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一湾海峡,一段乡愁……

图片
图片
第317期:
《余光中|一湾海峡,一段乡愁……》
图片
图片
余光中(1928—2017),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
人物简介:
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影响广泛。
提起余光中,有太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但余光中并不仅仅是《乡愁》里的余光中,他作诗千余首,也不仅仅都在诉说乡愁。他的诗歌里有引经据典的部分,也有环保的部分。
今日,一篇旧闻,一组旧照,缅怀余老。
图片
余光中 在古今之间游荡的诗人
问:大陆的很多读者都是从《乡愁》开始认识你的,其实你的很多诗歌和散文都描写了乡愁,比如《十年看山》、《登楼赋》、《听听那冷雨》、《当我死时》,乡愁对你而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余光中:我是1949年从厦门离开大陆,先去香港,1950年我就去了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毕业,到美国去读书、教书,一直到1972年,那时候我已经42岁了。那时正是“文革”,两岸不可能交流,感觉回归无期,所以在这种心情下,写出《乡愁》。当时我一口气写了很多别的“乡愁”。另外一首由罗大佑谱的曲,在大陆也唱过,叫《乡愁四韵》,有四段。另外还有一篇感情差不多的,叫做《民歌》。这次在北大,我第一讲《诗与音乐》,讲到后来,我朗诵自己的一些诗,有一首就是《民歌》,我念第一遍,第二遍是全场几百个听众应和我,一呼一应,有点音乐效果。
图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问:2011年4月,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在台北上映,你的片子以“逍遥游”为题目,这是取自你的散文集《逍遥游》,还是另有深意?
余光中:庄子的逍遥游意思是不要有牵挂。我用这个题目倒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我那本散文是写我在美国的心情,在美国读书,离开故乡,到一个不同的社会,所以我把它说成是逍遥游。可是这个逍遥游,其实并不很逍遥,充满了乡愁,充满了所谓的文化震撼,很不习惯。
图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来源:拍者网
一审:张珈瑜
二审:郭娟、吕娅
三审:施绍根
统筹:刘畅
编排: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