动水平。(新浪财经)
基金新闻一览
二季度公募基金总规模升至26.66万亿元根据天相投顾和Wind数据显示,二季度公募基金总规模已达26.66万亿元,较一季度环比上涨6.71%。其中,剔除货币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大增,增幅高达9.89%,达7.75万亿元;同时,股票型基金规模也实现较大增长,环比增幅为8.41%。得益于A股市场整体持续反弹,公募基金二季度合计盈利超6993亿元;其中,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当季净利润分别为1668亿元、3731亿元。(证券日报)
深交所:将推动更多低碳领域基础设施REITs发行上市深交所28日表示,下一步,深交所将推动更多低碳领域基础设施REITs发行上市。深化基础设施REITs试点,支持鼓励清洁能源、低碳园区、低碳交通、生态环保等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申报发行基础设施REITs。扩展低碳可持续金融产品序列。不断丰富绿色债券、低碳指数、低碳基金、基础设施REITs等多层次可持续金融产品供给,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品类齐全的低碳产品序列。(证券时报)
2022年二季度公募代销保有规模百强公布:蚂蚁1.3万亿非货保有居首、中信位居券商第一27日,中基协公布发布2022年二季度基金代销机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前100强名单。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分别以13269亿元、8597亿元、6695亿元的规模分列非货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冠亚季军。其中,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分别以1462亿元、1407亿元、990亿元,居于券商非货公募基金保有量前三位。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方面的前三名排序,则是招商银行、蚂蚁基金和天天基金,其规模分别为7095亿元、6500亿元、5078亿元。(每日经济新闻)
70多只新基金计划8月“发车” 全球最大资管公司加入“战局”据统计,目前共有超过70只基金计划于8月份开始发行,除了华夏、招商、南方、嘉实、中欧等多家头部基金公司,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也加入了“战局”。展望下半年,多位基金经理预计,8月份是不错的建仓时机,下半年A股市场大概率呈现窄幅震荡,目前一些行业明年的估值水平已经低于历史均值。从关注领域来看,中外资观点颇为一致,即那些具备较强的盈利可预见性、稳健的定价能力且受益于政策利好的行业。(上证报)
风格漂移痼疾难除 “盲盒基金”再现随着二季报披露结束,基金最新持仓揭晓。从基金投向看,“盲盒基金”再现,多只互联网、文体娱乐主题基金将资金投向新能源、半导体领域。所谓“盲盒基金”,是指产品持仓和合同规定不一致的基金产品,即基金风格发生漂移。基金风格漂移的现象长期存在,并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借助现场检查、分类监管等措施,监管部门引导基金公司重视风格漂移问题。评级机构在“不予评价基金”的各类情形中,也包含了“风格漂移”一项。业内人士表示,风格漂移看似是基金经理的个人问题,实则反映了基金公司的治理能力,后续应加强管理。(上证报)
今年以来新发基金遭遇“滑铁卢”前7月新发基金销量创3年新低继过往三年新发基金高歌猛进后,今年以来新发基金遭遇“滑铁卢”。今年前7月8118.46亿的新发基金销量创下2019年下半年以来同期新低,为近三年结构性牛市行情的最低位。7月的新基金发行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均较六月份出现明显降温。按基金成立日为统计口径,7月新基金发行规模为1268.98亿元,较6月下滑46.19%;7月新基金成立109只,较6月下滑22%。其中,7月债券型基金发行降温,权益型基金发行回暖。(中国基金报)
经济新闻一览
中共中央政治局: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 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新华社)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部署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有效助力。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存贷款在规模和结构上更好匹配,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新华社)
中国证监会召开会议 部署下半年重点监管工作中国证监会29日召开2022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暨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动员部署会议,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巡视整改和下半年重点监管工作。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内外部协同,做好对重点环节重点业务的动态评估,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完善资本市场预期管理,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扎实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各项准备。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新一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稳妥防范处置重点领域风险。紧盯重点领域,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同时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合理正常融资。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推动境外上市备案制度落地实施,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抓好资本市场开放举措落地,加快推进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开放条件下监管能力。稳步扩大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范围,加快推进常态化发行,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大力提升资本市场监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聚焦业务与科技融合,推动监管大数据仓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抓好上市公司监管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国新闻网)
对平台经济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动力。要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要积极促进出口、扩大进口,做好技术、外资引进工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华社)
我国即将启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近日,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通知》明确,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五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试点期限为一年。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鉴于试点银行系统改造需要一定时间,试点开始时间为2022年11月左右。(中国新闻网)
国办: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表示国务院同意建立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据了解,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20个部门组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为牵头单位。主要职责为,统筹推动数字经济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加强与有关地方、行业数字经济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的沟通联系等。(央广网)
商务部: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29日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各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商务部表示,下半年,将抓紧推出新的稳外资政策措施。加快修订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专项政策。加大投资促进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新的外资项目,引导外资企业多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考察环境、拓展投资。(央视新闻)
央行、文旅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近日,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以发挥多方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通知》指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服务。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提供贴息支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降低文化和旅游企业融资成本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
发改委: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尽快投放资金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会议要求,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要突出当前工作重点,更好发挥协调机制作用。一是要选准选好项目。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来更多投资拉动,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支持规划内的项目,支持前期工作成熟的项目。二是要尽快投放资金。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尽快向符合条件的项目投放资金。抓紧商请商业银行发放项目配套贷款,着力破解要素保障、审批办理等问题,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三是要加快开工建设。抢抓三季度施工旺季的时间窗口,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符合要求的尽可能多地通过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同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
最高法:加大对利用阴阳合同逃税等行为惩处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审理涉税犯罪案件司法解释,依法惩处逃税、抗税、骗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利用“阴阳合同”逃税、文娱领域高净值人群逃税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与税务、公安等部门执法司法协同,推动完善税收监管制度。准确把握合同诈骗、强迫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入刑标准,依法认定相关合同效力,维护市场主体意思自治。依法严惩通过虚假诉讼手段逃废债、虚假破产、诈骗财物等行为。(最高法网站)
最高法:依法严厉打击自媒体运营者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其中提出,依法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司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制止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商标恶意抢注、攀附仿冒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审理。加强对平台企业垄断的司法规制,及时制止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依法严惩强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低价倾销、强制搭售等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依法严厉打击自媒体运营者借助舆论影响力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行为,以及恶意诋毁商家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网站)
银保监会:将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常态化发展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成效较好,将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推动这项工作能够常态化发展。未来也会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机构来开展经营,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截至6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件数19.6万件,其中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2.96万件。(央视新闻)
银保监会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决定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银行领域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减轻企业负担”目标,重点覆盖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制造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行业等领域,以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银行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围绕服务价格管理、服务价格行为、与信贷融资相关收费事项、合作业务管理4方面25项整治要点,重点治理未按照规定披露服务价格信息、超出服务价格公示标准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利用优势地位转嫁应由银行承担的费用、贷款强制捆绑金融产品或服务、未落实各项服务收费减免政策、服务合作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银行领域专项整治行动采取机构自查与监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中国银保监会)
前6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702.2亿元,同比增长1.0%。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894.5亿元,同比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977.9亿元,增长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814.1亿元,下降13.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885.7亿元,下降3.3%。(国家统计局网站)
1.25万亿元税费支持直达小微企业经济参考报7月25日刊发文章指出,截至7月20日,小微企业已获得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1.25万亿元。具体来看,今年以来已有2000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4月以来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7%,共计退税7951亿元,金额占比42.4%。(新华社)
商务部:1-6月全国吸收外资723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据商务部网站7月29日消息,2022年1-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233.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4%(下同),折合1123.5亿美元,增长21.8%。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71.3亿元人民币,增长9.2%。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3.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1.1%,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4.4%。从来源地看,韩国、美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37.2%、26.1%和13.9%(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5.6%、25%和43.9%。(央视网)
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据国家医保局网站26日消息,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2025年底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体系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国家异地就医结算能力显著提升;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提高到70%以上,普通门诊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实现翻一番,群众需求大、各地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逐步纳入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异地就医备案规范便捷,基本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中国新闻网)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白皮书(2021.06-2022.05)》正式发布7月29日,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现场,海南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白皮书(2021.06-2022.05)》。白皮书包括前言、正文、结语,共2万字。其中,正文分为“中央关怀与部门支持、海南的探索与实践、《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落实情况”三个部分,重点从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现代产业体系、税收制度、社会治理、法治建设、风险防控等十一个方面描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实施情况,书中的有关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央视新闻)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三成在工信部26日召开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介绍,10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另外,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0.78亿辆大幅增长到当前的3.1亿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新华社)
中汽协:1-6月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40892.8亿元2022年1-6月,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40892.8亿元,同比下降4.2%,比1-5月收窄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为6.3%。(财经网)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出台20条举措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工信、通信管理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从积极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等5个方面推出20条举措,旨在共同推进示范区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举措率先落地,加快推动示范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应用场景牵引技术创新,培育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先行区。(央视网)
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北京时间28日凌晨,美联储公布了7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会议声明。根据声明,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至2.25%-2.50%之间,符合市场预期。分析指出,美联储在今年6月和7月分别加息75个基点,累计加息150个基点的决定,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遏制高通胀以来,美联储最激进的加息行动。(央视财经)
穆迪下调美国2022-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穆迪表示,到2023年底,需求疲软和供应方面的一些改善将稳步推动美国通胀走低,预计2023年美国失业率将从目前的3.6%升至略高于4%的水平。穆迪下调美国2022-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前预计2022年美国实际GDP增速为2.1%,2023年为1.3%。(经济参考报)
IMF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2%美国时间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高企,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相较4月份预测值下调0.4个百分点;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9%,相较4月份预测值下调0.7个百分点。(央视财经)
美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当地时间28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第二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萎缩0.9%,而预期为增长0.5%。美国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这标志着美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这一数据的发布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衰退的担忧。(央视财经)
俄罗斯6月GDP同比下降4.9%俄罗斯经济发展部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4.0%,上半年GDP同比下降0.5%,远好于此前预期。继5月份同比下降4.3%后,6月份GDP同比下降4.9%。多位俄罗斯专家28日表示,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经济短期内还将继续回落。俄经济发展部预测,2022年俄GDP将下降7.8%,通货膨胀率为17.5%。(中国新闻网)
德国公共债务创历史新高当地时间7月28日,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德国公共债务上升至约23000亿欧元,统计专家表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公共债务增加了1483亿欧元,同比增加6.8%,达到债务统计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央视新闻)
鲍威尔:另一次大幅加息取决于数据 某个时间点放慢加息节奏可能是适宜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三在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另一次非同寻常的大幅加息将取决于数据,在某个时间点放慢加息节奏可能会是适宜的,必要时将毫不迟疑地采取更大幅度的行动,加息的速度取决于未来的数据。鲍威尔称,美联储需要保持灵活,同时将努力避免增加不确定性。他表示预计经济增长将有一段时间低于趋势水平,这一过程可能会包括一段增长较低、劳动力市场疲软的时期,而低于趋势水平的增长可能是降低通胀的必要条件。(新浪财经)
德拟征收天然气附加税当地时间28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表示,德国正经历“最严重的能源危机”。当地时间28日,德国媒体援引政府内部人士的消息称,德国政府拟对德国所有天然气用户征收天然气附加税,通过这种方式,天然气供应商可以把急剧上涨的天然气进口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报道称,这一天然气附加税拟于今年10月开始征收,持续至2024年3月,以德国普通4口之家为例,每年的天然气附加税可能达到数百欧元。(央视财经)
Alphabet二季度营收增长13%财报显示,Alphabet二季度营收增长13%至696.9亿美元,较一年前62%的增幅大幅放缓,市场预期为699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1.21美元,市场预期1.28美元。Alphabet表示,当季广告营收仅增长12%至562.9亿美元,因营销人员加大支出以应对通胀压力,但超出市场预期的559.1亿美元;谷歌云营收62.8亿美元,市场预期64.1亿美元。(新浪财经)
股债汇新闻一览
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可转债交易细则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各项业务活动,推动可转债市场高质量发展,沪深交易所日前正式发布可转债交易细则,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此次发布的交易细则明确了可转债涨跌幅限制,即可转债上市首日设置-43.3%至57.3%的涨跌幅限制,并实施20%、30%两档盘中临时停牌机制,次日起实行20%的涨跌幅限制。交易细则增设了可转债价格异常波动和严重异常波动标准,规定了可转债异常交易行为的类型及相关监管措施。同时,交易细则还规定,在可转债最后交易日的证券简称前增加“Z”标识,向投资者充分提示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新华社)
阿里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董事会已授权集团管理层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申请,拟将香港新增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公告显示,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相关程序完成后,阿里在美国挂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将可以继续互相转换。投资者可继续选择以其中一种形式持有阿里股份。(央视财经)
首次券商投教评估结果出炉 30家券商获评A等次中国证券业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以下简称四家单位)于今年3月联合启动了首次证券公司投资者教育评估工作,102家具有证券经纪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参与了评估。经过自评、复评、复核等评估程序,最终共评出A等次公司30家,B等次公司41家,占参评公司总数的近70%。(央广网)
提高注册发行效率 熊猫债机制持续优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7月26日发布《关于开展熊猫债注册发行机制优化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熊猫债市场高质量发展。此次优化举措可从四方面提高注册发行效率:一是允许更多境外发行人获得“多品种统一注册(DFI)”便利;二是统一境外企业信息披露要求;三是对特定国际发行人试点“增发机制”;四是为熊猫债引入常发行计划。业内专家认为,此举将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熊猫债市场发展,进一步活跃跨境投融资、扩大人民币使用,提高金融市场开放水平。(中证网)
港交所:今年将加快完善上市制度 研究为高科技公司拓宽上市门槛《香港经济日报》7月26日消息,港交所高级副总裁韩颖姣出席大湾区资本市场论坛时表示,新经济公司巩固了港交所在全球新股市场的领先地位,香港新股集资总额在过去13年内7次全球夺冠,今年港交所将加快完善上市制度的步伐,确保其上市机制能够满足发行人投资者的需求,亦希望持续提升市场的多样性,也正在研究为一些尚在产品商业化初始阶段的大型高科技公司拓宽上市门槛,以支持此类公司的集资需求。(香港经济日报)
推特将于9月13日召开股东大会 对马斯克收购提案进行投票当地时间7月26日,美国推特公司宣布将于9月13日举行股东大会,对马斯克的440亿美元收购提案进行投票。股东大会将于当地时间上午10时开始,股东将能够现场观看会议并投票。此前,马斯克于7月8日通知推特计划撤回收购提案,理由是该公司没能妥善处理虚假账号相关事宜。随后推特对马斯克进行了起诉。这起案件预计将于10月开庭。(环球网)
多只可转债面临强制赎回,不及时操作损失巨大近期,有多只可转债触发提前赎回条件,需要持有人及时卖出或转股,否则就会被强制赎回,遭受重大损失。其中,赛伍技术公告显示,因“赛伍转债”触发提前赎回条件,董事会考虑后决定行使权利。7月29日,为赎回登记日,如果持有人未能在交易时间内卖出债券或进行转股操作,强赎损失幅度将超过20%。8月份,可转债还将迎来赎回高潮,同和转债、祥鑫转债、高澜转债、海兰转债将陆续被赎回。(央视财经)
房地产
华泰证券:
我们认为此次风波本质是B端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主要体现为:1. 短期挫伤行业复苏节奏。我们跟踪的60城7月数据在6月份销售回暖之后重新回落,7月1-23日60城新房销售面积同比-39%(6月-17%);2. 部分出险房企布局较多的地区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据克而瑞数据,出险项目较多城市7月(截至17日)平均去化率仅23%,较其他城市低15pct,另据我们统计,目前违约的全国性房企布局最多的城市依次是重庆、武汉、成都、西安等,这些城市的部分区域可能会因为项目影响导致去化难度增加。3. 影响C端对民企信任度,需求将进一步向央国企和二手房倾斜。
中期影响:风波凸显民企之殇,中期新开工投资将持续承压
2020以来我们看到行业中民营房企的角色已经在多个维度开始淡化,此次风波预计将使得“国进民退”的格局推向极致。据我们统计,融资端、销售端和拿地端,2022H1民企的市占率较之2020年分别下降51、15、37pct至11%、53%和22%。由于市场原核心主体的淡出,我们认为会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中期影响体现为:1. 增量投资进一步下行。预计全年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27.3%、-3.4%,全年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为-8.9%;2. 核心城市房价矛盾预计会加剧。增量投资的减少将会持续影响供给弹性,未来如果市场景气度逐步复苏,部分城市房价或将面临上行压力。
国盛证券:
上半年基本面:(1)销售量价齐跌,城市分化显著,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下降21.4%至14.3万亿元,2023年销售复苏仍将依赖政策放松。上半年累计销售金额同比降至-28.9%,跌幅位居历史最高水平。上半年累计销售面积同比为-22.2%,累计销售价格同比为-8.6%,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同环比均转负。二三线城市住宅销售金额同比降幅高于一线城市。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四限政策持续放松,当前市场处于弱复苏情况。(2)拿地金额同比下降近5成,国企成为拿地主力,预计全年土地购置费下降22.2%至3.9万亿元,若销售市场修复力度偏弱,开发商基于“以销定产”的投资策略,2023年土地市场成交的修复难言乐观。上半年土地购置面积同比降低48.3%,成交价款同比减少46.3%。300城土地供应量缩减近半,成交缩减约六成。首批集中供地成交热度平平,国企为拿地主力。(3)预计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2.7%至12.9万亿元,2023年依旧承压。(4)政策放松呈现“少量多次、逐步加快”特征,一二线城市仍有较大空间。目前全国40个一二线城市中,北京、三亚尚未出台“四限”相关政策,其余38个城市或多或少均有所放松。限购政策放松力度远大于限贷限售,预计后续更多核心二线城市将逐步全面放开限购,同时二套房认定标准及商贷首付比例仍有较大放松空间。
地产若一蹶不振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1)2021年房地产占支出法GDP比重已达17.6%,在未考虑地产链和房地产消费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12.7%将影响全国GDP-1.1%。(2)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中约有36%金额由房地产行业贡献,各省地方财政收入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度均值为49.5%,销售拿地持续低迷,根据测算,我们预计今年房地产相关收入将同比下降21.9%,减少量将占2021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0.8%。按目前形势推演,明年对土地财政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3)上半年银行涉房不良率剧升,债券违约率上升。(4)房企出清导致销售进一步恶化,被迫停止拿地和精简人员。
地产当前所处的周期位置:(1)大级别周期的腰部平台回暖期: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新房销售总量在2021年见到历史大级别周期的顶部,现处在长坡下行周期的中段,会在当前13-14亿平的总量平台企稳,并在政策驱动下回暖。(2)中级别周期下的去库存阶段:从短库存及库存去化周期维度来看,短期处在历史相对高位,去库存是当下的节奏。去库存有两种办法:提振销售或者控制供给。在杠杆打不开的当下,供给都无法显著放量。同时,由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较高,供给也无法再进一步收缩,故提振需求是唯一的短期选择方向。(3)小级别周期里的萧条转复苏期:商品房销售市场正处萧条期的时候,政策在衰退期中段已经出台,后续会逐步进入复苏期、繁荣期。我们认为无论是大级别、中级别还是小级别周期所处的位置都预示着,今年的房地产政策力度仍需加码。
投资建议:房地产多点爆发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与2008/2014年不同,本轮周期供需两端均存在很多阻塞,需要政策多点开花。下半年到年底,有望见到第二波强力放松政策的加持,地产和物业均有绝对收益的空间,维持地产开发板块“增持”评级。
债市
德邦证券:
8月利率债可能呈现震荡偏下行走势,总体有望延续窄幅波动行情。22年以来,银行间资金面持续宽松,回购利率持续下降,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在2.7%-2.85%之间震荡。政治局会议后十年期国债利率略微下行,但没有进一步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债券市场可能多头情绪较重,下半年预计将延续窄幅震荡行情。
产业债仍需对地产债保持警惕,城投债可适当拉长久期下沉优质区域。近一年信用债利差整体收窄,低等级城投债利差压缩幅度大。7月28日政治局会议首提“保交楼”,强调“稳定房地产市场”,产业债方面,地产行业仍在出清当中,当前时点仍需谨慎。短期内城投信用风险较小,可适当拉长久期下沉至经济发达地区如江浙等地的区县小平台。
转债看好光伏风电、汽车、半导体、军工等成长性高景气赛道。尽管受到正股调整的影响,转债的余额加权转股溢价率有所波动,但总体仍保持历史高位水平。会议提出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化体系,我们看好稳增长主线下光伏风电、汽车、半导体、军工等成长性赛道,短期业绩确定性较高,中长期仍是景气方向。
中信证券:
7月18日转债市场,中证转债指数收于418.82点,日上涨0.65%,可转债指数收于1732.16点,日上涨2.50%,可转债预案指数收于1419.07点,日上涨2.34%;平均转债价格149.55元,平均平价为106.09元。当日,交科转债退市。415支上市交易可转债,除英科转债和洪涛转债停牌,359支上涨,0支横盘,54支下跌。其中今飞转债(34.17%)、祥鑫转债(11.14%)和万顺转债(11.04%)领涨,同和转债(-6.03%)、赛伍转债(-3.61%)和石英转债(-3.46%)领跌。409支可转债正股,359支上涨,2支横盘,48支下跌。其中上能电气(16.36%)、万顺新材(13.21%)和德尔股份(12.60%)领涨,天奈科技(-5.68%)、东方盛虹(-3.98%)和全筑股份(-3.14%)领跌。
可转债市场周观点
中证转债指数上周结束了持续六周的上涨转向下跌,而市场交投热度回落趋势不改,与之相伴的则是市场波动继续放大。
上周转债市场估值继续在高位震荡,我们在近期周报中持续强调市场赚钱难度上升。迟迟未能有效突破的股性估值水平与快速回落的交投热度意味着转债市场当前缺乏新增资金入场,绝对水平不低的估值、缺乏方向的正股市场以及高波动的个券价格都是阻碍大体量资金进入市场的理由,而这一趋势短期可能会维持。我们认为当前策略的重点是精选持仓,维持高效率的同时积极应对波动,市场仍旧以结构性机会为主,可以适当增加对滞涨板块个券的配置比例,落实寻找alpha收益的核心思路。
周期品价格在近期调整较大,当前正值中报季,上游板块的盈利较为亮眼。但远期随着通胀回落盈利压力较大,可以考虑趁着中报季兑现部分收益。重点关注粮食安全相关的上游化工化肥相关品种的弹性机会。当前可以替换到大基建相关的机械、水利水电等方向标的。
泛消费板块底部已经明确,现在已经开启向上修复的进程。虽然局部疫情扰动未散,但托底政策频出,市场预期逐步回稳。考虑到部分标的已经有所修复,建议重点关注滞涨的医药、社服等方向。
制造业方向近期呈现出明显的复苏交易趋势,总体政策利好加持,这一阶段高弹性的成长标的可以持续持有。但需要关注估值回升后透支业绩预期的可能。建议在关注景气较高的清洁能源、汽车等板块同时,增加对科技板块的关注。
股市
中原证券:
后市研判及投资建议
周四A股市场冲高遇阻、小幅震荡上扬,早盘股指跳空高开,消费电子、半导体、煤炭以及航天军工等行业轮番上扬,带动股指震荡走高,沪指盘中摸高3300点后遇阻回落,午后核心资产以及部分赛道股震荡下行,拖累股指震荡回落,沪指全天继续在3300点下方蓄势震荡。当前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3.30倍、42.22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以下水平;两市周四成交量10074亿元,处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数偏上区域。全国以及上海地区的新增病例数总体呈现低位运行特征,各地加快了复产复工的进程。前期监管层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6月PMI回升至50.2%,重新站上荣枯线上方;6月CPI同比上涨2.5%,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国内市场韧性依然较强;中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二季度同比增长0.4%,宏观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外盘波动加大,人民币资产以及A股市场成为较好的避风港。未来股指总体预计将继续震荡向上,同时仍需密切关注政策面、资金面以及外部因素的变化情况。我们建议投资者短线关注汽车、半导体、电子科技以及航天军工等行业的投资机会,中线继续关注低估值蓝筹股的投资机会。
川财证券:
本周,海外主要指数多数上涨,欧美股市表现较好。美国方面,近日,美企陆续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从本周公布的财报来看,标普500指数内有超过一半的企业二季度业绩表现优于预期,盈利得到改善。多份强势的二季度财报在短期内提振美国市场,美股本周多数上涨。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二季度美国企业的业绩得到改善,但市场对美国经济下行的担忧并未得到缓解,中长期美债收益率本周大幅下跌,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和30年期美债收益率双双创下本月新低。后市来看,美联储7月息会即将到来,有较大可能性继续加息75个基点,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之前,美股或将延续震荡下行的走势。欧洲方面,欧洲央行周内宣布将三大关键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自2011年以来首次加息,超出此前预计的25个基点。在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增加和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的背景下,预计海外市场的下跌压力依然较大。
海外市场一周表现:
本周,全球主要指数多数上涨。美国方面,三大主要股指周内全部上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内累计上涨1.95%,标普500指数周内累计上涨2.5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周内累计上涨3.33%。欧洲方面,三大主要股指全部上涨,法国CAC40指数累计上涨3%,德国DAX指数累计上涨3.02%,英国富时100指数累计上涨1.64%。新兴市场方面,主要指数多数上涨,印度SENSEX30指数累计上涨4.3%,巴西IBOVESPA指数累计上涨2.46%。
美股市场:
本周,道琼斯工业指数收于31899.29点,上涨1.95%;纳斯达克指数收于11834.11点,上涨3.33%;标普500指数收于3961.63点,上涨2.55%。行业方面,周内,标普500非必需消费业、标普500材料业、标普500工业本周涨幅较大,标普500通信设备业、标普500公用事业、标普500医疗业本周下跌。
港股市场:
本周恒生指数收于20609.14,累计上涨0.17%;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收于7106.7点,累计上涨0.1%;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收于3693.19点,累计下跌0.48%。行业方面,恒生资讯科技业、恒生能源业和恒生原材料业本周涨幅居前,恒生地产建筑业本周跌幅较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