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重庆和宜昌的城市发展史,可以说长江的作用最大,分析如下

重庆和宜昌都算是长江上游地区,纵观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可以发现长江的作用极大,甚至可以说最大,为何敢如此断言?
图片
重庆
从重庆奉节县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此段被称为峡江或大三峡。长江在三峡段的众多支流的共同特点有河床浅、落差大、河面窄、险滩多等,所以古人说“天下之险,莫险于峡江”的说法,这样的水运条件是远远不及长江中下游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峡江也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原因并不复杂。大家都学过历史,知道我国历代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汉唐时期的长安,北宋的开封,元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如此。
首都在北方,就要想办法把南方的各种物资运到北方,农业社会的都城人口能达百万,巅峰时期的长安、开封等城市人口都到过此规模,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仅靠周边的土地无法供养这么多的人口,所以需要从各地运粮。
图片
重庆峡江段风景
古代最重要的是土地,是粮食,而峡江沟通了“天府之国”四川,四川沃野千里,物产极为丰富,尤其是成都平原的土地更是肥沃无比,汉代时成都被称为“列备五都”,唐代时被誉为“扬一益二”。
四川的出产的粮食、盐、丝绸、马匹等重要物资肯定不光是供应本地人,大量物资顺峡江而下供应京师。以宋代为例,宋金战争时,为军事需要,在重庆设漕粮和军粮转运站,军粮多征自四川嘉、眉、泸、叙各州,由水路运往重庆,运量占全国军粮的一半。
盐作为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宋朝时益、梓、夔、利四路和归、峡二州,每年产井盐32.6万多石,也都是通过峡江转运销售;据《宋会要辑稿》载,仅叙、泸、眉、嘉四州每年就造马船170只,年输马多者达13000余匹,马匹由船装载经三峡东下。
图片
成都平原
到明清时期,峡江的地位依旧不减。明清两朝峡江仍然是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以清雍正朝为例,川米源源不断经三峡出川,平均年下运川粮达110万石,成为当时长江水运的主要货种之一。
峡江凶险的问题如何解决?通过疏通河道,治理险滩,以及三峡的船夫们高超的驾船技艺闯滩,确保基本的通航。
当时间进入近代,宜昌和重庆相继开埠,轮船开始行驶在峡江上,开启了这两座城市的工业化历史。抗战时期东部的工厂大量西迁,如果没有长江,那么大型厂矿设备就无法及时运送到重庆,就没有重庆陪都的地位。
图片
宜昌段长江
建国之后考虑工业布局时,因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用水,所以武钢、重钢等布局到了长江边;在“三线建设”时期,宜昌因多山多水,交通便利,且隐蔽,兴建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焦枝铁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一大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