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 读懂番禺丨400岁古榕树“诉说”潭山沧海桑田

图片
在番禺的村落,榕树头(榕树脚)往往是人气最为旺盛的地方,处处透着人间烟火味。榕树头变成了人们的乐园,围坐在榕树下,拿着葵扇,扇扇风,谈天说地,或者几个人摆上棋盘,在“楚河汉界”间展开“厮杀”……
图片
在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
就有一棵400多年的老榕树
它静静矗立在村落中央,
是该村最为人熟知的榕树头,
它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潭山村民成长,
也是大家最难以割舍的乡土回忆。
图片
古榕树静静矗立在村落中央
潭山村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村内有小山岗形似寿星公故名寿山堡,又因村后有山,前有深潭,后得名潭山,开村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历史名村
目前,村内古宅、古巷、祠堂等保存完整,古树名木众多。其中,潭山村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5棵,位于该村第四村民小组玄字东街20号对面的一棵细叶榕,它树龄就有418年,经广州市古树名木鉴定部门考证后,此树被列为二级古树加以保护,也是番禺化龙镇现存最长寿的“古树王”。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树古庙有段“古”
图片
这棵树龄四百多年的古榕树
紧靠在一座居民楼旁,
虽然周边已被楼房环绕,
挡住榕树部分的伸展空间,
但依然努力向阳生长,
枝叶郁郁葱葱,远远望去,
宛如一把绿绒大伞,
树下盘根错节,枝干虬曲苍劲,
刻画着岁月的皱纹。
图片
古榕树与蟾蜍仙庙
在榕树下有一座蟾蜍仙庙,占地面积仅约1.1平方米,全庙用花岗岩砌筑,以“双龙戏珠”作顶脊,檐下刻“蟾蜍仙庙”四字,一副对联分列左右:“民间财富足,天上月当圆”。整个古庙小巧典雅,宛如普通庙宇的微缩版,它还是“番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50多岁的许钜泉
是潭山村文物管理员,
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潭山通”。
他表示,这古树古庙还有段“古”。
据《潭山许氏族志·怪异》记载,潭山开村之日可追溯至北宋绍圣年间,当其时有一约4公里长的明渠,自水牛山脚沿经现玄字东街直通槟榔桥,水栖蛙类藏匿其中。几百年后,这条街巷口建起一个小祠堂,旁边住着一户许姓人家。某日,男户主背部患“搭手痈”(一种毒疮,疮口众多,呈大片块状化脓),疼痛异常、久治不愈。直至一天蟾蜍出现,把户主带至一整株“对门叶”植物,户主摘叶碾成药汁敷至患处,不久便痊愈,而蟾蜍跳进祠堂对面的榕树后便消失不见。
为感恩蟾蜍的救命之恩,许姓户主便在榕树下盖起了一座小庙,名曰“蟾蜍仙庙”,自此这里香火鼎盛。几百年来,古树古庙静静地护佑着这一方水土,见证着这片岭南古村落的发展变迁。
图片
图片
图片
做好古树保护,守护绿色历史记忆
图片
夏日炎炎,
左邻右里坐在榕树下乘凉聊天,
孩子在树荫下追逐玩耍,
这棵古榕树承载着不少
潭山村村民的快乐回忆。
好几次,古榕差点在风雨中倾倒,
然而,凭借顽强的生命力,
它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
如今依然枝繁叶茂。
图片
村民自发兴建水泥柱,支撑着榕树倾斜的树干
古榕树下立着一根约3米多高的水泥柱,
承托着原本已经有些倾斜的树干,
而生命顽强的古榕在水泥柱的支撑下,
拼命向上生长,
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个支撑体20多年前加固上去的,当时附近村民见到榕树有倒塌风险,大家自发出资兴建这个水泥柱来保护这棵古榕树。”据潭山村相关负责人许伟麟介绍,为了做好这些“活历史”“活文物”的管理保护工作,近年来,潭山村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邀请专业队伍对村内的古树名木进行树龄鉴定,从摸底普查到建档登记,从日常管养到抢救性保护,发动村民一起保护好古树名木资源。
图片
标识牌
“这棵古榕是2006年做树龄鉴定的,当时我们村内有6棵百年古树,后来有一棵枯死了,现存的5棵古树都是村里的‘宝贝’,特别是这棵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见证我们村开村至今的半部历史。如今,保护好村内古树名木,留住乡愁记忆,已成为我们村民的共识。”许伟麟表示,潭山村已组建了树木巡查保护队伍,定期对村内的树木进行施肥除虫,加强日常巡查监察,防止有人对古树进行破坏。
当谈及今后如何继续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许伟麟认为,潭山村作为广东省历史名村,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村内古树名木对于潭山村和许氏家族来说意义非凡。古榕树顽强生长,昂然向上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村民,承载着潭山历史文化的绿色记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觉得古树跟人是息息相关的,精神层面是共通的。我们今后在打造文化名村的时候,将古树保护和我们家风家教活动结合起来,教育我们下一代要像古榕树一样自强不息。”许伟麟说。
来源:番禺融媒记者 黄卓鹏
编辑:梁可晴
校对:孙轶英
审核:胡普甜
复核:胡心童
签发:徐建业
图片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