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茶会客厅|宗九奇:凝唐风宋韵,结千古名楼

编者按
聚焦文史,传承文化。7月30日起,红网时刻联合大江网推出《浮梁会客厅》系列报道,前往湘赣两地,携手浮梁香茗,聚焦文化名家,对话文史馆员,解读尘封往事,讲好文化背后的故事。
宗九奇谈滕王阁视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朱俊宇 长沙报道
“若无滕王,怎有滕王阁,没有滕王阁,滕王阁序从何说起。”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建滕王阁总指挥宗九奇谈滕王阁起源,首先要了解滕王。在宗九奇看来,滕王李元婴(630-684年)是一位韬光养晦的唐朝亲王,通过脱离喧嚣残酷的政治纷争,以置身事外的风流乖张形象示人,乃至独创“滕派蝶画”,兴建滕王阁,留下一阁一画的千古传奇,是非功过,后人评书。
图片
《滕派百蝶》滕派蝶画传人佟冠亚绘。
筹址建阁,时代缩影
“距离最近的一次焚毁是民国十五年(1926年)9月,当时兵荒马乱,战事未息,千古名楼滕王阁在烈火中沦为废墟。”宗九奇回顾,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南昌市政建设随之发展,重建滕王阁的呼声日趋高涨。1983年初,重建名楼列入了议事日程,同年3月29日,成立了“南昌市重建滕王阁筹备委员会”,至此,名存实亡的滕王阁正式步入重建的实际阶段。
图片
坐落在赣江之滨的滕王阁(航拍图)。
建阁选址,几经商讨,筹备委员会依据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描述和唐朝滕王阁旧址的情况,保留遗韵意境的前提下,决定在赣江和抚河交汇处堵河口,填江筑阁。
图片
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之一(渲染图)。
“确定选址以后,规划建阁样式,根据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教授提供的《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结合项子京(眀代大收藏家)旧藏宋画《滕王阁图》,两者涉及到的宋代营造法式,新修滕王阁决定采用仿宋式结构。”宗九奇谈滕王阁建筑思路,仿宋不仿唐,究其原因系宋代建筑与唐代建筑一脉相承,且又有所发展,更趋华丽多彩。
图片
1989年秋,施工中的滕王阁主阁。
“滕王阁是千秋功业,要做到万无一失。”宗九奇回忆施工情况,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稳定,当时选用的是最高规格的一等建筑材料,打下92条基桩(直径1.2米28条、直径1.5米64条),平均深入地下22米,嵌入岩石4-5米。同时考虑到建筑临江的实际情况,材料涂有防锈漆和黄油,保证其不腐不坏。
图片
滕王阁主阁东立面。
盛世则兴,乱世则废。从唐代初建滕王阁伊始,到现代原汁原味复址还原,滕王阁历经29次兴毁,是国家兴衰的”晴雨表”,更是时代的缩影。
遗唐仿宋,文脉相承
取代传统木质结构的滕王阁,现代滕王阁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仿宋式古典建筑,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原汁原味还原全貌。
图片
百柱长廊。
图片
汉白玉通井。
图片
九重天凌霄古戏台。
“滕王阁建立之初,是吟诗作赋、雅集会友、宴宾游乐的场所。”宗九奇谈阁内风格,要根植唐宋,保留古人智慧,所陈设内容必须与仿古建筑形式和谐统一。
图片
东门牌楼。
从东门二柱七檐彩绘仿古大牌坊,到阁前先天八卦太极图广场,赫然可见苏轼墨迹“滕阁秋风”、文徵明手书“胜友如云”、贴金横匾“雄州雾列”,沿途是一条高低错落、碧瓦丹柱的仿古街。
图片
棨戟遥临(南门牌坊大理石匾)。
图片
美尽东南(南门牌坊大理石匾)。
在南北贯通干道上,有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汉白玉牌坊,正中嵌金匾两方,朝南行书“棨戟遥临”,朝北隶书“美尽东南”,北侧立有铜奔马,即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干道北端是俯畅园。
图片
韩愈《新修滕王阁记》长碑。
穿过广场,循高台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装裱精工的巨卷《新修滕王阁记》,此碑碑文为今人隶书韩愈篇,左侧为花岗岩《竣工纪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阁纪名》碑,右侧为花岗岩《奠基纪念石》及青石《滕王阁创建纪年》碑。
图片
图片
江山入座(上)、水天空霁(下)均系清顺治蔡士英所拟。
“古人有的,我们尽量用古人的。”宗九奇解释滕王阁三层两幅巨型金字匾额(1.5米×4.5米),东为“江山入座”,西为“水天空霁”,两匾内容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
图片
滕王阁正匾(苏轼书)。
图片
滕王阁青石匾(明碑复制件)。
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2米×5米)各一块。据宗九奇介绍,当时设备条件有限,苏东坡小楷手书经由他亲自测绘,通过九宫格方式放大至1米长(单字),力求原汁原味,还原古人遗风。
图片
“华夏圣旨博物馆”内陈列。
图片
滕王阁暗层陈列。
图片
黄秋园临摹五代画家关仝《西山待渡图》复制陶瓷壁画。
图片
黄秋园《吹箫引风图》复制陶瓷壁画。
“滕王阁不倒的人文价值,是文脉的传承,其人文精神,要世代传承下去。”宗九奇表示,滕王阁也曾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之处,除却名人手书滕王阁各类诗词墨宝外,现设有华夏圣旨博物馆,保留历朝圣旨、科举文献、服饰杂项等,同时展出壁画杰作《人杰地灵图》《吹箫引风图》《西山待渡图》《百蝶百花图》等,涵盖古戏台、乐器、乐俑等文艺复制品,构成艺术气息浓厚的文化长廊,堪称高雅的文化殿堂,值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