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立波故居 重温初心使命

图片
周立波故居。
图片
作家们在周立波故居参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兴诚 通讯员 夏园园 益阳报道
观看人生轨迹,感悟人民情怀,传承立波精神,勇攀文学高峰。
8月1日,在益参加中国作协系列活动的知名作家、出版人和国内知名文学期刊负责人一行,走进周立波故居,参观周立波生平业绩陈列,探访充满地域农耕文化气息的周立波故居复原陈列。
周立波故居位于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即1788年),至今已历经了200多年,也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故居依山傍水,后有鸟语蝉鸣,前有荷塘环绕,“坚守人民立场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醒目标语矗立荷塘对岸。
当日上午10时许,中国作协一行陆续来到周立波故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图片、文献、实物等陈列,了解周立波生平业绩。
周立波是中国当代集翻译、评论、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为一体的学者型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先后荣获斯大林文艺奖和斯大林文学奖。
“当时的翻译不简单啊,很难得!”出生于耕读人家,走进上海投身革命文化运动,后持笔从戎以随军记者和翻译的身份,分别陪同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和美军上尉埃文斯·卡尔逊去前线采访,写了《战地日记》《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等一批报告文学集……周立波的经历,让在场的作家赞叹不已。大家表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周立波一样,扎根人民、反映时代,才能创作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一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与文艺工作者的合影,同样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1942年5月,周立波在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礼堂,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里对“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阐述,对文艺和人民群众、文艺和革命斗争、文艺和社会生活关系的深刻论述让周立波受到深刻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决心认真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革命斗争最前沿,创作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1955年9月至1966年5月,周立波在故乡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1年之久。在此期间,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面世。大家纷纷驻足《山乡巨变》国内不同版本和译本前端详、拍摄,谈论着当年那个僻静山村清溪乡的故事,感受清溪村的新时代“山乡巨变”。“今天的清溪村,如您所愿!”周立波先生的儿子周小仪在参观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