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名村】革命老区——蓬安县石孔乡‖费尚全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革命老区——蓬安县孔乡

费尚全

蓬安县石孔乡位于县城东南,东临营山县联升乡、凉风乡,西接相如街道,南与河舒镇接壤,北连营山县茶盘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3千米。石孔乡地处深丘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境内有白沙石及页岩等建筑原材料。2020年,石孔乡面积30.5平方千米,2449户10486人。

得名及建置沿革

因石孔场后岩上有个大石洞,故名石孔场。

1913年,建石孔乡。

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石孔建立乡苏维埃政权。

1935年,撤销石孔乡。

1940年,设石孔乡。

1950年,设石孔乡人民政府,属二区(河舒)管辖。

1958年,石孔乡与三元乡合并成立乘风公社。

1961年,撤销乘风公社。

1967年,改名曙光公社。

1969年,成立石孔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3年,撤公社建石孔乡。

2019年10月,蓬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石孔乡仍保留原建制。

蓬安县石孔乡人民政府驻地:石孔乡孔夫街1号

红军建立石孔乡苏维埃

1933年10月5日,红九军八十、八十四、八十八团的部分兵力,加上新扩充的红军,时称“新编八十团”,路经丰窦铺,迂回向南,深入石孔、河舒一带活动,其前哨设于燕山寨,以钳制蓬安南路驻扎于顺庆之敌。

红军到达石孔乡后,走村串户,组织集会,书写、张贴标语,广泛宣传红军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三大任务,同时还于醒目的墙壁、岩石及石板上书写、镌刻红军标语,广泛宣传“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是仪陇人”“反对国民党拉夫﹑抓丁﹑派款子、吊打穷人,穷人不缴款子,不完粮”等。

红军所到地区,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迅速组织游击队﹑童子团、妇女队,开展革命活动,在占领地区相继建立周口区苏维埃,设于周口木桥沟黄家大院,主席文大元。下辖一镇六乡苏维埃,其中石孔乡苏维埃设于石孔场文昌宫,主席翟昌伟。

石孔乡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红军和苏维埃负责人带领游击队,经常分头走村串户,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启发群众阶级觉悟,充分发动群众,狠狠打击土豪劣绅,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组织穷苦弟兄到土豪劣绅家牵猪、开仓放粮。有的运往苏维埃,支援工农红军;有的就地分给老百姓,救济穷苦百姓。石孔乡苏维埃政府为了宣传﹑教育群众,还组织“钻花队”在石壁或石碑上镌刻标语。石孔乡蓝沟大岩树的红军标语“斗地主、当家作主人,解放全中国”,一直保存至今。

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十分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红军战士以“秋毫无犯”铁的纪律感化群众,用铁的事实教育群众,粉碎敌人的欺骗宣传,安抚民心。鼓舞群众“回家安居乐业,搞好生产,种好庄稼”。农民分得土地后,苏维埃政府坚决响应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不荒一寸土地”的号召,组织农民抓紧时间抛粮下种,力争来年获得较好收成。同时,还组织“代耕队”,一是为缺乏劳力的军属和农户耕种,二是耕种公田。帮助农民解决劳力﹑种子和农具等具体问题,保证耕种工作顺利进行。

人民信赖红军,拥护红军,积极报名参军。父送子,兄送弟,妻送夫,甚至弟兄两两、夫妻双双都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石孔乡当年参加红军的有周龙元、黄明福、刘仕灿等20人。

乡村振兴

2021年,石孔乡发展“石孔贡米”产业,成立石孔乡穗秾贡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由天存粮道公司统一提供稻种、肥料、技术,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梯田式贡米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连片发展优质水稻3000亩,建设仓储加工中心1座,实现贡米由“产”单链条到“产供销”全链条覆盖。

以培育专合社和家庭农场为重点,以农户散养为补充,发展生猪养殖,全乡有年产500头以上生猪专合社和家庭农场6个,全年生猪出栏8000余头。

利用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县机会,在小玉村和十三嘴村分别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层治理三方面进行示范建设。

名优特产:石孔贡米

石孔贡米,原名“油香米”“黄金米”,浸白色,仅产于蓬安县石孔乡玉皇村(又名开山坪)。米质糯而不腻,清香可口;似硬却软,似糯不粘;外香入鼻,内香入腹;初揭笼盖,香气四溢,隔三两房间亦可闻其香,为款待贵客之珍膳。据《蓬安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蓬州知州戴论用该米款待皇亲朱毛里,朱食后赞不绝口,离开时从蓬州(蓬安)精碾300斤贡奉朝廷,雍正皇帝吃后倍加赞赏,从此石孔油香米便成为贡米。

石孔贡米产地平均海拔580米,较周边乡镇高,常年气温20度左右。土质为无污染黑沙泥。据考察,黑沙泥土中含锌、锰、镧、钛、钒、钴、锶等各种微量元素。据当地人讲,开山坪的泥粘性强,犁田后要立即插秧,歇一晚上就插不动了。神奇之处还在于,即使遇到伏旱,水田开裂二寸宽,逢雨田缝就立即合拢,不论什么稻种,头年味道稍差,次年就香味扑鼻。同一季节,石孔贡米成熟的时间,比低海拔的其他乡镇要晚一些,加上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稻谷在其生长过程中更能摄取丰富的营养。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赐予了石孔乡“贡米之乡”的美誉。

1984年,石孔贡米进入四川省食品展销会并获得好评。1999年,石孔贡米参加南充市食品博览会,被评为名优食品金奖。至今,石孔贡米香飘华夏,仍是供不应求的四川农产上品。

蓬安县石孔乡小玉村石孔贡米种植示范片

名人乡贤

严正(1909—1949),蓬安县石孔乡人,成都十二桥烈士。

严正早年任川军某部排、连长;抗日战争时期,任营长,率部开往抗日前线。严为人正直,因被人扣上“共党分子”而入牢,关押在四川省特委会监狱。

严正入狱后,被关押在2号牢房,开初有些悲观失望。在同室难友杨伯恺、许寿真等感染下,不再垂头丧气。后转到3号牢房,与杨伯恺、于渊等在一起,受到更多教育,自觉无比光荣,也没有虚度此生。一天晚上,严正被带到审讯室,由第三军法组军法官许致和审讯,问他何时参加共产党,领导人是谁,做了哪些危害党国的事?他昂首挺胸,高声回答:“我不是共产党,更没有领导人,要说做了危害党国的事嘛,那就是任职期间,对部下管束不严,致使他们克扣军粮,侮辱妇女,敲诈百姓钱粮,使得老百姓骂我们是‘刮民党’‘遭殃军’。”许致和大怒吼到:“胡说!你不是共产党,为什么为共产党宣传,在国军中散布共产党言论,策动军队,扰乱军心?”严正答道:“这个嘛,很简单,我是一个中国人,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兴旺,人民生存,我反对内战,要求和平,要求生存,仅此而已,没有其他。我想只要是中国人,都有同感!”许致和暴跳如雷,将严悬空吊起,用皮鞭打得昏死了过去。

以后,敌特又多次审讯,严坚贞不屈,始终坚持“原供”。1949年12月,特委会秘书长曾暗示:政治犯可用一条黄金换取保释。12月6日,严和难友张垣同时得到通知,允许保释出狱,严正没有黄金,没有保人,仍被关押。1949年12月7日深夜,严正同杨伯恺等难友一起,被押赴成都十二桥边,国民党杀害。后被追认为十二桥烈士。

石宪级(1930—1973),蓬安县石孔乡人,曾任蓬安县委书记,南充地位地委委员、武胜县委书记等职。

在蓬安中学读书时,石宪级曾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主席。

1949年后,任石孔乡村小教员,后参加征粮工作。政粮工作结束后,历任蓬安县罗家区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蓬安县委办公室主任、蓬安县人民政府县长、蓬安县委副书记、代理书记、书记、蓬安县革委会副主任、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组长、武胜县革委副主任、县委书记、地委委员等职。

1973年10月底,南充地区召开县委书记会议,会前石宪级在沿口镇与农民一起收割晚稻,脚被玻璃划破,他没在意,即赶到南充开会。在会上,石宪级作重点发言,后感全身不适,大会会务组将其送往南充地区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出血热。经抢教无效,于11月1日晨去世。

石宪级去世后,中共南充地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军区和南充地区党、政、军各部门均送了花圈。地委书记卫广平在悼词中说:“石宪级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党的好干部。”武胜县举行追悼大会,附近农民都派代表参加,代表们都说“石书记是个好书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