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医生罗平: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无畏的“勇士”

图片
图片
重症监护室,有一个人们熟知的名字:“ICU”。这里,是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后屏障;这里的医护人员,被誉为危重病人的“守护者”。
“红区”,在抗疫定点救治医院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是人类与病魔激烈交锋的“战场”。战斗在这里的医护人员堪称“勇士”。
对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罗平来讲,他日常坚守的“阵地”就是重症监护室。在援沪一线,他和同事们坚守起了“红区”。
他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无畏的“勇士”。
从医24年,在重症监护室坚守10年,罗平一直谨记从医时的誓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图片
出生医学之家
立志治病救人
图片
出生于医学之家的罗平,可以说从小“耳濡目染”家人因治病救人而赢得患者的尊敬和爱戴。在他心中,从小就埋下了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的“种子”。
1998年,罗平从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顺利毕业。毕业后,他便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的前身解放军总后第八职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他谨记着长辈的教诲和从医誓言,在工作中谦逊低调、恪尽职守。
2011年,解放军总后第八职工医院已经更名贵州省骨科医院数年。这一年,医院决定创建重症医学科。考虑到罗平擅长多发伤、复合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危重症救治,决定让其组织创建该科室。
罗平接下了这个重任。
“科室创建初期,包括我在内医师只有3人。”罗平回忆道,那时候不仅要管理科室,同样也要参与排班,紧急救治患者的危重程度也超乎意料。
有句话叫“ICU是最接近死亡,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而就在科室创建初期,罗平曾接手过一位特殊患者,经受了生死的严重考量。
“那位女患者当时怀孕已有7个月,突然出现全身高热,查明不了原因。”罗平说,该患者从县医院紧急转诊到该院。入院时,患者已经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患者家属也很激动,一直恳求医生救救患者。
患者紧急转入该院重症监护室,因是孕妇,用药需要格外慎重,便请省医、贵医等一众专家进行会诊,但仍未找出病因。
连续数日,罗平一直在病床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也一直在想办法,希望能够帮助患者脱离困境。也是这一次,他创下了7天未出病区的记录。
这期间,他发现患者病床有些湿润。再仔细检查,原来是患者宫口开了,他意识到孕妇要早产,马上会临盆。紧急关头,赶紧请妇产科医生前来接生。胎儿顺利生产,随后紧急送往贵医附院新生儿科进行监护。
遗憾的是,孕妇最后没有挽救回来。尽管,孕妇最后没有保住,但是在罗平细致入微地监护下,发现了孕妇早产迹象的细节,保住了孩子,让生命有了新的延续。
新生儿很健康,家属带回家养育。一个月后,家属给罗平发来了孩子的照片,称孩子能够保留下来并顺利生产得益于罗医生的细心,再次向罗平表示感谢。
这件事情对罗平的触动很大,“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用全部的责任感为患者和家属争取每一个机会。”罗平说。
带领科室发展壮大
为患者撑起“安全伞”
图片
从创科初期的3名医师,到现如今12名医师、24名护理人员,罗平所在的重症监护室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同样,接手的疑难杂症患者也在增加。
“我们是骨科专科医院,危急重症患者中,术后并发症多,风险高的老年患者;多发损伤,创伤性大出血、休克的患者;以及脊柱外科手术这类四级高风险手术的患者较多。”罗平说,这些年接手的APACHE-II评分大于15分,死亡率较高的患者在该院重症监护室占1/3左右。
重症监护室作为医院的多学科平台,为普通科室提供了坚强的医疗安全保障,管理和医疗安全格外重要。
罗平说,重症监护室属于比较年轻的科室,学科也较复杂,规范化管理建设很必要。为此,他在早期便提出科室工作严格按照“三甲管理日常化,日常管理三甲化”的标准进行,跟随医院成功通过三甲医院等级评审、复审,GCP备案;该科室也实现了10年无重大医疗事故。
在罗平的带领下,该院重症医学科快速发展,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治疗指标等均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罗平精通心肺脑复苏、高危骨科围手术期评估及管理、气管切开、纤维支气管镜、机械通气等诊疗技术,该科室成功管理过104岁的超高龄手术患者;成功抢救心跳停止45分钟的猝死患者;成功救治世界唯一一例颈髓损害从Frankel A级恢复到Frankel D级的患者;让脊柱手术后的患者管理、换髋术后隐性失血监测及处理等更加规范化。
援沪抗疫逆转生死
给患者带去希望
图片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在祖国和人民有需要的时候,我愿意承担起我的责任和义务。”今年4月,罗平主动报名申请参加援沪抗疫工作。
作为该院的领队,他带领26名队员赶赴上海。在援沪期间,他们被编入贵州援沪医疗一队,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和浦东新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都留下他们的身影。
“当时的情况很紧张,防疫地图都是红色,我们驻地所处的区域就像‘大上海的一片孤岛’。”罗平回忆,为了让队员们卸下心理包袱,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隔着门去跟队员进行谈心谈话,叮嘱并督促大家减少技术操作的暴露风险,严格执行防护消杀流程,更好地保护自己,让队员们放下心理负担。
罗平当时所在的是浦东新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的呼吸和危重病区。病区的病人大都是来自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接收的老爷子,老年痴呆很严重,不能正常交流,衰竭也很严重。需要到CT室拍片进一步明确情况。”罗平说,一般都是两个护工推着患者去CT室。当时老爷子不能交流,但能看得出来老爷子很虚弱。他便决定陪同老爷子到CT室,就在CT室门口,他发现老爷子陷入了昏迷,经皮血氧饱和度从95%下降到了70%,心率也从70多下降到40多。
罗平发现患者情况不对,便赶紧跪在床上对患者进行急救,并准备心肺复苏。
“就那样一直跪在床上,对患者进行急救,护工推着床往病房跑。”罗平说,好在抢救及时,患者当时有惊无险。第二天,专家组对该患者的评估定为危重型,转入ICU进行救治。
援沪期间,罗平所在医疗一队接收了197名患者,其中70岁以上79人,100岁以上2人,最大107岁。老年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但在罗平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他们实现了所在病区“零感染、零死亡”。
历时一个月,罗平和同事们圆满完成援沪抗疫的任务。回首“守泸黔行”的风雨经历,他动情写下短诗:“新冠未免尚存心,四海难靖中华情。愿学陈李发弘誓,罗尽千方百病平。”以此明其心迹并与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同袍共勉。
图片
图片
供 稿 | 贵州健康报记者 马春晓
编 辑 | 杜明 排 版 | 周岩
签 发 | 龙艳 审 核 | 曾韬
主 办 | 贵州卫生健康融媒体中心
图片
贵州省疫情防控政策
关注!省卫生健康委权威解读最新疫情防控政策
贵州省2022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考试考生防疫须知
关于西藏自治区来返黔人员疫情防控的温馨提示
疫情防控温馨提示
贵州省对重点地区来(返)黔人员健康管理措施
关于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减少新冠病毒感染的温馨提示
最新!对重点地区来黔返黔人员健康管理措施