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珍惜还愿意旅行的人

图片
想了很久,我还是放弃了心心念念的8月出游计划。​
哥的工作允许我线上办公,可如果有个万一,长时间不在公司仍然非常麻烦。
图片
所以我对现在还愿意出门旅行的同学,心中是怀有一丝敬意的。
毕竟开盲盒的成本,实在太高。
8月1日,三亚爆发了新一轮疫情,短短几天,感染者越来越多。
图片
6日凌晨,三亚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
到了8日,海南已经有包括海口在内的8地宣布静态化管理。
时至今日,仍有8万外地游客滞留在三亚。
据说其中不少还是经历过3个月封控的上海人,解封后来散心,没想到又进退维谷。
图片
段子终归是段子,苦中作乐是无奈,一笑过后还是要面对困窘。
他们面临的不再是阳光和海滩,而是思索如何解决食宿和安全回家。
开开心心出来旅游,倒霉遇到疫情,若想上个网舒缓一下心情。
则会看到满屏充斥着 “活该” 二字。
图片
根据报道,本次疫情的源头,最大可能是渔民和越南渔民交易时输入。
也就是说,和游客没关系。
图片
部分网友也非常通情达理,十分宽宏大量地没有骂游客“千里投毒你最快”。
而是“不识时务”。
“本地不好玩吗?非要去外地。”
“疫情三年了,一点预判都没有,没有资格抱怨。”
图片
此类的评论之多,支持人数之广,我还以为法律真的写了禁止旅游,或者有文件明文规定了不准出行。
都没有。
各地反而都选择了在这个夏天,宣传自家的好山好景,不惜免门票来吸引游客。
图片
图片
上海疫情结束后,三亚是第一个宣布对上海人无条件开放的旅游城市。
喊出了:“阳光重启,大海想你。”
图片
很多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在之前疫情的反反复复下,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
今天哥就学一把杠精的上纲上线,游客现在旅行,往小了说,是满足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娱乐需求,往大了说,是响应号召,进行的促进经济循环和恢复经济活力之举。
同样,选择三亚为旅游目的地,也可以认为是对当地疫情防控的信任。
游客们出于信任出门,被滞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不是他们的错,哪怕抱怨了几句,我觉着也是人之常情。
没有犯错的人,不应该被指责。
图片
部分网友的逻辑我一直无法理解。
比如喜欢主动层层加码,别人说需要72小时的核酸,他们就恨不得所有人加到24小时。
别人说要隔离7天,他们就恨不得所有人都要隔离3个月。
别人提倡不出国旅行,他们就恨不得加到所有人不出市甚至不出村。
偏偏这层层加码都是给别人的,如果落到自己头上,又开始哭天抹泪了。
我尝试着理解他们的心境,也许是他们认为自己永远落不到这等境地。
而去三亚旅游的人,都是有钱人,活该多花点。
图片
图片
如果他们是“仇富”,我不太理解,出去旅个游就成富人了?
咱们就假定游客都是“有钱人”,真的,我巴不得他们现在多多花钱,特别是花在国内。
如果连还有点闲钱的人都不敢出门花钱的话,经济更加流动不起来,我们其他人会更穷。
图片
旅游能促进经济,经济好了,大家的生活都会好一些。
我相信他们不是不懂,只是等不及了,可能是当下过的不如意,需要一些马上就有的快乐。
而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快乐,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只需要一点电费一点网费。
这份快乐也是安全的,他们总能找到最没有威胁的人下手。
如戴锦华所说,愤怒着别人允许我们愤怒的。
游客被困能带来快乐:谁让你们现在还能有钱去瞎玩,苍天有眼啊。
乡镇银行暴雷可以带来快乐:贪图那么一点高利息,报应来了。
烂尾楼也可以带来快乐:房价都是你们这些人弄高的,活该。
图片
只要格局“大”起来,世界处处是快乐。
可惜哥格局太小,看到这些只会难受。
我会想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时刻,如果被困的是自己,该怎么办?
我不去旅行,是因为我实力不够,心态不够,一旦条件满足了,我想我会马上冲出家门。
不过也就是想想,这几年我越来越习惯缩在家里,家在海淀,能半年不踏进朝阳一步。
上周末我久违的看了一场乐队演出,2年不见他们退掉了原来的场地,换了个便宜但简陋的舞台,乐队成员也换了几茬,只剩下一个熟面孔。
我戴着口罩扯嗓子喊了一晚上,散场后和老朋友撸了个串,串里的瘦肉比肥肉多,我很快乐。
我不确定,这种快乐会不会也成为众矢之的。
毕竟在一些人看来,只要疫情不结束,就应该一直憋在家里哪儿也不去。
和他们一样任时光白白流逝,活成一张白纸。
这样的心思,可比疫情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