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新疆|让七个星佛寺遗址给你讲焉耆故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地处新疆东南,贯通天山南北,毗连河西走廊,交接青藏高原,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资源丰富独特,自古为西域门户和丝绸之路枢纽地带,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征明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典型区域。
图片
七个星佛寺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巴州焉耆县西南的七个星镇,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存。焉耆,曾是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冲。七个星佛寺遗址始建于晋代,一直延续到宋元,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残存佛塔、僧房、大小殿堂等建筑93处,是目前新疆地区仅存的一处佛塔、佛殿和石窟并存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它是印度佛教东传和中原佛教西渐过程中的重要遗址,也是古焉耆的佛教中心。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州和新疆其他地区一样,自古以来多种宗教并存。在外来宗教传入前,巴州流行的就是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公元前4世纪前后,祆教传入巴州地区。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这里,并在鄯善、米兰和焉耆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此后又有道教、景教和摩尼教传入巴州,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4—5世纪焉耆地区佛教、祆教盛行。4世纪东晋时代高僧法显(约公元337—422年)路经焉耆,《佛国记》记载:东晋弘始年间,焉耆僧徒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14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传入焉耆,逐渐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图片
泥塑合十菩萨像
自佛教东传到西域,印度的凿窟造像技术也随之东传,西域当地凿窟造像师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富丽堂皇的新疆石窟艺术,其中七个星佛寺石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产生的佛教石窟艺术,与中原地区佛教石窟艺术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壁画精美,佛像造型丰满祥和,具有中原绘画风格和犍陀罗佛教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尤为显著的菩萨像:脸型饱满、五官紧凑、眉骨隆起而眉毛细长,鼻梁直挺,目深而微闭,口小唇厚,嘴角含笑,体态典雅婀娜,极为动人。
图片
闻法图局部壁画
从现存的洞窟中的比丘闻法图中,可以看到回鹘供养人身材圆浑健美,造型健康朴实;说法图中金刚怒目、僧侣虔诚,画面颜色鲜明,并辅以描金,线条极其流畅优美;残存于甬道和窟顶的缠枝卷草网幔状菱形格壁画,是龟兹石窟壁画的基本格式,丰润圆满、繁复多变的卷草纹,则是唐代中原特色的装饰纹样;残存于甬道顶部的联珠纹,曾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极为流行的花纹,唐朝时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
这些刻画,无不凝结着古代焉耆艺术家的超凡审美和技艺,对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
七个星佛寺遗址出土的泥塑佛、壁画、建筑装饰构件、菩萨、武士、护法神、供养人头像和12肖像残件、回鹘文木牍及吐火罗文抄写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等文物,反映出各宗教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情况,印证了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的历史事实。其丰富的建筑遗存和文物遗存,向世人展示着曾经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繁荣盛景,对研究古代焉耆乃至西域佛教建筑、历史、艺术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巴州文博院 陈莹)
编辑:波波仔
审校:葛建
监审:司元勋 马艺培
©新疆是个好地方
文物新疆 | 唐代女子骑马标配装束竟是→
图片
【长按上图关注" 新疆是个好地方 "
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