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鲁敏谈新作《金色河流》:描摹激流勇进的当代“人世间”

本期嘉宾
图片
■ 本期嘉宾
鲁敏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六人晚餐》《奔月》《虚构家族》《墙上的父亲》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德、法、瑞典、日、俄、英等多国语言。《六人晚餐》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
图片
■ 本期主持
聂梅
江苏文艺广播《有声书房》、江苏故事广播《经典阅读》主持人;全国小说演播艺术家,江苏省十佳阅读推广人。
作品简介
《金色河流》
作者:鲁敏
图片
《金色河流》为鲁敏现实主义长篇力作,作品首发于《收获》长篇2021年秋季卷,出版之前便已荣获首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上榜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度长篇小说榜单
鲁敏选取改革开放后民企勃勃发展背景下的第一代小老板为主人公,以穆有衡(有总)最后两年的晚境作为回望与观测点,他当兵时结交的兄弟何吉祥因帮他而意外死亡,临终前将在南方闯荡挣下的全部身家一手交托,以抚养其尚未出世的骨肉,却被他挪作“第一桶金”就此发迹,亦导致缠绕终生的罪与罚。不打不相识的特稿记者谢老师长年潜伏有总身畔,意欲破解他的财富密码,最终却成了有总的知己与亲人,在不断推倒重来的红皮笔记本里,有意无意中记录下有总沙里淘金的斑驳来路。患有阿斯伯格征的老儿子穆沧、痴迷昆曲酸腐无为的逆子王桑、身世不幸野蛮生长的干女儿河山,均是有总扶不起又丢不下的铁血柔肠与恩亲离合。
鲁敏以近40万字的篇幅,借助一个家族40年的沧海桑田,书写壮美的物质创造与接力流传,折射出从传统走向开放和现代的东方财富观与代际心灵史,以流金岁月的温暖光影,描摹激流勇进的当代“人世间”。
打开小程序购买本书
专家评语
中国作协副主席 吴义勤
《金色河流》题材独特,主题复杂,这是一个好小说应该有的一个质地。它正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我们时代行走的历程,中国人的心灵史、生活史以及整个历史的变迁,体现鲁敏很强的现实的敏感嗅觉,具有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前行的温度,时代的凉热。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孟繁华
小说中最大的魅力和吸引人阅读的地方就是将昆曲的活用,可以说这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点睛之笔和灵魂。仅凭这一点,《金色河流》是目前鲁敏所有长篇中最好的一部。
访谈速览
聂梅
关于《金色河流》的主人公穆有衡(有总),您说“有总这个人,我惦记他许多年了。”大概有多少年?
鲁敏
我觉得有小二十年了。当时我在邮局做宣传工作,每天要看报纸、查资料,除了把邮政行业的相关资料剪下来,也会看看其他方面的内容。
那时报纸会用很大版面介绍一些先富起来的小老板、暴发户,包括他们财富的形成路径、江湖恩怨等等。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人天生对财富、对金钱感兴趣,于是我就做了很多剪报,积累下来。对我而言,这不仅是素材的积累,也是对人物形象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渐渐清晰的一个过程。
我特别想写这种跟财富打交道的人,可能也跟我的职业有关系。我平时跟文化工作者打交道比较多,比如说办报人、翻译家或者舞台演出人员等等。他们对于创造财富的感受可能跟我有点像,都是道听途说或者看报纸。
我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因为有一大群人在创造财富、创造先进的城市文明,我对这些物质创造者非常尊重,觉得他们了不起,值得书写。
聂梅
您现在完成了20年前的心愿,我觉得暗合了小说中谢老师这个人物,虽然你们的初衷不一样。谢老师要写有总是由于记者铁肩担道义的梦想,同时他似乎带着一点复仇的心态潜伏进了有总家。他对有总的观察和您对中国这一批企业家的观察,我觉得好像暗合在一起了。
鲁敏
是的。一开始谢老师到有总这儿潜伏,是为了看看他的资本有没有原罪,财富积累过程是不是肮脏。但是他在和有总长期工作、共同发展事业的过程中,发现人和财富的关系或者说创业者和金钱的关系是多维度的,并不是道德至上主义者简单批判就可以解决的。谢老师对有总的认识,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我对这种物质创造者的认识过程。
当然谢老师还多了一种人和人的亲疏关系,就是由于你跟他长期接触,了解他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欲望情仇等等,会更多加入个人的判断。
书中的谢老师一直想写一本书,他一直在积累,也一直调整写作策略。这里有两个因素会影响他的写作策略:一个是随着人和物质创造者关系的变化,可能会有新的、复杂的认识。一个是人对素材的取舍,会因本人立场、感情关系产生变化。
美国学者海登·怀特说过,新历史主义的撰写充满主观判断和选择性因素。平常我们讲同一个人的故事,你会发现不同人讲的都不一样。谢老师其实也是这样,他最后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思维方式、立场等都会发生变化,我也很想通过谢老师这条线来展现这种叙事立场的变化。
聂梅
小说中有总的人生经历,我觉得是千千万万民营企业家这几十年经历的一个缩影。
鲁敏
是的,我想通过他展现典型时代的典型人物。我写本书之前,看了很多东西,其中一种是自费出版的个人回忆录。这种书在市场上看不到,我去采访时,有时老板们会送我这种书,比如他的秘书写的或者他请朋友写的。
这种个人回忆录有非常多的生动的细节。我在书中写到一个人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就是我在一个小老板的回忆录里读到的。第一代小老板说,当时买飞机票要在单位开介绍信,而他没有单位。这种细节我就想象不到。
看了很多传记以后,我觉得他们从无到有到从有到强的过程很了不起。在本书里,虽然他们的财富从哪儿来不是我的写作重点,但是我必须了解财富从哪儿来才能写。
我这本书的重点是他们的财富要往哪里去。他们这一代创业者现在已是高龄,面临着如何跟自己的儿女有一个比较好的传接关系问题:是仅仅把金钱交付给他,还是把对生命和创造的理解也交付给他,或者由于价值观的完全不同分道扬镳。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孩子对父亲的好像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特别不理解,就以一种非常决绝的方式说到国外去学考古。孩子走了,再也不回来。父亲非常伤感,他说你们对金钱的藐视说起来特别简单。
我理解这个父亲。我们对金钱的看法有时可能太纯洁、太理想化了。其实不管是个体的生命还是整个社会的运转,金钱的力量像阳光雨露一样,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它。
聂梅
对于有总的经历,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评价他。那么您是如何定位他们所经历的时代的?虽然在小说里这个时代只是一个大背景和前提。
鲁敏
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我的书里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地点:一个是有总现在生活的地方江浙一带,一个是南方的深圳,还有一个是西北的天水。
当时有总的好兄弟到了南方之后,给他带来了很多信息诸如深交所开业、第一条高速公路开通等等,同时还让他感受到了南方改革开放的精神状态。后来有总到南方去了一趟,走在大街上,他觉得每个人都像老板,也都像打工者,这种生机勃勃对他的冲击特别大。
正好他的这个兄弟给他带来一笔钱,他觉得这笔钱如果给兄弟的恋人说不定打水漂,不如自己拿来创业,以后再加倍偿还。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创业热潮下,他揣着这笔钱开始创业了。
由此导致第二步他的赎罪。他终于有钱了,就一直寻找这个好兄弟的可能的孩子,再不停地资助她。虽然他的资助善举可能带有个人赎罪的因素,但我觉得这是金钱一个非常典型的流动方式。
没有钱的时候,你肯定想先抓住它为自己做点什么,有了钱之后,可能会让它往下流动,毕竟自己曾经拿过别人的钱。金钱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会驱动你的贪婪,同时也可能驱动你的善意。
报纸上也报道过这么一个故事,当然我改动了很多,但我认为它符合人性的基本规则,也符合金钱的流动规则。
聂梅
小说中让我最有共鸣的一个话题是亲子关系。两代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像有总和他的儿子王桑之间非常纠结甚至对抗,让人很心疼,但好像很难走出这个困局。
鲁敏
对。从上一代到下一代,都会发生一点价值观的变化。比如我们眼中的父辈吃苦耐劳,我们这一代努力奋斗,下一代可能偏重个人理想,虽然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是一脉相承。
书中的父亲和儿子,开始看起来好像是金钱方面的分歧。父亲希望儿子像王安石、三苏那样做国家的栋梁之才,儿子当官,自己挣钱。但儿子觉得,父亲的想法极其庸俗、功利主义。
物极必反,儿子说自己喜欢默默无闻甚至快要消散的事物,于是他和一个做昆曲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认为只有对方懂得自己的落寞无为。但是他跟那个朋友相处久了以后,在那个朋友身上也看到了他父亲身上的一些特质。他父亲执着的是财富,那个朋友执着的是怎样让更多人听到昆曲,不让600年的昆曲在自己手上断了。他羡慕朋友对昆曲这么纯粹的热爱。
后来儿子从这两个人身上都继承了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子一代即使在自己的生活路径当中,也还会有意无意地从父一辈身上得到传承。他到最后还是会认识到父亲这一代人的了不起,正因为父辈创造了财富,他才可能摆脱财富的羁绊来办昆曲。
艺术有时会藐视商业,但是商业抚养了艺术,而艺术又一定要批判商业,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逻辑,但我认为这个逻辑很有意思。
聂梅
这部小说的女性角色中,最重要的就是河山了,我觉得可能是书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个形象。她是孤儿,突然一个莫名其妙的人成了她的干爸爸或者说资助人。看起来从灰姑娘变成了公主,但实际上并不是。你在她身上放了太多的苦难和冲突。
鲁敏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西北地区的一个爱心妈妈,有点像书里面的爱心驿站。爱心妈妈收养了很多孤儿,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她也利用这些孩子让他们假扮医闹、钉子户。我想说这些孤儿在被利用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河山是我对慈善救助成长之下的孩子的一个考察。她从小是孤儿,一直收到各种各样的爱心资助,作为爱心代表发言。一个人从小到大被捐赠、被别人关照,这种心理是比较特殊的。她感谢这些,但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后来她和资助的干爸爸(穆有衡)之间充满了斗争性和游戏性。你给我钱,那我就花,她很了解资助人的补偿心理。
作为受资助人,她对金钱的本质有独特的观察角度。她是一个被金钱资助但同时又被金钱伤害的人。到了书的结尾,她反过来成为一个资助人,这是穆有衡赋予她的职责。她很不理解为什么让她做这件事情,后来王桑告诉她,只有疼过的人才知道别人哪里疼。
河山身上有我的理想寄托。我看到好多企业家做慈善,以前觉得他们是不是作秀,但是接触之后,我感到他们是真诚的,他们特别愿意帮助弱小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讲,可能有因为资助而带来的心理上的抚慰作用,但是从结果上看,他们确实帮助了社会上弱小、贫困、边缘的人。
聂梅
我觉得最震撼的就是河山和穆沧的关系,反差强烈但特别动人。
鲁敏
豆瓣上的留言也说这种关系让他们特别感动。就像一个植物和一张桌子,你觉得这两个人根本不搭配,但是到了最后,你发现他们就应该放在一起,这样才好看。我也相信最复杂的东西和最简单的东西之间有时会有一种奇妙的通道,他们两个就属于这类典型。
聂梅
书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就是昆曲。您对昆曲着墨非常多。昆曲也是您的心头所爱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鲁敏
书中穆有衡的生意都是虚写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实写就变成了财富故事,没什么意思。但是昆曲为什么写的这么实?我一直觉得,望远镜有两个镜筒:一个是物质的,另一个是非物质的。所谓的流传,既有物质的流传,也有非物质的流传。这两条线,我希望他们有一个对照关系。
我为什么选择昆曲?我是江苏人,昆曲是江苏的特色戏种,600年了,它比京剧的时间还要久。我在南京生活,南京是江苏省昆剧院所在地,每周都有表演,多年看昆曲,也恰好结识了一些昆曲大家、昆曲传承人、昆曲研究者等等。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昆曲真诚的热爱,非常动人。
我老想写但不敢写,因为昆曲非常专业。但如果以王桑这个爱好者的角度,我觉得还勉强可以写一点。王桑觉得自己是失意之人、背时之人,跟昆曲之间有同病之人的感觉。
我从昆曲中得到了很多抚慰、滋养,在写王桑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昆曲的万分之一,也是对它多年滋养的一点回馈。所以如果我要选择一个非物质的呈现,那么昆曲就是我最有可能选择的方式。
聂梅
在《金色河流》这本书的腰封上有几个词语:生死兄弟,父子手足,人间儿女,下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即使一切终将消散,消散中也会凝结出新生与延绵。我觉得这几句话总结得特别好,这既是对小说最核心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故事,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同代人的时代之书。
精彩试读
病梅
每次到筑枫雅居这边—所幸次数也不多—王桑都让自己坐在朝向阳台的位置。如此,便不用面向紫水晶隔断与阿难造像,亦不必直视穆某人。对这三者,也不是说有多么排斥。能看别的,总是强多了。
窗外固然也是寒碜,枝条空寂,天色阴垂,可看得久了,就成了一张素净大幕,影影绰绰中似有江湖铿锵之声。想到临川四梦里“侠也”的《紫钗记》,至今还没捞到听上半出一出的。下次要问问老木良,他们昆剧团有可能重排吗,说是存下来只有《折柳阳关》一折了,其中〔寄生草〕〔解三酲〕两支曲牌,浓情华丽,最能扯动天下伤情。胡乱想着这些,屁股下反倒坐得住了。
这整个中午,与穆某人的谈话—如果这种并无信息交换,单方面重复性的语言喷射也能算作一种谈话—已进行了四十分钟,手机上红灯一直在闪。
趁着穆某终于含起吸管来喝茶的空儿,翻动微信处理了一通。都是凹九空间那边的事,无非是增加一面布展挂墙,三天半的展期延到四天半,册页上漏掉了艺术家个人二维码,无可无不可的,但当事人总是讲究得要命、纠结得要命。不想让穆某听到这些往来,免得又被他抓住不放尽情嘲笑,刻薄地谓之“蜜蜂屁眼大的文化事业”……
对这位父亲,人们所声声尊称的有总,王桑心里只唤他作穆某、穆某人。穆某今天到底要谈什么,他无所谓。只需面呈思虑之色,实则双耳关闭,肚腹里自我翻翻筋斗罢了。这是他的一贯策略。也可谓是,父子之交淡如寡水。
表面上的矛盾,是王桑五年前突然离开机关,偏离远大仕途,去到凹九空间,苦哈哈地做起那些毫无用处的艺术展览,这是穆某打死也想不通的“惊天之变”,至今愤怒异常,随时会借个话头,用他那粗野的调子训话。切,哪里就轮到你淡泊名利了,淡够了没?泊够了没?每到年底,看到官方一拨拨地发布“最新人事任免”,就让谢老师约他上门,当着他面指点一番所谓的机密内幕,那意思是“上头都有人”,然后百爪挠心地长吁短叹,好一番地软语哀告。二子,别跟那些吊儿郎当的艺术家鬼混了,你老子能递上话儿的,起码钱能说话,咱回正道行不行,好歹的,给穆家翻上官牌子……
有时讲他上过的国学大师班,讲才子从政,这是自古以来的大理儿,什么王维白居易,什么苏门父子三口,什么司马光范仲淹,什么欧阳修王安石,二子啊,看哪个不比你有才,不比你清高,可哪个不是格格正正做到大官?你不是号称崇拜王阳明嘛,人家那更是文功武治,凭打仗都能封上爵位的!
王桑只一声不吭。老家伙凑近、细看,终于翻脸,瞧瞧你这吊死鬼的丧气样,就活该扶不上墙,活该屁事也干不成。就你那啥凹九还是凹十的,每天能有九个人十个人去吗。该!你这脸,比你的展览还难看呢。都不如你哥穆沧呢,人家就是睡着了都笑嘻嘻的。
是啊,也不知道别人怎么都能够把表情收拾得挺有样子的。进到大国企的同学,面上总是精进、昂扬,外加一点竞争性的机警。有两个在互联网公司,眉宇间密布危机感,可危机中又具有先进性,像远远走在人类与时代前面。做媒体的也是,像谢老师,离开报社二十年了,还是那样一种什么都是机密但他什么都知道的神气。而在凹九空间,来来往往的艺术男女们,也自有一套比赛着不靠谱的复杂派头。更不要讲以前在机关大楼里的同事们,也统统是笃笃定定的自洽模样。
独是他王桑,总飘飘忽忽,落不了地,找不到自个儿的脸—病根在哪里呢,不正是拜穆某所赐吗,也懒得跟他去从头掰扯了。
“你今天,不交个底,就别出这个门。”穆某用吸管吱溜吸茶水,吸猛了,溢出许多,试图用下唇拢住,未遂。这使他本就含着舌头的狠话,其效果又减了十之七八。穆某这残损模样,让王桑稍有点惊异,想到他以前那直扎耳朵的疾风骤雨—王桑挪转身子,把脸对着穆某一点,看着茶水顺着他脖子往下走,有半片茶叶,正沾在左边那颗老而黄的虎牙上。淡淡的同情一下消失了,王桑放弃了递去纸巾的想法。
虎牙丑陋。他也有过一对,工作后攒下头三个月工资,数目一够就跑口腔医院给拔了,为此还戴了一年半的牙套。那时成年男人整牙的极少,他被戏谑的喝彩包围了两年有余,终得以在面貌上与穆某稍做分割。有次穆某训话时自豪地提到柿子与柿饼,他随后硬生生戒掉这个偏好。只可惜头顶所遗传下的两个旋儿没法弄,还有胡子的形状,只要长出来,便跟胡子拉碴的穆某酷肖,所以王桑向来对胡子视若蛮异,绝不许它们在脸上冒茬。有次重感冒连躺三天,起床猛然看到镜子里一个活脱脱的穆某,差点让他把刚吞下的药都反胃出来。
“我们丁克。刚结婚就讲了,讲八年了。就这会儿,也都说四次了。”王桑平静地,音调绝无起伏。这样的效果最好,气人的效果。
“讲了,就是天?(含起吸管)皇帝佬儿(吸管跑偏,重试)还能上吊寻死呢。要什么条件?(右手去够纸巾,未遂)讲!”
哈,瞧瞧老家伙,都这样了,还这么的穆有衡 :所有的事都是生意,而这世上就没有他谈不成的生意。谁说人人都没信仰,他就有:生意。他终身信仰并践行这个,能把儿子也算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